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71 第十章 2

第二部 前行

第十章 供养曼达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福德愈多愈好

你可以亲自试验并体会一下福德的力量有多大。先读某一本法本一遍,然后以你最大的专注与决心,认真地供养曼达几次。然后再去读这本法本,你会发现自己的理解转变了,比起以前只能浏览每章节的要点,你现在能更精确地理解每个字的含意。你也应该尝试在供养过一些曼达后,回到先前让你感到厌倦的老师那里去领受教法,你的体验将会完全不同。如果在供养曼达前,你定不下心来,而且到处游荡的心让你感到沮丧的话,就先做「止」的修持。同样的,你修持的体验也将发生转变。

具有福德因而能接受法教是一回事,但是具有充分的福德能听闻法教,并且能正确地听闻,又是另一回事,因此之故,在法教开始之前的「供养曼达」传统,于焉建立。我们不仅在理解佛法的能力上需要福德,在法道上的其它每个步骤也都需要它,其中包括能真正地理解上师。具有足够的福德,你就能在上师生病、打哈欠或表现出愤怒时,以有益的方式来理解他的示现。这不正是你想要的吗?如果缺乏福德,即使上师像个天使,你也会找到批评他的理由,因而无法从此缘中受益。

福德如何产生?

在「皈依」部分曾提到,我们可以经由两种不同的资粮田来积聚福德。而佛法的独特处之一,就是这两者都同等重要。

让我们迅速地趋近实相的行为或条件,就能产生福德,而非只能藉由良善的行为,或针对短暂世俗成就(例如长寿或投生善道)的行为,才能积聚。当然,福德是有这种作用的,例如:如果慷慨施舍财物,我们就能获得丰裕的财富;如果具足安忍,我们的外貌就会吸引他人等。但严格来说,如果你未将世俗善行的结果回向一切有情众生的究竟证悟,而且这些善行也未能让你更趋近真谛的话,纵然它所造的善业可能让你感觉良好,你也无法积聚追求证悟者所渴求的那种福德。然而,如果刹那间你做了更趋近真谛的善行,无论它如何令人不快或不流行,也远比参与那些盛大、欢乐又夸张,却只能带来投生善道或其它世俗恩赐的善行活动,来得更有价值。

换句话说,你所积聚福德的「量」与「质」,并非取决于积聚的方法。依据菩萨乘的说法,某个行为所积聚的是福德或只是善业,取决于它是否基于二元分别的见地而行。例如,以二元分别的见地供养一公斤黄金,不必然就比供养一颗葡萄能积聚更多的福德。如月称(Chandrakirti)【译注27】所说,若无布施者、布施物与受施者的参考点,才能称这种布施为「出世波罗密多」;若对布施、布施物与受施者仍有极微细的执着,这种布施则称为「世间波罗密多」。(注1)

至于积聚福德通用的方法,其种类繁多,例如:慷慨布施、持戒、安忍、以实物或观想做供养、忏悔、随喜他人的好运,以及生起慈悲心与菩提心等都是。此外,皈依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还有,祈请圣者转动、长久住世也能积聚福德,它让让我们去除因过去世制造障碍而让人无法接受法教所产生的业果。

大乘佛法提供了结合智慧与方便的各种绝妙法门,既容易实践,又能带来不凡的结果。你也许会以为,想要积聚无量福德就得付出超过自己能力所及的巨大牺牲,例如供养自己的皮肉、骨头或房子等。但物质的供养并非我们唯一能做的,如果是的话,它就不是一个实际可行的系统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对这种激烈的行动都力有未逮。所幸,大乘法道具有适合所有修行人的智慧与方便,而非只适合富裕者。它提供了观想供养的方式,能积聚与物质供养完全等量的福德;换句话说,大乘之道简单、愉悦、不麻烦,但它的方法却能获得和物质供养等量的福德与智慧。

 

【译注27】:月称(Chandrakirti,600‐650)为中观应成派论师,师承佛护的弟子莲花觉,主张性空缘起,说世俗谛和胜义谛皆无自性,他发扬佛护的传统,对论敌的观点采用「应成论式」,严格地只破不立,以破显宗,因此被称为「随应破派」或「应成派」。其著作有《入中论》、《明句论》、《七十空性论释》等十余部论著。其学说经由阿底峽完整地传入西藏,经宗喀巴等人的提倡而广传于西藏。

(注1) :《入中论》第一品〈菩提心欢喜地〉:「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密,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密多。」(《入中论讲记》,月称论师造论/法尊法师译讲,第28页,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二〇〇二年)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70 第十章 1

第二部 前行

第十章 供养曼达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经由修持「金刚萨埵」清净自身后,现在我们要准备各种必要的工具,以「供养曼达」来积聚福德。

福德

什么是「福德」?从某种角度来看,福德即是「能力」。事实上,它是让我们得以听闻、思惟、修持佛法,包括生起好奇心的能力。现今,我们的福德非常有限,以至于大多数的人都无法认知佛法有多么珍贵。我们不仅由于缺少福德而无法修持佛法,甚至少到连享受轮回的生活都不可得。

我们如何诠释外在世界的讯息与经验,完全取决于自己积聚福德的多寡。例如,「无常」一词是什么意思?从最粗显的层面而言,拥有极少福德的人认为「无常」即是死亡、衰败或四季的变迁。然而,一旦开始积聚福德,我们的理解就会变得较深入而细微。想象你正在体验片刻的快乐时光,如果你拥有一些福德的话,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诠释并理解「无常」,还能观察自己的情绪由不快乐转为快乐,然后又回到不快乐;这样的观察,使你可能感受到的任何失望与期待都变得不再那么强烈。

积聚福德的一种方式,是供养或布施食物、钱财、鲜花、音乐等。不过,多数的现代人为了避免浪费,更喜欢将钱花在「有用」的东西上。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何荟供时供养酥油灯与大量昂贵的饮食,会让人们觉得浪费的原因。

纽舒·堪(Nyoshul Khen)仁波切曾告诉过我一个故事。有位法国女子向他请求大圆满教法,并引导她认识心性。这个请求相当不正式,或许只是一时兴起而已,但纽舒·堪仁波切认为,在此末法时期仍有人对甚深教法怀有兴趣,因此使他感到启发而同意了。大圆满法是极为珍贵的教法,学生们需要积聚大量的福德才能接受并正确地听闻,纽舒·堪仁波切观察到她需要积聚福德,于是就建议她先做荟供。她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建议,就随同仁波切一起前去采买。

巴黎是个购物的好地方,这位女子很快就买了一些大约价值一欧元的巧克力。她请堪布看看这些巧克力是否足够做为荟供的供养。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佛法——尤其是大圆满法的教法——是无价的,即使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也不足以求得大圆满法的一个字。所以,对一条巧克力,堪布能说什么呢?但考虑到也许她不是很富有,堪布什么话也没说,就继续与她一起购物。不久他们来到巴黎一家时尚百货公司的香水专柜,让堪布惊讶的是,这位女子毫不犹豫地花了相当于十欧元的价值,买下了一瓶她最喜欢的香水留给自己使用。

现代人缺乏福德去聆听佛法,也欠缺福德去听见其中真正所表达的内容;而且,经常在我们受过多次的佛法教导中,就会漏掉该次教导的重点。我们无法专注聆听,有时根本就没有听到,因为心太容易散乱了。即使确实听到了,也不会从其它角度去真正地听闻、理解与思惟自己所学到的内容。结果是,对那些经由我们筛子般的心所意外掉落进来的一些讯息碎片,我们却极为严肃地看待。

悲哀的是,我们不再具有足够的福德遇见伟大的上师,或从他们那里领受法教。然而,即使我们现今的虔敬对象无法与往昔的伟大上师相提并论,若是我们能增加福德的储备,也就没有关系了。巴楚仁波切在他的狗牙的故事中,说明了福德如何发生作用。一位西藏老妇人要求儿子为好带回一颗佛陀的舍利,以做为修法时的虔敬对境。不巧的是,儿子忘了自己的承诺,为了不令老母亲失望,他不得不拔下水沟中的死狗牙齿冒充为佛牙。然而,老妇人对这颗牙齿具有非常强大的虔敬心,不久后,狗牙居然变成了真的佛牙,并且神奇地生出许多舍利。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69 第九章 6

第二部 前行

第九章 净除蔽障的修持–观修上师为金刚萨埵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观想

观想「融入」

当你完成预定的「百字明咒」念诵数量后,上师金刚萨埵融入于你。有关「融入」的过程已于第五章阐明。在此,我只想补充,因为这是如此强而有力之修持,你可以一而再地将本尊融入自身,并观照这种「无别一体」。如此,你显示你即是佛,而且自无始以来一直都是。同时,你无须等到修持的最后才将观想融入,你也可以在修持中途——例如在每念一轮念珠结尾时,就观想金刚萨埵融入于你,然后在下一轮念珠开始时重新建立观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推荐给那些有充裕时间修行的人。

在一座修持的结尾,金刚萨埵最后一次融入于你,与你无二无别。安住于此境界中,并观照此「无别一体」。

如果你修的是《龙钦心髓前行》,此时你仍然自观为金刚萨埵,并念 诵:「嗡·班杂·萨·埵·吽」(OM VAJRA SA TVA HUM)。由于你已经清除并净化,因此,当你念诵此短咒时,单纯地歇息于「自己就是金刚萨埵」的信心中。无须顾虑这种境界的消失,它将自行消失——如果你够幸运的话,也许能安住于这种境界大约半秒锺。

三昧耶

大多数的法本在〈忏悔〉的章节中都包括了「三昧耶」(samaya)的内容。修持金刚萨埵法的人,需要遵守三个共同的三昧耶:(一)不伤害众生;(二)帮助众生;(三)保持清净的显相,尤其是对上师的清净显相(净观)。

什么是「三昧耶」?做为金刚乘修行者,我们同时修持三乘(three yanas)——声闻乘、菩萨乘与金刚乘,因此稍微了解每一乘的「三昧耶」理论,可能会有所帮助。

在声闻乘中,「三昧耶」被理解为有如围篱,它立基于不伤害众生的原则,因此我们戒杀生、戒妄语、戒偷盗。根据这个系统,如果你依循心灵之道前往证悟之巅,「三昧耶」这道围篱将一直保护着你的道途,确保你永远不会试图想要冒险走入歧途。

菩萨乘比声闻乘见地更为宽广,更取决于发心,因而菩萨乘的围篱也更高、更宽。依据菩萨乘的见地,如果偷盗能够在某种方式上利益他人的话,那么,若你不偷盗就是毁犯了三昧耶。但同时,「利益他人」并非成为某种现代的罗宾汉;真正的利益他人,是指带领他们得到证悟。

保护金刚乘弟子的围篱就更加复杂了,因为它基于清净显相的培养与维持。

金刚乘中有许多三昧耶,除了至少有「十四根本戒」(fourteen rootsamayas,十四条根本三昧耶)之外,所有的三昧耶都很难持守。例如,认为某位女子美丽而另一位丑陋,就是破坏了「金刚身三昧耶」(samayas of vajra body),但如果你能持守此三昧耶,那你早已彻底消除一切二元分别的念头了。第八条根本三昧耶是禁止你不当地对待身体,从本质上而言,你的身体就是五方佛部,因此蔑视与虐待身体都是毁坏三昧耶。我也必须补充,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于此世间纯属多余,那么他也毁犯了此三昧耶。

第七条根本三昧耶要求你将上师、修法与所有修法所依物,都保守秘密,这对现代人而言极难做到。现今,连持守教法的时间、地点这种最普通的秘密,其目的也会被严重误解,使得那些不在名单内的人感到嫉妒与被排斥。从更隐微的面向上来看,当密续上师告诉学生对某个指导要保守秘密,学生往往不知,他们若能依此而行,修行就更容易增长而成熟;但他们如果到处对外宣扬,很可能就会招来信息不完整的各种反应,因而开启了障碍之门。

别解脱戒(梵 Pratimoksha)如同陶罐,一旦破碎就很难修补。因此,如果某个声闻比丘未曾放弃戒律,为了满足欲望而与女性发生关系的话,此生他就不能再重新受比丘戒。

然而,菩萨戒与金刚乘戒却如同金罐,虽然金刚乘初学者每天都绝对会毁犯这些戒律与三昧耶,但只要留意照护,毁犯的戒律很容易就可以被修复(例如藉由念诵「百字明咒」),这如同优秀金匠修补过的金罐,甚至可能比之前的还要精美。

莲师曾说,金刚乘修行者的见地应如天空般广阔,而其行为应如面粉般细腻。但我们如何在这么多矛盾之下,还能持守所有的规矩呢?我们所能做的最佳状况,就是遵守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然后至少努力去理解金刚乘戒。对初学者而言,绝不可能持守所有的金刚乘戒与三昧耶;因此,就着重于不伤害众生,尽力地帮助众生,并发愿能持守三昧耶。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68 第九章 5

第二部 前行

第九章 净除蔽障的修持–观修上师为金刚萨埵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四种力

令金刚萨埵修法见效的关键因素包括:

  1. 对金刚萨埵可以净化自己的能力所深具之信心;
  2. 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恶行之真诚忏悔;
  3. 永不重蹈那些恶行之坚定决心;
  4. 对修持之力的坚定信心。

现在,我几乎可以听到你在想:「我很确定我一定会犯下恶行!我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我也许最好别修金刚萨埵法了。」这种念头,代表了你只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些讯息。要记住,你是个「修行者」,这意指你的修持是要让你慢慢地习惯于新的行持与思考的方式,没有人指望你立即就能守住所有的誓言(尽管你始终应该竭尽全力去做)。

即使你想不起来此生做过何种错误或悔恨之事,但你能确信永远都不会吗?过去世你也从未犯过任何恶行吗?不论你意识到自己的恶行与否,重要的是忏悔自无始以来所做过的每一个恶行,并且下定决心永不再犯。你必须相信上师金刚萨埵(Guru Vajrasattva)是真正的遍知、全能、具足大力与悲心,当你修持时,他就在你面前,而且你的修持必定见效。

观想

想象自己为平常的样貌,具有染污等一切,然后观想上师化现为上师金刚萨埵的形相于自己的头顶上。他应如水中倒影般显现,也许最初略显空洞、呆板,但逐渐地愈来愈生动。(要知道倒影如何显现,就看看自己在镜中的面容,当你移动时,你的影像也随之而动。)

金刚萨埵全身白色,佩戴各种报身的庄严,并拥抱着佛母。右手持金刚杵,置于心轮处;左手握铃,置于左膝上。在他心间现出一小月轮,月轮中央竖立着「吽」(HUM)字。你毫无怀疑地确信金刚萨埵是一切诸佛之心的化现,并以全然的信心强烈地引请他,深信他就坐在你的头顶。

流下甘露

当你念诵「百字明咒」时,观想从「吽」字放出无量光芒射向十方(ten directions), 并涌出无量的供品,例如鲜花、熏香、印度浴室、华屋、园林、孔雀、大象等各式各样你所能想到的美妙悦意之物。这些供品随着光芒,敬献给十方诸佛与菩萨,然后,光芒带回诸佛与菩萨的加持,收摄回上师心间的「吽」字。继续念诵咒语,从「吽」字流出如光或牛奶般的甘露,充满金刚萨埵的身体,然后从他的密处流入佛母的身体,充满她的全身。甘露源源不断地从「吽」字涌出,自两位本尊的各个毛孔,尤其是他们的密处溢出,如瀑布般流下,自你头顶的梵穴倾入。

当甘露流经你额头时,它将所有的疾病、蔽障、染污与恶的能量都冲刷而出,经由你的肛门、密处与足尖排出体外,所有身体的疾病都化作脓与血离开你的身体。想象它净除了所有与「身业」有关的染污,即杀生、偷盗、邪淫所积聚的恶业,以及所有身体上的疾病与症状,例如头痛、胃痛等任何属于「脉」的染污。「脉」的遍布全身的能量中心与输送通道。当我们杀了人、吃了被蒙蔽者或破戒者所准备的食物,以及与这种人相处或于其住所驻留,「脉」就会被染污。我们在金刚萨埵修法中将堵塞并生锈的「脉」与「轮」(梵 chakra)加以清理,如同以强烈漂白剂清洗厕所一般。

你可以在观想中具有创意。例如,当甘露流下并净化时,你可以想象身体真的开始变色。依此,当甘露流至额头时,你的头颅上半部就因清净而变白,而身体其它部分仍然暗黑肮脏。这种方法能增强你观想的力量,如果你认为可能有用,不妨一试。

 

再次的,请记住自己只是个初学者,因此,期望在一座修持中就建立起所有观想的细节,是不太明智的想法。当然,如果你能做到,那就应该尽量地详细观想;否则的话,尽力即可。

如果你正在积聚十万遍「百字明咒」的念诵,你可以在每座练习中,分别着重不同的面向去观想。例如:第一天,边持咒边集中观想金刚萨埵在头顶上。第二天,着重于心间的「吽」字,其余部分可以稍微模糊一点。第三天,着重于甘露流下。到第四天,则将前三项全都一起观想。如果时间很充裕,你也可以用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只观想甘露流入额头,然后再花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观想甘露流至喉部。若时间不多,则只花半小时观想甘露流至额头,再花半小时观想喉间。或者,你可以尝试花十五分锺、五分锺或两分锺练习各个不同的阶段,这完全由你决定。但是,务必保持灵活。

当甘露流至喉咙时,虽然严格来说它能净除一切染污,但你可以想象它特别净除了有关「语」的染污,例如妄语、恶语、恐吓语、粗语、绮语与持咒时所犯的错误(缺字、增字、发音不准确等)。同时,它也净除了有关「语」的失序与恶的能量,例如,常被误解(当你说「右」时,人们却认为你说的是「左」);或虽然你心地善良,但你所说的一切却引人厌烦,那是因为你的语言或指令缺乏力量或诱惑力,或甚至是诱惑力太多之故。

对金刚乘的学生而言,净除「气」或「内气」(inner air)的染污特别重要,而金刚萨埵修法就是最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有很多种状况会损害或染污我们的「气」,例如呼吸到不好的空气、抽大麻或雪茄、饮酒、诽谤金刚乘上师、对清净现象做二元分别的判断,或只是吸入了不好的熏香等。我们每天都在各种不净之物中呼吸而染污了自己的「气」,因此有必要加以清除与净化。

一个极为有力的观想,是想象甘露流经你的身体,带走「气」的染污,并以黑色液体的形式从肛门、密处与足尖排出。然后,所有于「气」中之恶的能量,则化作蝴蝶、蝎子、昆虫与其它动物等离开你的身体。当你持续念诵「百字明咒」,甘露流到你的心轮时,它净除了一切与「意」有关的染污,例如包括由于嫉妒、竞争心、瞋恨、自私、骄慢、贪欲、瞋恚、邪见等所造下的恶业,以及以心灵修持为名而献祭生灵的边见所造的恶业。我们在前世必定已经累积了许多这种染污,并且仍持续地受到染污。

另外,还有许多「意」所受的干扰,是由于「明点」(即精滴〔drop〕或菩提心)受到染污的结果,诸如忧郁、焦虑、神经质、暴食等,甚或鼓动我们要比别人更快获得证悟的一种近乎疯狂的极度野心,而这些都只是明显的例子而已。此外,我们绝对还有其它许多与「明点」有关的微细染污,它们在根本上分离了主体与客体。而我们无法融合主体与客体以及显现与空性,就是最微细的一种染污。

另外,还有很多创意的方式来进行这项修持。你可以一步步地从头顶、额头、喉间等依序观想,也可以全部一起观想,更可以分阶段修持。例如,第一天,净除「脉」的染污并接受宝瓶灌顶;第二天,净除「气」的染污并接受秘密灌顶;第三天,净除「明点」的染污并接受智能灌顶与文字宝句灌顶。你可以自行决定要如何修持。

虽然主要的灌顶在「上师瑜伽」时才进行,但我极力鼓励你如是理解:净除身体的染污与「脉」的蔽障之后,你也要接受到了宝句灌顶;然后,当甘露流经喉间时,你接受了秘密灌顶;而当甘露到达心间时,你接受了智慧灌顶与文字宝句灌顶。(有关四种灌顶更详尽的说明,请见第十三章。)

最后,观想一切脏污的甘露融入大地,或消融于空性中。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67 第九章 4

第二部 前行

第九章 净除蔽障的修持–观修上师为金刚萨埵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虔敬心——深信咒语与观想

麦彭(Mipham)仁波切在其对《幻化网根本续》(Guhyagarbha Tantra)所做的释论《秘密藏密续现观论》中说,无论修持何种坛城本尊,你的观想必须清晰而生动。不过,对于观想有困难,只能观观模糊、抽象的概略形相者,如果对上师、法道与咒语的效力具有真正的虔敬心且深信不疑的话,无疑地仍将获得一切共通与殊胜的心灵成就。

虔敬心有很多层次,最殊胜的虔敬心是对本尊与咒语之无二无别,具有绝对的信心。如果你还无法生起最殊胜的虔敬心,那就尝试发展出不动摇的虔敬心,也就是对佛陀与上师的教导深信不疑,以完全成就咒语与观想的修持。

对咒语之力的虔敬与信心也极为重要。做为前行修持者,当你念诵「百字明咒」时,即使在座修中的心既狂野又混乱,你也必须以专一的虔敬与信心,相信心咒即是金刚萨埵佛本身。麦彭仁波切写道:缺乏智慧而无法领悟密咒乘(mantrayana)甚深意义的人,由于他们固执多疑、不断分析的心制造出许多内在障碍,因而不可能获得成就。无论心如何散乱或游荡于十方,密咒修行者也必须完全相信咒语宏大的力量;即使天空不再,咒语之力依旧长存。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