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修行之路:仲巴仁波切访谈录(8)

希望这些访谈记录,让无论身处何方的人,在看到它时,都能因此从心里生起对三宝的信心。

希望能够为众生走上幸福快乐之路带来一些启蒙。

Q:我们在工作中凡事讲求计划性,注重成果。这与佛教所说的顺其自然,不执着会产生冲突吗?

上师:在做事的过程中,讲求计划,追求成果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佛教里讲“顺其自然,不执着”与这个过程没有任何的冲突,反而对人有帮助。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计划,不追求成果,那就注定是失败。在做的过程中,有些人虽然作了计划,也尽力如实去实行,但未必产生出自己满意的成果,这时就有了烦恼和痛苦。如果在这个时候再指责自己和其他人,去懊恼沮丧,意义何在呢?万般的痛苦,难道就能让那个成果马上就出现?如果不能出现,那么痛苦的意义又在哪里?而且还伤害了自己的身心。这个时候就需要顺其自然,不要执着在那个已经产生的结果上,如此才能驱除烦恼,给你的精神上带来快乐,然后再努力去做。所以它并不是消极的处理方式,而是很好的一种心理支持。

同样,当你达到目标之后呢?还有什么样的打算?如果一个人企业成功了,你的目的是什么,光是赚钱吗?钱越多越好吗?如果是这样,那也没什么意义。如果你的目的是想利益众生,想帮助更多的众生,想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穷人,哪怕暂时解决他们的饥饿痛苦,也是值得你努力去做的。如果只是为了吃喝玩乐这样的目的去努力,为了生存而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样的人生和马、牛、羊等其他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无非是生活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它吃草,你吃海鲜;它四蹄行走,你开奔驰宝马;它睡窝蓬,你住别墅,但结果却都是一样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现代人的修行之路:仲巴仁波切访谈录(7)

希望这些访谈记录,让无论身处何方的人,在看到它时,都能因此从心里生起对三宝的信心。

希望能够为众生走上幸福快乐之路带来一些启蒙。

Q:您是一位很好的修行者,您平常有生气的时候吗?当生气的时候,该如何对治呢?

上师:和你们一样,我也正在修行的道路上,所以会有生气的时候。但我从出生起就在藏地的佛教环境中,一睁眼看到的就都是喇嘛,还有念经的人,感觉一直都在佛的视野中,所以对佛的印象非常深刻,信心很足,这与在汉地环境里生活的人区别就会很大。

还有很殊胜的一个因缘就是我从8岁开始学习藏文、接触寺院,在不同的大德高僧引导下,有了很好的机会学习佛法,这样持续到现在已经将近30多年。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佛学的教育,从来没有过其他社会方面的学习,因此在这样的相续当中,我的嗔恨心不会太严重。即使因为一些原由生气了,也不会做出严重的行为,更不会放在心里,或产生报复心,随即放下,很快就忘掉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现代人的修行之路:仲巴仁波切访谈录(6)

希望这些访谈记录,让无论身处何方的人,在看到它时,都能因此从心里生起对三宝的信心。

希望能够为众生走上幸福快乐之路带来一些启蒙。

Q:为了修持忍辱与慈悲心,在工作中会尽量与人温和,希望能够感动共事的人,使他们自觉做好事情。但有时对方的反应并不如自己所愿,这样一来真是觉得心里憋气,觉得还不如以往发脾气来得直接。

上师:修忍辱是用智慧来修,并不是说不论好坏、有无道理,人家怎么说怎么做,你都忍气吞声,这不叫忍辱。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首先自己要非常明了管理的方法,这是必须的。如果这个能力不具备,员工做得好,自己就高兴;做得不好,自己就生气,事实上也管理不好企业。对方做不好,不是只有用发脾气的方式才能解决。锻炼用智慧处理这些事情,教授对方也好,讲道理也好,慈悲地与之沟通,会更加容易让对方接受。如果自己也不懂得沟通,人家做不好,一点点事就发脾气,对方如果不是学佛的,那他就更加难以接受了。

你时时刻刻要关注的是,要相信做事的这个人,他至少是为了生存而做事。没有做好的原因,可能是他缺乏这方面的智慧,才没有处理好。你的内心更应该对这样的他生起悲心,更加好地帮助支持他解决好这些问题。这样才可以感染到对方,才是真的在培养慈悲心。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现代人的修行之路:仲巴仁波切访谈录(5)

希望

这些访谈记录,让无论身处何方的人,在看到它时,都能因此从心里生起对三宝的信心。

希望能够为众生走上幸福快乐之路带来一些启蒙。

Q:现在是一个鼓励竞争的物质社会,处处都存在竞争、对比、计较。在这样的环境里,嗔怒之心是如此容易生起,我们学佛似乎很困难。

上师:对于欲望强烈的人来说,不择手段,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竞争,他们可能会无所谓,但这并不是佛教所推行的生活。诚然生存在现实社会中,修行人不具备一定的物质生活方面的能力也不行,你还得要面对这些东西。而学佛也并不是说到佛堂念经才算数,离开那个清净的环境,就认为自己学不成;或者把上下班当成分界线,念佛的时间就那么一个小时,剩下的时候却彻底把佛法丢在一边。这样的话,修行会十分困难,进步很慢,等同浪费。

其实无论在工作或家庭生活中,首先要建立起定力,对佛法不变的正见。有了正见,按照这种标准来面对那些竞争、对比、计较等等一切,困难就不会很大。要时刻知道自己是一个学佛的人,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如果你忘掉了所学的东西,依然以世俗心态做那些俗世的事情,就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了,也失去了那些违缘所带来的难得的修行机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