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11

究竟菩提心

 

视一切现象如梦。

对于敌人,我们总认为他们永远充满敌意。或许我们总认为,他们曾是我们祖先的敌人,如今他们与我们敌对,未来也会憎恨我们的子女。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在过去世,自己身处何地,是什么样的众生,因而也无法确定,此刻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在过去世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当死亡来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何处,因此也不知道这些敌人未来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此时,我们对如此关爱我们的父母充满信心,但当他们离开此生之后,谁能说他们不能轮回成为我们的敌人?由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生世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现在的敌人不会改变敌意,现在的朋友永远会是友善的。这只说明,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要仔细思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许多人一起从事一个复杂的计划。在某个阶段,他们是朋友,彼此亲近、信任、扶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们反目为仇,互相伤害,甚至互相残杀。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在一生当中,诸如此类的变化也会出现很多次,因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状况都是无常的。

虽然殊胜人身是获致觉醒的无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过是一个短暂无常的现象。没有人知道死亡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难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们耗费所有的时间,但谁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一旦我们失去殊胜的人身,继续存在心识流或许会投生畜牲道、地狱道或天道。在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众生享受一切的舒适惬意,但因为不断地放纵和分心,而不适合修行。

从我们的感官认知来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峦和悬崖——似乎是恒永而稳定的,如同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够维持好几代。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坚实稳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楼。

过去佛陀在世时,身边环绕着许多阿罗汉,佛法盛行,功德主为他们建造了那么壮观的建筑!但一切无常,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空旷的平原。同样的,在戒香寺和那澜陀大学7,曾有成千上万个学者费心教导庞大的僧团。一切无常!如今在这些地方,连一位僧侣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寻不着。

 

如果对无常有所领悟,我们就能修持殊胜的法教。但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一切都将如常,我们就会像在临终病榻上,仍然谈论生意的富人!这些人从不会去谈论来生。这显示,他们从未体认死亡是确定的。这是他们的错误和迷妄。

什么是迷妄?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如同一个疯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户外,纵身跳入水里洗澡,精神错乱到无法发现他的身体冻僵了。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同样的,在一个心智清明而觉醒的菩萨眼中,我们的行为跟那个疯子一样疯狂。我们应该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当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们面前显现,它们本身不具丝毫真实性,也并非独立存在于心之外。

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幻象?是心。心把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视为真实。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迷妄和心本身——佛性或如来藏——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迷妄不是无法去除的事物。

至于心,这个幻象的创造者呢?我们甚至能说心是存在的吗?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

观心性无生。

7 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澜陀大学(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两所佛教大学,直到十二世纪,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没落为止。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2岁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

— 索达吉堪布 译

2岁

 

那莫革日曼殊师利!

(顶礼上师文殊菩萨!)

具足百万福德童子相,宛若金黄初生之朝阳,

傲然而居无畏雄狮上,文殊语狮赐予妙吉祥。

虽如三密无量之功德,贤妙诸大圣者之传记,

可歌可泣奇迹皆不具,难以广大成为他众利。

然为正直虔诚信心增,老人自述平生之话语,

凡能记起不增不减言,不辞辛劳而负起此担。

往昔,法身本师大金刚持佛为了弘法利生,而在所化对境前示现色身,就是众所周知的瑜伽自在具力金刚,他为千佛灌顶,被授权为三界法王,他为了利益众生发下如此大愿:“在贤劫千佛的教法没有圆满之前,愿我的殊胜化身连续不断应世,随机广利有情。”依靠这一清净愿力,在每一佛的教法期间都示现一百位化身饶益有情。其中,在我等大师释迦佛时代,化现为声闻舍利子,接下来是持明吽钦嘎绕(八大持明之一)、卓万(地名)切穹译师,嘎土单巴德香、哲戒卓(地名)的那巴黑巴秋炯、前持明降魔金刚,后持明敦珠如巴匝。敦珠如巴匝他就在札嘎札那现在这个地方,使黑白罗的魔众纷纷皈入佛门,最后他于木猴年前往妙拂洲莲花光宫殿。

其后,在五百年浊世,为了镇压嘉索边地的残暴军队,莲花生大士赐予灌顶、发愿之后,凝然目视着上方广阔的虚空感慨说道:“唉,浊世的众生真可怜,发邪愿的野蛮人依靠恶咒和定力,使人们所积累的牲畜如梦般消失,播下种子的果实被霜摧毁无遗,魔左右心相续,相互欺骗,无可信赖的对境,甚至连自己也不信任,被疾疫、饥馑、刀兵的熏烟所逼,我的所化以愿力结缘的男女,没有示道的善知识,犹如无亲无故的盲人般迷失方向,漂泊在无边无际的生死轮回,引诱骗人的邪师纷纷涌现,无有见解而盲修瞎炼,追逐分别念,以心观心寻觅苦乐,认为是究竟的见解,一无所知而放任自流,声称大手印、大圆满如此如此的欺人之谈,积累色界天之业将被抛至那里,大圆满的日轮已被云遮蔽,看看将萤火虫视为太阳之人!”最后莲师自然安住。

空行母益西措嘉请求说:“奇哉悲哉!上师仁波切,当今正值五浊恶世之际,刚强难化迷惑的众生虽说难以救度,然而依靠愿力结缘的一切士夫,已被引领误入黑暗的歧途,沦落到无边无垠的轮回之处,祈请能化事业的使者,幻化持明大德。”

邬金莲花生大士答言:“请你谛听,智慧空行措嘉,具有前世修行宿缘的大德,在藏地多康地方,密教的余光兴起的地点有一些所化有情,他们被各执己见的上师控制,不由自主,那久尼丹多吉依靠夙愿力,力所能及调伏有些所化,那就是示现色身持明降魔金刚(即一世敦珠法王),别无其他,依靠三界自在本尊上师的助伴,能怀柔摄受他心,现在所有持明男女瑜伽,在俱胝由旬处抛撒鲜花,哈达铺路,伴着种种乐器,为降魔金刚饯行。”

我想到自己厌离轮回,并且浊世的众生难以调化,于是恭敬合掌这样禀奏:“奇哉!三世佛陀的殊胜总体,永久殊胜的依处邬金仁波切(莲师),大慈大悲听我说,祈求予以开许。”

莲师又再度教诲:“请听,敦珠札波匝,浊世众生虽难以调化,然而依靠前世愿力相系,三千有缘之士成为你的所化,一生获得解脱的大士五百有余,你的事业使者,涌现出二十五位君臣化身,另有十位利益众生的化身伏藏大师,七位极其优秀的密咒师,化现为你的子孙,必将利益众生毋庸置疑。因此持明王你,示现忿怒金刚,与护法神相依为伴,作为前世有缘父母之子,行持我的事业,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就去吧!”莲师的命令严厉,我无法抗拒。

当我观察前世有缘的父母是谁时,发现昔日噶托降魔金刚的父母死后投生为人,依上所述,属于阿甲柱氏族的父亲和属于木擦噶氏族的母亲二人依靠愿力而结成夫妻,见到他们是有缘的父母之后,伴随着无量勇士、空行母洒降花雨,我前去入母胎。

在这以后,母亲也经常在梦里见到勇士、空行众保护并作沐浴。木羊年八月(酉月)初十的晚上,母亲分娩,太阳临近升起,众人有目共睹:我家帐篷的里里外外都是彩虹萦绕,彩虹射入屋内。

当时,父母迎请晋美(即无畏之义)上师,他赐予了长寿灌顶,上师亲口说:“以前,我就总觉得你们二人如果结为良缘,是最好不过的,这与今天早晨彩虹射入帐篷两者完全一致。今日,我在境界中也感觉到你们的这个儿子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活佛。不依靠别人也会苏醒种姓,必定饶益他众,因此要做到清洁,时而也要进行熏烟、沐浴。”

打那以后,到三岁之间,我觉得总是看见空行母们跳着优美的舞,唱着动听的歌。母亲也屡屡梦到这种情形。晚上的时候,我时而会看到:出现妖魔鬼怪来威胁生命,他们与勇士、空行们展开激烈的战斗,连续不断现出恐怖的景象,当时我一边惊慌一边想喊妈妈,可是心里想说却不会表达,就使劲地哭,在没有睡着之前,我们母子俩一直感受着痛苦。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10

开示 6

第二章 菩提心

 

菩提心是获致觉醒的不败法门。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是运用凡夫心意来修持,比较容易培养。尽管如此,相对菩提心带来的利益是无量的,因为只要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永远不会堕入轮回恶趣。在大乘的修道之路上,所有如海洋般广大丰沛的功德,全都粹集于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觉醒心。

为了准备来修持菩提心,我们要遵循观世音仪轨的教示:“皈依三宝,禅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语、意的善行,都是为了如虚空般广大的众生。”

法教中说:“由于众生是无量的,因此祈愿众生安乐的利益也是无限的。”众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这块草坪上可能有上亿的众生!如果我们祈愿他们都能达到证悟成佛的境界,这种愿望所产生的利益,将如同众生的数量般广大。因此,我们不应把菩提心局限于少数众生身上。只要有虚空,就有众生存在,而所有众生都在受苦。为什么要在他们之中划分界限,拥抱一些被认为是可爱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认为是可怕的敌人?

从无始的生世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积聚恶业。当死亡来临时,除了下三道,还有什么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们生起必须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和想法,那么我们已生起了所谓的“愿菩提心”。接着,我们要向上师及本尊祈请,愿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们应当念诵“积聚资粮祈请文”(Prayer of Perfect Action)中的“七支献供”,身体坐直,心不受干扰地数息二十一次,中间不遗漏也不数乱。如果能用一串念珠来数息,心中的妄念会减少,相对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更容易。这就是成为适当的禅修器皿的方法。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1岁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

— 索达吉堪布 译

 

 

那莫革日班玛嘎绕益!

(顶礼上师莲花生!)

三时诸佛智慧身,智悲力藏莲花生,

不离安住顶轮饰,摄受传人予慰藉。

凡夫辗转漂轮回,种种业及诸行为,

立文字成厌烦因,知此我无著书想。

然徒劝请实难却,各种觉受如波纹,

如若广说无尽头,清净觉受此略述。

如果首先没有简略地讲讲自己的种族源头,别人就不会知道祖祖辈辈的血统,这样一来,就会有招致人们说“如林中猴子”的弊端。为此,简介一下。

金厄拉则热巴的史料中记载:“噶、东、柱、札,加上瓦、金,共有六氏族。”这是大德的语言,确凿可靠,所以在这里也是一种依据。古人们也说:木擦噶、阿波东、色穹札、阿甲柱四大氏族,瓦、金两小族,合称为西藏古代六氏族,这与前面的说法显然是一致的。按照汉地的《历算》中记载:“结合五族、五行、五色等等,东氏棕族土行,札氏白族金行,柱氏蓝族水行,古氏红族火行,噶氏绿族木行。”其中归为五大血统。如果把这一切依次罗列起来,也并不矛盾。关于上述的六氏族中的瓦、金两小族,在两类语种当中并没有详细对应的分类,于是将这两族合而为一,如此六氏族就归为五种,这两小族也明显变成了“古氏族”,这就是可以归属在五大血统中的原因。

我本来的种姓,是属于阿甲柱氏族或者柱氏蓝族。以前,柱氏蓝族的一部分出现在努氏境内,安住大圣者果位的桑吉益西和第二大佛莲花生大士的心子南卡酿波比丘等受生为人的种姓,就叫做努氏族。与这些阿阇黎成为同一血统的努氏一部分,渐渐地,从该地来到康区东部青海湖附近黄河中游居住。在那里,所有后代的努氏族人们在世规方面已经达到了智勇双全的顶峰,涌现出一些谙熟剑、矛技艺的人物,似乎堪为人中之最,其中的一位住在容钦,被人们称为容塔,他的名字逐渐成了氏族的名称。从此之后,他的所有后嗣,就被人们共称为“容塔”。

后来,蒙古的一位皇帝试图无余统治他方,于是发动大批军队,那些努氏族的人们被驱逐出境,他们想逃到很远的地方,便依次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领域,到了南部多康一带,当地的“札甲空”是汉人挖金的一个洞穴,人们一致就用它来称呼那个地方,努氏的那些人就在那里的东氏中住了下来。在这以前的容塔民族,称为努氏前容世系,现在诺若、东混、哦西、容塔等本是一族,而形成了各自的名称。

那么,“札甲空”属于什么地方呢?它位于下区青康六高地(也叫下区朵甘思六冈。古代藏文典籍中分康青藏地方为上中下三区。下区青康一带,依水流和山势起伏情形,又分为色莫冈、擦瓦冈、玛康冈、绷波冈、马杂冈和木雅热冈。金沙江和雅砻江间偏北地方为色莫冈,怒江和澜沧江之间为擦瓦冈,澜沧江和金沙江间偏北地区为玛康冈,金沙江和雅砻江间偏南地区为绷波冈,青海省境黄河以南至雅砻江上游以东为马杂冈,雅砻江中游以东为木雅热冈。之一木雅热冈的中央,是康区二十五大圣地(即神山)之一。巴雅札嘎神山或者瓦益桑给札嘎神山,早在以前被邦·麦彭滚波加持成黑鲁嘎的修行地,在该地的左方有涓涓的河流,被共称为札甲空。位于那里的所有镇区人以及上方的一切牧民也都通称为“甲空人”。

居住在当地的前容传努氏族的施主有三兄弟,他们各自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的后代中有大传、中传、小传,所有这些都被叫做后容传努氏。其中小传的一方,涌现出依靠玛仓·噶当派优良法规而获得成就的塔波嘉灿、教法证法的教主格波嘉灿、二次第证悟卓越的释迦嘉灿或者后来也被人称为塔格释迦嘉灿这三大嘉灿等为数不少的大德。后来,小容传努氏中,炯、德二人渐渐迁移。

夏嘉木绒上方的河流分成三支,共称为多科河、色达河、玛尔河。大炯罗来到达科上方,小德嘎被人尊称为阿德,爱称为德罗,他在色达敦酿古的地方安居下来,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华札、次子滚嘉、小子达吉。

滚嘉在多科上方居住,从此他的种族就叫做色古,后来在则多地带延续下去。

华札到了多科的下方,因为来自于札甲空,所以就被称为那一氏族,由于在多科上下地方定居而被人们叫做上甲空和下甲空。

达吉住在自己的地方,就称为甲木热。我的父亲阿丹是属于滚嘉传宗接代的后种族,母亲属于木擦噶氏族,名叫哦奏,他们在十五胜生周羊年生下我。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被共称为三大密咒王的索、宿、努其中之一的小容传努氏,在以前就是持明玛德绕那的转世东方伏藏大师等许多大德出生的种族,由于我出生在这样的世系中,因此可算是门第高贵。

柱族努氏的大传中人智勇双全,中传的人受用丰厚,小传中涌现出数量可观的成就者。关于父母的种姓血统已经简明扼要地介绍完毕。

大能仁王佛教中,种姓门第非主要,

然为表明善业报,诸大尊主此世间,

诞生在富贵族中,我也于此领域内,

转生高尚种姓理,以简短句而表明。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9

开示 5

轮回过患

快乐与痛苦的经验,皆是正面与负面行为的结果。要尽量屏弃恶行,培养善德。

就连住在草里面最微小的昆虫也希望获得快乐,但它不知道如何积聚快乐的因——正面的行为,也不知道如何避免痛苦的因——邪恶的行为。当动物互相厮杀啃噬,是出于本能地做出负面行为。它们希望快乐,但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造作痛苦的因,也因此不断受苦。这是它们无明与迷妄的程度。但如果能真正让它们看到真相,它们会丝毫不顾自己的性命,完成每一项能带来快乐的善德。佛陀法教的精髓,即是要清楚了解什么是应该做的行为,什么是应屏弃的行为。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法教。

此刻,我们都困在迷妄的状态中,因此我们应该认清自己多生多世一直到今天所犯下的一切恶行。而且从现在开始,要避免从事恶行,不论其大小,如同我们应该避免让刺跑进眼睛。要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犯下任何负面行为,要立即忏悔,从事任何善行,要回向他人。要尽己所能不做错事,尽力积聚善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