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

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

— 日月遍照学子笔记

— 2017年3月19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本次讲座的内容是:实相如来藏。如来藏是大乘佛教很重要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观所包括的范畴。

 

基础概念:自空中观、他空中观

 

在介绍如来藏之前,先来了解“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的概念。也许有些师兄会困惑,中观讲的是般若空性等,但如来藏属于第三转法轮,为什么在中观的讲座里谈如来藏?其实“中观”这个词语有广泛的含义,它即包含自空中观,也包含他空中观。而如来藏法门就是属于他空中观,是广义的中观范畴所包含的法义。

1、自空:否定某个概念自身的真实性。

例如在《中论》里,通过大缘起因、离一多因,抉择杯子是不存在的、不成立的、它是没有的,通过破除的方式来否定“杯子”这个概念的真实性。这是自空中观的一个常见的方式。

2、他空:承认某个概念自身的成立,同时否定在这个概念之上其他某个概念的成立。

举个例子,比如杯子和水的关系,如果说“这个杯子里没有水”,那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空”。因为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承认有这个杯子(也就是承认某个概念自身的成立);第二,否定杯子里有水(否定了“水在杯子里”这个概念)。

一是肯定,二是否定,两者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他空”的概念。

如来藏,其实就是属于他空。他并不只说破除,还有很多正面建立的相关的内涵,下面详细地去了解。

 

一、什么是“如来藏”

“如来藏”是一个不太容易解释清楚的概念,它有一些异名,包括:实相、佛性、真如、法界、法身、圆觉、胜义谛、大空性、大涅槃等,很多与实相相关的术语,都可以是如来藏的同义词,因为它们意义相同,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

下面分别解释“如来藏”这三个字的含义。

1、“如来”

“如来”是佛陀的名号(佛有十种名号:应供、正遍知、善逝、世间解等),“如来”有一种相合实相的意思。

2、“藏”

“藏”(zàng),有宝藏、胚胎的意思,侧重表达了它蕴含着很多殊胜的功德(例如:金矿中有很多金子)。宝藏,形容这个事物很殊胜;胚胎形容一种潜伏、潜在的状态,比如一个众生没有出生,还在怀胎阶段,我们说他是一个胚胎的阶段,相当于说这个众生没有明显的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来藏也有这层意思。

3、“如来藏”

“如来藏”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可以解释为佛陀功德的宝藏,当中蕴含了智、悲、力等功德。

也可以解释为,胚胎当中的佛陀、潜伏或隐藏状态的佛陀。胚胎中的佛陀就是形容众生是未来的佛,现在还没有成佛。因此,众生具有如来藏,是说众生是佛的胚胎,是潜伏、隐藏状态的佛陀。

虽然可以说“佛陀有如来藏”,但更多时候,主要是在众生位的时候,说他有如来藏;成佛之后一般会说佛陀有法身,因为这个时候如来藏已经完全显露,一般会用“法身”、“佛果”等词来称呼。

4、“客尘”

“客尘”是与“如来藏”相关的词语,意思是:像旅客一样暂时留存的尘埃。

“客”指的是旅客,“尘”是尘埃。

“旅客”的意思是:暂时的、不恒常究竟的、不永久性的。好比我们到别人家做客,肯定是要离开的,不可能长期留在这个地方;包括去住旅店,一段时间后就去往别处。所以这是一种比喻。

“尘埃”形容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我们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尘埃比喻心相续中的烦恼客尘。烦恼客尘像尘埃一样起到遮蔽如来藏的作用,就像灯泡上面沾染了很多尘埃,光线会受到遮障一样。所以“客尘”是形容众生心中的无明烦恼。

 

二、如来藏的特点及属性

1、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学习如来藏法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知包括自己在内的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大乘经庄严论》提到:

真如于一切,无别然清净。

即是如来故,众生具彼藏。

意思是,法性、佛性、如来藏遍于一切事物,没有分别,是清净的自性。这就是佛陀的本体,一切众生都具有这样的功德宝藏。

通过这个教证可以了知,不存在某些众生具备如来藏,某些众生不具备的情况。当然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观点,有一些宗派认为有些众生不具备如来藏,怎么修行也不会成佛。但是按照自宗了义的观点,我们承许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皆能成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后面会反复引用这一观点。

2、如来藏没有两个

既然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那么如来藏是不是像众生的数量一样,有多少个众生就有多少个如来藏呢?

并不是这样的,如来藏没有两个,就是一个,或者说是不二,也可以说所有众生共同拥有一个如来藏。

《究竟一乘宝性论》提到:

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

以彼净无垢,性体不二故。

这里讲到“不二”,一切众生在本性当中是不二的,众生与诸佛在实相中也是无二无别的,因为如来藏没有两个,众生没有离开实相本性。如来藏没有两个,也表达了实相没有两个。我们经常说“一真法界”,也就是说实相是唯一的,没有两个真相,究竟的真理,究竟的实相是唯一的。如来藏就是究竟的真相。

3、客尘存在的时候,离开客尘之外找不到如来藏

客尘存在的时候,要去哪里找如来藏呢?你只要去客尘里寻找,可以说你认识本性之后,客尘就是如来藏;如果你完全抛除客尘,是找不到如来藏的。汉传有一个词叫“全真在妄”,就是说所有的真实都存在于虚妄当中,离开虚妄没有真实。这里有一个实相与现相的差异而已,后面再做解释。4、从来不曾被客尘污染过,客尘可以被消除

我们经常说如来藏被客尘遮蔽,所以众生在轮回中飘泊流转等等。那么在轮回流转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如来藏虽然被客尘遮蔽,但是它的自性、本性从来没有被污染过,恒时保持清净的本性。

《究竟一乘宝性论》当中提到的:

如虚空遍至,体细尘不染。

佛性遍众生,诸烦恼不染。

佛性是从来不可能被烦恼染污的。

《央掘魔罗经》(《指鬘经》)提到:

[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垢不可得。无垢性是佛性。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如油杂水不可得,如是无量烦恼覆如来性。佛性杂烦恼者无有是处。]

譬如把水洒在在油里,虽然油在水中,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属性,无论如何混合、压榨,油和水仍然是分开的,水是水,油是油,最终油会漂浮在水上面,不会杂染水的本性。

同样,如来藏和客尘也是不同的本性,客尘虽然有遮蔽的作用,但是它不会污染如来藏的本性,如来藏本身恒时清净,那怕一个罪大恶极的众生烦恼深重,有诸多罪业而堕入无间地狱,他的如来藏仍然是百分之百的清净,没有任何垢染。这是一个重要的属性。

5、常恒不变,圆满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

圆满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又叫“常乐我净”。《究竟一乘宝性论》有一个教证:“无垢功德具”,恒时具有各种功德。

《不增不减经》中也提到: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这里提到如来藏本具有不可思议的佛陀的功德,而且本身也是常乐我净,这是如来藏的一个特点。关于常乐我净的相关属性,本节课的后半部分会作相关的联系。

6、本来具足,不是重新产生的

世间很多事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新生过程。比方说一个人开始没有钱,通过白手起家赚钱达到富翁的状态,这是一种重新产生的过程。而如来藏不是重新产生的,不是因缘和合的事物,它不是有为法。

有为法是通过因缘和合所产生出来的某种事物。比方说杯子的产生,首先要

有原材料,工人加工原材料后造出杯子,我们去购买它,这个杯子才能够被我们使用,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生的过程,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而如来藏不是因缘和合的,它从本初到现在,从来就没有不存在。

净心如虚空,无因复无缘,

及无和合义,亦无生住灭,

如虚空净心,常明无转变。

——《究竟一乘宝性论》

这个教证强调的是“常明无转变”。如来藏没有任何变化,它不是因缘和合,没有生、没有住、没有灭,不是重新产生的,这是无为法的特性,这点非常重要。并非众生本没有如来藏,通过辛勤努力就会获得;而是众生本来就具有如来藏,不需要重新寻找,不需要重新得到。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7、大空性,超越一切戏论

我们会用“不空”、“恒时有”等特殊的表达方式描述如来藏,但三转法轮的“空”与“不空”的含义,与二转法轮有所不同,后面会提及。不管你怎样去描述如来藏,它最核心的特点之一就是“大空性”。

如来藏基于大空性的前提而建立,它超越一切戏论和概念。

【佛体无前际。及无中间际。亦复无后际故。又复远离一切戏论虚妄分别。寂静体故。名为自然。】

——《究竟一乘宝性论》

意思是,如来藏本身远离一切戏论分别,有无是非的概念不能够遮障它,也不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去描述它,它是超越一切概念的、离戏论的,所以它是大空性的异名。大空性侧重于空性的一分,如来藏侧重于大光明显现的一分,这是它不同的侧重点。

8、如来藏不是凡夫的境界

凡夫有如来藏,但是凡夫能不能体验如来藏呢?最多只能相似地体验,想要完全彻底地体验如来藏,唯有佛陀才能做到。

【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意思是唯佛世尊,才能如实地、彻底地、究竟地照见如来藏。

【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这里明确宣讲,唯有圆满的正等觉如来,才能够彻底通达、照见、体悟如来藏的本性。如来藏者,不是普通阿罗汉的境界。

菩萨也只能相似少分地体悟。一些经论中提到:乃至十地菩萨,见如来藏大光明就好像在黄昏看物体,光线不足的时候,看东西不是很清楚。因此十地菩萨见如来藏,就像在黄昏看这些事物一样,不是非常清楚,唯有佛陀才能彻底认知、照见如来藏。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

中观系列讲座(六)进阶:视角切换

中观系列讲座(六)进阶:视角切换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7年2月11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师兄们新年快乐,今天在元宵节一起学习中观课程。非常感恩大家去年 8月份到现在,一直跟随共同学习。今天这个节日许多师兄放弃了陪伴家人等等娱乐活动,来参加我们的学习,说明大家对正法非常有缘分。之前我们已经宣讲了二无我的基本含义,包括中观的五大推理,这些已经宣讲完毕。今天我们要进入到一个新的环节:介绍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的相关法义,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这节课的内容是“进阶——视角切换”,主要通过分析应成派与自续派相关的不同观点向大家介绍“视角切换”这种思维工具。

 

一、 三支比量与三相推理

在正式宣讲应成派与自续派相关法义区别之前,我们先来看:三支比量与三相推理。有的人可能会对这个内容比较困惑,这应该是因明的一种知识,为什么要放到我们中观的场合来讲?

因为今天要涉及到中观自续派的不共见解,如果我们在座的许多师兄之前缺乏因明这方面的知识,那么要明白今天所讲的道理,相对会有一些困难。所以我们在正式介绍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之前,先来谈一下中观相关的推理。

 

1、 背景:《因明学》

因明,五明之一,是一种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这种工具不仅仅是在佛教当中,在古印度许多外道团体也认同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成为学习法义、互相切磋、辩论的一种有效工具。这是一种非常通用的工具。

 

2、 词语解释

(1) 三支比量

三,数字;

支,支分;

三支,论证过程的三个部分。论证一个观点需要哪些环节,通过怎样的步骤去证成我要论证的观点,这些环节可以分为三个支分。具体指宗(观点)、因(理由)、喻(实例)。

宗,指所要证成的观点;

因,是理由的意思,因为怎么样,所以这个观点成立;

喻,是在宣讲观点和理由之外,尽量能够举出一个比喻、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同时具足观点的属性,也具足理由的属性。

立宗,有法(基础对象)+所立(谓语等);

有法,指基础对象;

所立,是指谓语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说,对讨论的对象施加了某种价值判断、某种属性方面的判断等,表达出我们要传达的知识。

这就是立宗。

 

因,因为什么之故,就是理由。

喻,如同什么。

举例

周立波先生是人类,因为他是男人,如奥巴马。

首先,周立波先生是推理当中的基础对象,是有法,我们就这个对象进行讨论。

所立,是我们要证成的观点:他是人类。

因,是理由:因为他是一个男人。

比喻,是如奥巴马。

因为我们都认可奥巴马是一个男人,同时也是人类。

通过这样的推理,就可以证成:周立波先生确实是人类,他是人类这一点无可置疑。

这是三支:宗(观点)、因(理由)、喻(实例),大家要记清楚。

 

(2) 三相

三相,正确推理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我们摆出了自己的观点、理由、比喻之后,我如何去判断这个推理、这个论式他是否可以成立?需要以下三个条件来做判断:

遍是宗法性,简称:宗法,这是因明论典当中的一个标准称呼。

同品遍有性,简称:同品遍。

异品遍无性,简称:异品遍。

三相,指的就是三种观察方法,或者三个条件。一个推理,他具足三个条件,那么他就是一个在逻辑上能够自洽的、能够成立的一个推理。

宗法,在有法(基础对象)之上,因(理由)的属性存在,或者成立。也就是说在这个讨论的基础对象上面,论证的理由确实存在。

 

3、 解释三相

举例:

这一杯水很烫,因为温度超过了 70 度,如那一杯刚烧开的水。

假设我们面前有一杯水,我们用温度计去衡量发现它的温度确实超过 70 度,那么我们就可以分析宗法这个条件,

这杯水,是基础对象,

温度超过 70 度,是理由,

通过温计测量,这杯水确实超过了 70 度,那就证明超过 70 度的这个属性,

在这杯水的这个对象上是存在的,我们就可以说宗法具足。

假设说是一杯凉水,我们放一个温度计量出就只有 20 度,那么他没有超过70 度,我们就可以说超过 70 度这个属性、这个特征在这个对象这杯水的上面并不成立,所以说宗法不具足。

所以宗法是分析这个推理是否成立的第一个条件。

同品遍,因(理由)如果成立,所立必定成立。也就是说这个理由成立,那么我们这个观点必然会成立,理由和观点之间具有某种必然联系。

举例:

这杯水很烫,因为温度超过了 70 度,如那一杯刚烧开的水。

我们来看,这个理由是温度超过了 70 度,这个观点是很烫。分析这两点之间有没有必然关联。我们可以假设:凡是温度超过 70 度都很烫,这个是可以成立的。因为作为人类,不管是水也好,空气也好,还是其他物质,只要它的温度超过 70 度,我们用身体表皮去接触的时候会感觉到很烫,甚至会被烫伤,所以这是成立的。我们就可以说同品周遍。周遍就是普遍的意思,他遍满于这些

属性当中,没有例外。这是同品遍。

异品遍:所立如果不成立,因(理由)必定不成立。与同品遍刚好相反,观察方式是反转。

举例:

这杯水很烫,因为温度超过了 70 度,如那一杯刚烧开的水。

我们这个所立是很烫,如果这个观点不成立的话,凡是非“很烫”的,我们前面加一个“非”或者“不是很烫”。再观察在这个前提之下,温度超过了70 度它是否也能够同时不成立?我们可以这样说,凡是并不烫、非“很烫”的东西,它的温度都没有超过 70 度。比如说 20 度的一杯水,30 度的一杯水,这些水都不算很烫,那么它的温度都没有超过 70 度。所以我们就可以说异品周遍,反过来观察也成立。

 

4、 要点

(1) 三相同时具足,推理方能成立,缺一不可

通过三种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三相同时具足,那么这个推理他就可以成立。三相有一种不成立,那么这个推理就不能成立。

成立的推理称为“真因”,不成立的推理称为“相似因”。因明学的术语,凡是可以成立的推理都叫真因,真正的因,因就是推理的意思,真正的因就是真正的推理。不成立的推理称为相似的因,相似的意思就是说看上去好像是真的,其实不是真的,它是一个假货,也可以讲是一个错误的推理。

(2) 第二相同品遍和第三相异品遍中一者成立,另一者必定成立

或者说只要同品周遍,那么异品必定周遍,反过来也是一样。就像我们在一些集合理论当中谈到的,某命题全等于其自身的逆否命题。在逻辑上基本是一样的。(有个别基于特殊条件限制的特例)

问:我们为什么不安立两相,而安立三相呢?

因为它能够降低我们的误判率。因为有时候如果比较粗心,在分析某一项的时候可能会漏掉一些细节,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再观察一遍可能会有个查漏补缺的过程,这样能够让我们更加谨慎。所以这样安立的必要,是为了让我们减少犯错的机率。

 

5、 相似因(错误逻辑推理)的分类

在因明当中相似因分为三种:不成、不定、相违。

不成:宗法(第一相)不具足。

在有法(基础对象)之上,因(推理的理由)不成立。

不成,是一个专属术语,专指第一相不具足。并不是说我望文生疑,这个推理它不成立,他是错的,他就一定叫不成,不能这样轻率下结论。因为一个推理不成立有三种情况。不成,仅仅特指宗法不具足。这个概念我们要搞清楚,也就是说在这个基础对象之上,推理的理由它不成立。

举例:

姚明的身材很高,因为他身高十米如三层楼。

这个推理的对象:是姚明这个人,

要证成的观点:是身材很高,

理由:是他身高十米,

比喻:三层楼。

宗法,就是观察这个理由在对象上是否成立,我们看姚明和身高十米这两个概念是否可以并存。通过观察,以事实来分析会发现,姚明身高不是十米,而是 2 米 26,他并不具足身高十米这个特征,

所以宗法不具足。这个推理是一个错误的推理,不能成立。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比较容易了解宗法到底讲什么。

另一方面也证明,你的观点是否客观上成立,与你的推理是否成立,这二者其实并不具有必然关系。姚明身材很高,这句话客观上可以说是成立的,但是你想用他身高十米作为一个理由来证成他的身材很高,这种推理就是一个错误的推理。

因此我们要分清楚,三相观察的是,这个推理在逻辑上是否能够成立,而并不涉及这个观点在客观上是否成立。我们仅仅可以证明,你想通过这个推理去证成这个观点是做不到的,是这个意思。

不定:指第二相、第三相不具足,就是同品不周遍或者异品不周遍。

因(理由)如果成立,那么你的所立(观点)不必然成立,有的时候成立,有的时候不成立,成不成立他是不一定的,因为他不一定,他有不固定性,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不定,这是不定词语的来源。

举例:

张召忠先生擅长打仗,因为他是一名将军,如巴顿将军。

推理的对象:张召忠先生,

观点:擅长打仗,

理由:因为他是一名将军,他有军衔,所以通过拥有将军军衔,论证他擅长打仗,

先来观察第一相:宗法,张先生的确是一名将军,这个理由与对象是存在这样的联系,他是海军少将,他确实是一名将军。宗法具足。

其次观察第二相,是不是说只要他也是一名将军,他就一定擅长打仗呢?

这个不一定。有的将军擅长打仗,比如巴顿将军,有一些将军可能不擅长打仗,比如说宋祖英将军,她唱歌还可以,但是打仗可能就不好说了,这个不一定是她的专业。所以你想通过他具有一个将军的军衔,论证他擅长打仗,这个推理是不能成立的。这是不定。

当然这个地方并不涉及客观事实上张先生是否擅长打仗,我们仅仅是分析这个推理,通过将军的这个军衔,论证他擅长打仗,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事实上他是否擅长打仗和这里的逻辑推理有不同的角度。

不定因是我们比较容易常见的一种错误,再举例:

一个人说,张三暗恋我,因为他每次遇到我都显得很紧张,眼神也不对劲,比如曾经暗恋我的李四。

这是一个人通过显得很紧张眼神也不对劲这个表象,想论证这个对象暗恋她,这个对象是张三,这个所立是暗恋我。

那么我们就可以观察,是不是说凡是显得很紧张眼神不对劲,就一定是对这个对象产生某种爱慕之情,我们可以找出反例,比如说老鼠,老鼠每次遇到她也显得很紧张、眼神也不对劲,那你能不能说老鼠在暗恋她呢?这个显然不能,所以显得很紧张、眼神不对劲与产生一种暗恋情结,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说在逻辑上它是不能成立的。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不定因。

相违:第二相、第三相不具足。

因(理由)如果成立,所立(观点)必然不成立。

当然它有一个特殊关联,你这个推理的理由如果成立,那么恰恰相反的观点必然不成立,他两者具有排他性。这是百分之百肯定不行的,前面的不定是偶尔行,偶尔不行,还有成功的可能性,相违就是百分之百错误的。

举例:

张三是一个好修行人,因为他嗔恨心很大,如嗔恨心很大的李四。

首先,从对象和理由之间来做观察。张三他确实嗔恨心很大,这个宗法是成立的,第一相已经通过了。第二,分析理由和观点之间有没有必然关系?凡是嗔恨心很大的都必然不是好修行人,如嗔恨心很大的李四,同品不周遍。因为这个嗔恨心很大,与好修行人完全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修行很好,他不可能有很大的嗔恨心。反过来讲,一个人经常生气、经常发火、嗔恨心很强,他就一定不是好修行人,因为嗔恨心本身是一种不好的修行表现,有很严重的过失。所以这个推理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相违的推理。我们简单论证了因明相关的一些推理逻辑,介绍了一些常识,三支,宗因喻、三相、宗法、同品遍、异品遍,这些常识大家有一定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正式趋入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成派法义辨析。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六)进阶:视角切换”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2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38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取三主要因。

成就佛法的三个主因是:遇见合格的上师;透过他的开示,培养正确的动机;最后,具备必要的资粮。

如果不跟随真正的上师,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何修行。如果释迦牟尼佛没有转法轮,我们不会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该避免。我们已经没有福报亲见佛陀,如果又不跟随上师,我们要如何修持解脱之道?如何认出错误及劣等的道路?如同我们用油来处理僵硬的皮革,使其滑润有弹性,我们要用平静谦虚的态度,正确地修持佛法,不受干扰。最后,我们目前生活在欲界中,如果无法填饱肚皮,没有衣服蔽身,是不可能修持佛法的。

如果俱足三种根本条件,应该感到欣喜,因为我们拥有一切修持佛法的条件。这就像在爬坡时有一匹好马,路途就不会太困难。同时,我们要祈愿所有众生皆能同样幸运。

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三种根本要素,应该省思,虽然进入佛法,领受许多法教,但我们仍然缺乏修行的适当要件。

事实上,有许多弟子正因为此而无法正确修行。他们就是所谓的“善业转恶业。”如前面所述, “老瑜伽士发财;老上师结婚。”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感到怜悯,并祈愿他们得不到顺缘的因,能在自己身上成熟,因而改善他们的情况。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中观系列讲座(五)核心:现空二谛

中观系列讲座(五)核心:现空二谛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年12月18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各位师兄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个月一次的中观讲座。今天这节课相当于前面四节课的总结,将会涉及整个中观体系的核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显空二谛”,或者叫“现空二谛”——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的一种关系。

今天的内容大概分为:概要、名词解释、衍生的内涵、中观范畴内的二谛、常见误解、注意事项。

 

一、概要

 

二谛是佛法理论体系的核心、中轴。不管哪一个佛教宗派,都有它宗派自身对于二谛的认知。我们今天主要是站在中观的角度,来谈一下二谛的含义。

有两个颂词: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中论》

佛陀通过二谛来为众生说法,第一个是我们所说的“世俗谛”,第二就是我们所谓的“胜义谛”,或者叫“第一义谛”。通过这二谛,佛陀为众生开显无上甚深的妙法。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中论》

如果有人不能够善加辨别二谛,那么他对甚深的佛法就无法通达其真实含义。这两个颂词都出自龙猛菩萨的《中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偈颂。

 

二、名词解释

 

关于二谛,我们首先从字面上做一个解释。

二:数词,两个。

谛:真谛、真理、真相、真实。

二谛:两种真理。具体来说,即世俗谛及胜义谛。

世俗:世间、非殊胜、平凡境界、不究竟。

世俗,我们可理解为世间,或者说非殊胜——它不是圣者、成就者的那种境界,它就是平凡人的世界、平凡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究竟的状态。

胜义:超越世间、殊胜、究竟。胜义讲的是超越世间,它比平凡众生的境界更加殊胜,它是一种究竟的境界。所以,世俗与胜义有着一高一低的区别,可以说胜义谛的境界超胜于世俗谛的境界。

世俗谛:相对层面的真理

“相对层面”是指:它不是一个终极的、究竟的真理,它只是在某一个层面上暂时获得认可的真理。

胜义谛:终极真理,即颠扑不破的真理。你通过任何方式去观察,它都站得住脚,这就可以称为“胜义谛”。

所以,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区别是:能否经得起究竟的考验。

 

三、衍生内涵

 

1、物质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

假设有一个杯子或者一个静止的物体,我们要去讨论这个物体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那么要看你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去探讨。 从宏观的层面来讲,我们眼前的一片树叶,你可以说它是静止的,因为它就在桌上摆着,没有任何运动。但是从微观的层面来说,它的很多原子、电子等都在随时运动着。

所以,你想要得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结论,要看你站在哪个层次去讨论。站在宏观的层面上,你可以说它是静止的;但是在微观的层面上,你必须要承认它是运动的。

从某个意义上讲,宏观就是一种世俗谛,它需要不经过详细的观察,我们通过肉眼就可以认知。而微观可以说是一种胜义谛,通过精密的仪器、比我们肉眼更加具有能力的工具去探索,便会得出一种不同的结论。

所以,通过宏观与微观的比喻,我们可以相似地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含义。

 

2、梦中与梦醒

第二个比喻就是梦中与梦醒。一个人正躺在床上做一个非常恐怖的梦,这是一种境界。当他醒来之后,梦中的境界全部消失了。

我们可以说梦中的境界是世俗谛,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经验,梦中的那些东西并不真实存在。当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你可以说他到达了胜义谛。在胜义谛的觉醒状态中,梦中的那些恐怖景象统统不成立。

 

3、佩戴墨镜

第三个比喻就是佩戴墨镜的比喻。

我们很多人都配带过墨镜。墨镜有什么作用?它对光线起到一个过滤的作用。我们透过墨镜看到的种种图象,都是偏黑色的。一个白色的奶油冰淇淋,它本来是白色的,但是你透过墨镜来看,它似乎就变成灰色了。也就是说,这个墨镜对你的认知起到一种转变的作用。

透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说:你透过墨镜看到的灰色冰淇淋就是世俗谛,它不是真实的;你摘下墨镜后看到的白色冰淇淋就是胜义谛,它是真实的。所以,佩戴墨镜这个比喻也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

总结: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考察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通过这三个比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考察的标准不同,那么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你要说它到底是灰色还是白色、到底有没有那些恐怖的景象、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个层面上说。站在不同的层面,你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五)核心:现空二谛”

中观系列讲座(四)推理:生与无生

中观系列讲座(四)推理:生与无生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年11月27日

 

PPT下载

各位师兄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月一次的中观讲座,今天我们要讲的话题是“生与无生”。上节课当中,我们谈到了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金刚屑因为主的后面三大推理。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专题有六个板块:概要、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总结以及注意事项。

 

一、概要

我们都知道,《心经》宣讲了诸法空相,它重点宣讲的就是“不生不灭”这一基本事实。虽然我们经常读诵这部经典,对它很熟悉,甚至会背它,但是万法为什么不生不灭呢?明明我看到有生有灭:我自己有出生,将来也会死亡;世间万物,包括粮食、水果、房屋、汽车等,也都是有生有灭的;乃至于佛法中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无常”,这说明万法随时都在生灭。那么为什么《般若经》、《心经》中说诸法不生不灭?

今天,我们所要分享的这三大推理,都是围绕事物“生与不生”的核心话题来展开的。

 

二、金刚屑因

首先,我们来宣讲一下金刚屑因,这是《入中论》当中重点运用的推理。

1、字面解释

金刚:坚不可摧

这是一种比喻。金刚具有一种非常坚硬的特质,没有比金刚更加坚硬的事物。金刚可以摧毁其他很多物质,但它不可能被其他物质所摧毁。

屑:粉末、碎屑。这些琐碎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屑”,这也是一种比喻。

金刚屑:以如金刚般坚不可摧的推理将邪见摧毁、粉碎。

“金刚”是形容这种推理具有坚不可摧的一种属性,非常坚固,就像金刚一样。“屑”形容的是邪见。邪见碰到这样一种推理,就像陶瓷、石头、塑料遇到金刚一样,会被摧得粉碎。所以,“金刚屑”形容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通过推理将邪见逐一剖析之后,这些邪见就会被摧毁、被瓦解。

因:推理。

金刚屑因:通过这样一种推理,能够摧毁邪见。它是以赞叹的方式来命名的。

 

2、前提

任何推理都需要一个前提。前面我们讲到大缘起因、离一多因,它们都有各自的前提。金刚屑因,它的前提可以归纳为这几点:

首先,凡夫境界当中的平凡显现,必定有生有灭(即无常)。这一点,我们佛教徒都是非常认可的。从粗无常的层面来讲,有万物的变化、四季的变迁、人类的生老病死。在凡夫的境界当中,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各种显现都是有生有灭的。从细无常的角度来讲,万法每一刹那都在生灭。比如眼前的这台电脑,它似乎一直放在这张电脑桌上,但事实上它每一秒钟都在变化,上一秒钟的电脑在这一秒钟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说它刹那都在生灭。

第二,“生”是这些事物各种属性真实存在的前提。每个事物都有很多属性。比如这台电脑,它有计算的功能,有数据存储的功能,还可以将信息在屏幕上展现出来。但假设这台电脑从来没有存在过,子虚乌有,那么它的计算、存储、展现等功能都无从建立。所以,“生”是一个事物所有属性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生”,它的各种属性也将无法安立。

第三,真实的生只有四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我们既然要分析事物的“生”,我们可以先对“生”的类别做一个归纳。假设事物有一个产生的过程,会有哪几种情况?中观宗的祖师做了一个归纳: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这四种生,又可以分为两类:需要因缘而生、不需要因缘而生。需要因缘而生囊括了前面三种:自生、他生、共生。只要你认为一个事物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条件具足才能够产生的话,它要么是自生,要么是他生,要么就是自他二者叠加的共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不需要依靠因缘、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产生。在古大德的论典当中,这叫做“无因生”——它不需要因缘就可以产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产物。

以上我们简单地描述了金刚屑因的前提,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分类。

 

3、分类

(1)自生:自己产生自己

比如种子发芽,芽是由种子产生的,种子和芽是两个事物,它们的形状、特性都不相同,这就不是自生。若芽自己产生自己,这才叫自生。自己产生自己,就意味着生果的因与所生的果,这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所有属性都一样,本质上就是一个事物,不可能有两个事物,这是“自生”的严格定义。

(2)他生:依靠自己之外的真实事物产生自己

种子发芽,芽与种子的相状、属性都不一样,芽不是种子,种子也不是芽。由芽之外的种子产生了芽这个果,这就叫“他生”——由自己之外的事物产生自己。

通常意义上,一般凡夫人所认可的因果规律都是他生。比如工人建造一所房子,工人不是房子,房子不是工人,房子是由它自己之外的工人造出来的,这就是他生。母亲生孩子,孩子和母亲是两个人,孩子是由他自己之外的母亲生出来的,所以也是他生。他生的概念比较好懂,它与我们的常识比较相应。

(3)自他共生,简称“共生”:依靠自己与自己之外的真实事物产生自己

一个事物由它自己和它自己之外的事物共同产生,这叫“自他共生”。自他共生相当于自生与他生的叠加——产生一个事物的因素,不仅包括外在的事物,也包括这个事物自身;两者叠加在一起,才产生这个事物。 这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观点,但是它的基本元素依然是自生与他生。

(4)无因生:自己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产生

不观待因缘而产生,外在条件完全不能够左右它、影响它。它自己无需任何条件就可以自然产生。

 

4、分别观察

(1)破自生

  • 自己生自己 = 自己先前已经存在

如果说“自己产生自己”,相当于前面的自己是因,后面的自己是果,因和果都是自己。

首先,“自己”一开始便需要作为因而存在,否则就相当于一片虚空,没有事物可以作为种子去产生果。而当“自己”一开始便已存在时,意味着果也已经存在了,因为果也是“自己”。所以,自己产生自己,就意味着“自己”这个果先前已经存在。

  • 自己先前已经存在 = 不需要产生

但既然果先前已经存在,它就不需要再次被产生。如果果先前不存在,它才需要被产生,需要因生果,让本来不存在的果变得存在;但既然果已经存在,它就不需要再次被产生。

  • 如果已经存在还需要再次“生”,“生”就没有意义,乃至可以无穷。

假如已经存在的事物还需要再次产生,那么“产生”就变得没有意义。产生的意思,是让某个事物从无到有。假如事物已经有了,你却说它还需要生,那么这种有就等同于无,存在就等于不存在,它的存在没有意义。如果事物已经产生,你却说它还需要再次生,那么它同样还需要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无穷无尽的生,这样就成了无穷的循环。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己产生自己”具有内在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2) 破他生

破他生,就是破斥一个事物真实地从其他事物产生的观点。破他生有多种思路,今天比较难的环节也就是破他生。可以说,整个金刚屑因重点论述的核心就是破他生。

我们要知道中观推理所破斥的对象是什么。在世俗谛当中,我们抛弃的是认为事物实有、不空、有自性的这样一种实执,暂时可以保留事物如梦如幻的显现。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讲,当然可以承认他生,如工人造房子、母亲生孩子。在不加详细观察的情况之下,中观宗可以承认这一切。但如果你要把它上升到一个绝对真实的立场,你认为它就是颠扑不破、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那我们就可以通过中观的胜义理论去分析这个东西到底是否真实存在。

 

思路一

对方: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产生苹果。

驳斥:石头与苹果是他体,石头也应该产生苹果。

如果对方说:“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产生苹果”,我们可用总的原则驳斥:石头与苹果也是他体,就跟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一样;如果苹果籽可以真实地产生苹果,那么石头同样可以产生苹果。

有人会想:这不是乱说吗?怎么可能呢?明显它们是不一样的,石头不能产生苹果。但要知道,我们现在是在理论上进行推理,如果你认为苹果籽会真实地产生苹果,那么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显然,这个结论与现实不相符合,所以“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能真实地产生苹果”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

 

对方:苹果籽具备产生苹果的能力,石头不具备

驳斥:“能力”与“苹果籽”是一体还是他体?

如果是一体,则“苹果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产生苹果

如果是他体,则“苹果籽”本身没有能力,不能产生苹果

对方可能进一步辩护说:“苹果籽具备产生苹果的能力,但是石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的言下之意就是,虽然苹果籽与石头都是苹果之外的事物,与苹果都是他体的关系,但也有不同之处:苹果籽有产生苹果的能力,而石头没有产生苹果的能力。他认为还需要加更多的标签、做更细微的鉴别。

那我们进一步问:“你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也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能力与苹果籽是一体还是他体?”

假设对方说:“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与苹果籽就是同一个事物,是一体,两者完全不可以分开”,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苹果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产 生苹果,因为产生苹果的能力永远伴随着它,永远不会消失,外在的一切条件都不可能让这种能力消失,所以苹果籽在一年 365 天中天天产生苹果、无条件地产生苹果。但显然,这与现实不符。

假设对方说:“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与苹果籽是他体,它是苹果籽之外的一个事物,苹果籽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在苹果籽之外有这样一种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既然苹果籽本身没有产生苹果的能力,它不能产生苹果,那么你不能再说苹果籽是因、苹果是果,因为苹果并不是由苹果籽产生的,而是由“产生苹果的能力”来产生的,能力才是因,苹果籽不是因。”但显然,这也与现实不符。

所以,以这种思路观察就会发现:你想要追求一种真实的因生果的他体关系,但这是无法成立的。详细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虽然你可能一下子很难接受,但事实上就是这样。这种想法详细去剖析的话,是不能够站住脚的。

这里有两个教证。第一个是非常著名的《入中论》中的教证:

若谓依他有他生,火焰亦应生黑暗,

又应一切生一切,诸非能生他性同。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诸法都是真实的他生的关系,那么一个事物可以产生其他任何一个事物,会导致这样一种错乱因果的结局。这是一个总说。

《中论》中讲:

因果是异者,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如果因果两者是他体的关系,那么因与非因就是相同的,就好比苹果籽与石头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你找不出它们的本体有任何差别。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四)推理:生与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