《八万四千问》34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4)

《八万四千问》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7. 在爱情与关系中,我的功能是什么?恋爱时,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自我总是扮演最邪恶、最聪明、最有欺骗性、最强大、最有破坏性的角色,但就爱情和关系而人,自我在它自己的游戏中是最成功的,因为所有人都上了它的当。区别大便和金子是很容易的,即便它们都是黄色的,你会知道该避免什么、该得到什么。但区别铜和金是难的,因为两者都是闪亮的,第一眼看上去它们很类似。

爱情就有点儿像是那样。在普通的爱情里,看上去有很多的给予、理解、耐心、宽容和空间的营造。当你爱上一个特定的人,你甚至不会注意他吃饭时咀嚼的声音,那种声音平时可能让你厌烦得要死。恋爱很有欺骗性,因为它看上去一点儿也不自私,你甚至可以非常慷慨。当自我穿上爱情的铠甲,这一切让它变得如此聪明。

习性在爱情和关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当然,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孤独,在自我的游戏——也就是爱情中,完全是个容易上当受骗的傻子。

但是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要拆散人和人之间真诚的纽带,在男孩和女孩之间、女孩和女孩之间、男孩和男孩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母亲和孩子之间。

乍看上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或许是普通的爱当中最不自私的形式。但这也是值得分析的,因为很多时候,孩子是我们的财产和玩具,这是非常自私的。这就是为什么,从本质上来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复杂的。家庭给予孩子很多,但是没有人喜欢被当成财产一样地对待。孩子们的天线总是会微妙地捕捉到父母无意识发出的信号。

所以这很复杂,表现得慷慨、大方和不自私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利益,以至于我们通常害怕公开表达我们的自私。假如我向我所爱的女孩子表白——“我爱你,因为你拥有很多我想要的或者想用的东西,并且我也愿意给你你想要的,希望作为回报,你也能给我这个或者那个。”如果你对一个人这样说,他或她一定会很生气。但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你会拥有一段真正好的关系。

 

8. 正确的态度可以改善关系吗?如果可以,我们在恋爱和婚姻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态度呢?

正确的态度来自正确的见解。而正见,本质上,应该建立在接受真理而不是否定真理的基础上。例如,如果佛教关于一切都是无常的见地深植于你的头脑,那么你会对这段关系中的每一时刻都倍加珍爱。这样的理解有助于滋养适当的关系。

时代也已经改变了。很明显,现代婚姻的整个制度、目的及其作用方式,即便和数十年前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执着于数十年或数百年前那种被认为是完美婚姻的幻想,而且以为那样的婚姻在今天这个时代也能发生,会导致很多的不幸。如果一对夫妻之间有适当的一致认同和理解,婚姻可以非常奏效,并且能帮助其他很多人。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特别是如果你追随大乘的修行之道,那么你也可以过一种能够利益很多人的家庭生活。你可以至少从利益自己的孩子开始,给孩子们正确的影响和教育,这样他们长大后可以利益很多人。所以婚姻也可以是一种有益的工具或者媒介。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33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3)

《八万四千问》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5.仁波切,您之前说过,修学佛法并不需要放弃享受。但是,为了证悟成佛,是否所有的欲望都必须抛弃?

享乐与欲望不是一回事。你可以仅仅通过欣赏而享受一件事物,而并不想占有它——换句话说,就是不沉迷于它。所以是的,你不必放弃所有的享受;但是所有的欲望,包括想要获得解脱的欲望,最后的确都需要抛弃。

而眼下,正如寂天菩萨所说,只有一个欲望、一个无明应该作为工具保留,这个无明就是认为有证悟这回事。为什么我们应该保留它呢?因为我们不想受苦。

佛教的全部路径,广义来讲,就像一道道巧妙的用药安排。有一副药是给普通的行者和菩萨的,然后当他们变得不那么普通的时候,再给他们另外一副药来忘掉第一副药。就这样,直到你真的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给你的药物都是为了忘掉前面的药。但最终,只要你还需要吃药,你就还在生病。所以理想的状态是,你根本不需要吃任何药。这也就是为什么佛的境界被称为“无学道”。

6.佛说有漏皆苦,那命中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幸福,甚至挤青春痘也包括在内,只是一旦做过了头,就变成了痛苦。长青春痘不是好事,但是挤一挤能带给你某种快乐和满足感。在这个例子中,没有人会因为挤青春痘可以体验那种快乐而喜欢长青春痘。

与此同时,简单地说,我们所认为和谈论的所谓“幸福”,永远是部分的痛苦。首先我们需要问,如果所有情绪都是苦,那么生活中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我们生活中通常所说的幸福,实际上是非常令人困惑的。这有点儿像是挤青春痘带来的满足,快乐只依赖于短暂的痛苦的解除,一旦挤完,痛苦就会回来。

这也有点儿像是婚姻,本应对解除孤独有所助益,却也带来痛苦。或者,如果在你面前有很好的食物,例如精致的意大利面条,美味可口,但甚至在吃的时候,你就开始担心多余的碳水化合物,然后关于血压、胃、六块腹肌、失去英俊外表等等一大堆忧虑就突然出现了。

所以生活中我们所谓的“幸福”真的是非常不完美的,并且很快就会发展为痛苦。然而,即使在这个不完美的轮回中,一个人还是可以通过生起满足感而试着拼凑一点点幸福。当你满足的时候,几乎不会感到厌倦。只有当你太过贪心的时候,才几乎不可能感到兴奋。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32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2)

《八万四千问》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3.为什么抑郁症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严重问题,并且还在益恶化?

今天的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抑郁症患者,肯定有很多原因。抑郁症的主要成因是,无意识情况下,有一种不确定性徘徊在你的心识深处,就是你并没有可确认的身份。当我们说“我”,即使我们对于自己说的是谁非常自信,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意识到,我们真的无法精确定位我们说的是什么。因为“自我”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努力用很多方式来证明我们自己和“自我”的存在——通过变得时尚、有教养、强壮,或者有时甚至是虚弱。

我们也尝试其他的事,例如性爱、购物、镶金⽛、做吸脂手术,或者把自己整容成韩国男孩子那样。然后我们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来衡量教育程度、长相、财富,以及车子、阴茎、乳房和手指头的大小等等。一旦不能达成那些目标,就会导致那么多的抑郁。而我们永远都不会达到自己想要达到或认为自己应该达到的标准,因为我们有太多贪欲。即使已经达到标准,我们还是认为自己没有达到。不管怎样,这些衡量标准只不过如同水中的涟漪。

所以,我们有太多的以及太不实际的标准要达成,而当不能达成、不能足够快地达成,或者不能达成足够多的标准时,我们就变得抑郁。

 

4.对于治疗抑郁症,理学家并不能起到很的作。但我们知道,佛教是关于灵修持的,那么其中是否有对治抑郁症的有效法呢?

心理学我了解的不多,但总的来说,特别是在那些缺少静思文化与传统的地方,人们总是向外求而不是向内求,这时心理学就可能非常有用。在一个像中国那样的传统社会里,心理学可能也正变得越来越有用,因为中国人在追逐现代财富的过程中正在忘掉自己古老的价值,例如儒家的伦理、神圣的寺庙、隐士的传统等。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古代隐士文化的书,并惊讶于在过去的中国,这种修行是多么盛行。那些心理治疗方式真正堪称无价之宝,现在却正在消亡。

我们亚洲人无法抵挡西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西方文化如此务实——比如一条牛仔裤,容易洗容易⼲,甚至也不用熨烫,而带上一件长衫去旅行就很难。[1] 所以在亚洲,以及心理治疗成为新兴现象的其他地方,是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使之成为必需。

但最终来讲,心理学就像按摩,是一种休养式的治疗方法。它的目标是让你健康、“正常”,不管这意味着什么。佛教要远远超越那些。佛教以获得解脱为目标,究竟意义上并不关心健康或者“正常”。

事实上,在佛教中有很多方法对治抑郁,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对治抑郁并不是终极目标,但作为一种额外的收获,抑郁能够得到解决。有很多技巧可以采用,其中,静思与正念,特别是寂止和胜观[2],属于对治抑郁最为有效的方式。

我们的世界缺乏足够的静思与正念。如果我们真正静下来思考,也通常是考虑那些外在的、物质的事情,而几乎从不专注于内在的或者简单的事情。实际上,静思不一定得是复杂或者神秘的,正念也不一定意味着卫道士的说教。相反,静思和正念可以是绝对直截了当的——只是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纯粹而简单的观察。

  • [1] 西方通常使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洗牛仔裤很方便,而长衫因材质关系容易起皱,洗起来比较麻烦。
  • [2] 寂止与胜观(梵Shamatha,Vipashyana):禅修的两个主要方面。寂止(或音译为“奢摩他”)的梵文字义是,在思维活动平息后,安住于静定中(calm abiding or remaining in quiescence);指调柔内心以不受念头⼲扰的禅修。胜观(或音译为“毗婆舍那”)的梵文字义是“明见”或“更广阔的见”(clear   or   wider     seeing);通常指对空性的洞察。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 31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1)

《八万四千问》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1.佛教认为烦恼的本质是什么?

传统观念上,烦恼是一个基于错误感知或错误理解之上的心理因素——基本上就是,看到无常的事物却视之为永恒;看到很多的零件和粒子却视之为完整一体;看到相互依存的事物却视之为各自独立的存在;看到只能短暂存在的事物却认为它有个坚固的“自我”。传统上,这就是烦恼的本质,烦恼就是这样作用的。

但在究竟意义上,正如寂天菩萨非常精妙地表达的那样——烦恼的本质恰是智慧。当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烦恼——一种以误解本质为基础的心理因素而起作用时,就像水以冰的形态在起作用一样,它被冰冻成关于恒常、固态、独立和自我的固定的观念。但如果没有了误解,冰也就没有了,这些固定的观念就融化成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起作用了。

这有点像“挑剔”这种让人讨厌的性格特征,但在某些时候也可能被认为是积极的,因为这样的人对细节有着一丝不苟的关注。再比如,我们叫做“嗔恨”的这种烦恼,如果应用恰当,可以成为明镜般的智慧。

 

2.我们可以摆脱孤独、恐惧和失败吗?在摆脱之前,如何更好地对它们?

自我从来没有一个具体的基础。它是一个假名安立的概念,所以是一个从本质上被误解的概念,好比看到一个稻草人却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人。但是即使听上去这虚幻得荒谬,人们执着于自我的习性仍然非常强烈。这个所谓的自我看上去如此具体——这么大,这么小,这么尖,这么钝,这么高,这么短,这么敏感,又这么不敏感。但事实的真相是它没有基础。

所以“自我”几乎像是无家可归的人,没有真正的家,却拒绝相信自己无家可归。想象你自己走进那些离家度假者的公寓,以某种方式设法在那里生活,就好像你是公寓的居民一样,即使那并不是你的家。你使用沙发、冰箱、浴室、⽑⼱等一切东西,你看电视,甚至把东西重新放好,熨烫衣物,清扫地板。但本质上,那不是你的家。你可能随时得离开,因为那不是你的。

这就是“自我”一直所感受到的。本质上它是孤独的。关于“自我”最愚蠢的一点,就是否认你真的没有家这一事实。所以在这个否认中你变得如此大胆——你甚至设法印了写有别人公寓地址的名片,来让别人相信你就住在那里。当然这是件让人提心吊胆的事,但也让人兴奋,甚至很刺激,特别是当别人相信你的谎人的时候。

但是自我为中心的游戏就是这么玩儿的,这当然让我们感到孤独。我们怎样才能从这种孤独中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只是需要接受没有家、没有基础的事实。不仅如此,事实上,“自我”这一概念,也就是家里的居住者,本身就不存在。所以我们甚至无法把自己界定为一个居住者,也没有作为居住者的资格。但是没有人会听得进去这个,因为这是对自我最大的侮辱。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30 学修佛法与日常生活(8)

《八万四千问》学修佛法与日常生活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教不是逃避现实,是从我们误认为是现实的那种幻觉中逃离。

 

12.皈依仪轨中有不与外道为侣的颂词,那么佛教徒应该如何对待外道,例如道家和儒家,或没有宗教信仰的朋友?

当然,这段颂词并不意味着一个佛教徒不能和一个基督教徒、犹太教徒或者穆斯林教徒待在一起,或者以朋友之间的方式出去喝酒或者喝咖啡。这些都是可以的。皈依戒里这项禁令的意思是,你不应该有这样一个在精神上会影响你的精神伴侣。这是因为有的宗教所信仰与宣讲的与佛教大相径庭。

例如,佛教徒相信因缘,而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则相信有一个万能的造物主。这是两种不同的见地。佛教徒相信转世,而外道不信。佛教徒相信非二元,而外道的见地非常二元。因此,如果你想要去左边,并且通过皈依确定无疑要这样做,那么一个向右边走的人就不该影响你,使你偏离自己已经选择了的方向,否则你会感到困惑。

在这里,我们并没有判断说其他宗教不如佛教,仅仅是说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而你无法同时追随两条不同的路径。

我遇见一些人,他们信仰某种特别的路径,声称是基督教、佛教、道教等更多宗教的混合体。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有着善良的意愿,但它不仅不会有效,而且对人类来讲是种伤害。最好是保持多样性,就像有中国菜、印度菜、法国菜,这样人们可以选择。如果以和谐的名义将它们混在一起,最终只会做出一道不好的菜肴。

至于儒学,我的理解是,它更像一种关于怎样生活的社会伦理与礼仪。儒学对证悟不一定感兴趣,既然这样,我看不到重大的冲突,你可以信仰佛教,同时应用儒家的价值。一个道家学者和修行者在一起,在我看来也有很多助益,但没有必要把道家和佛教混为一谈,对这二者来说,那都是帮倒忙。

13.是否必须要到寺院出家,成为僧侣才能修学佛法?什么条件和情况下应该彻底出离?什么条件和情况下可以在家修学?

有的人认为,我们需要出离一切,到森林、山洞里,或者成为僧人,才能真正完美地修学佛法。这么想真的是局限了佛法。因为佛陀是那么地全知全能,他所教授的路径无限丰富,处于任何境况中的任何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无论是士兵、商人、国王、皇后,还是其他任何身份。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出离家庭生活只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出离是一种非常值得称道和尊敬并令人鼓舞的路径,当然应该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离是唯一的路径。

此外,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要出离诸如家庭和世俗生活等等——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它们是种幻觉。理解这一点才是究竟的出离,正如出离骄傲、嫉妒、嗔恨以及其他种种令人痛苦的情绪才是出离的核心目的。成为僧人并不一定能保证这种究竟而核心的出离。

事实上,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精神物质主义”一直以来都很流行。事实上,“精神物质主义” 比“物质物质主义”要危险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一些大寺庙的住持和僧侣尽管被贴上了“出离者”的标签,却变得非常有钱有势,贪婪而傲慢。事实上,比起那些装作是出离者的僧侣和喇嘛,我会更喜欢阿尔卡彭[3],因为这些僧侣和喇嘛是如此虚伪,他们甚至相信自己是真的出离,而那样真的很危险。

那么,一个人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应该出离呢?当你真的看到你所想出离的事物的过患与虚妄的一面,并对之感到真正的厌烦,就是该出离的时候了。事实上,那一刻你已经开始出离了。

  • [3] 阿尔卡彭:黑帮教父—芝加哥王,1925—1931年掌权。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