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修行之路:仲巴仁波切访谈录(4)

希望

这些访谈记录,让无论身处何方的人,在看到它时,都能因此从心里生起对三宝的信心。

希望能够为众生走上幸福快乐之路带来一些启蒙。

Q:学佛前觉得自己是十分善良的人,也努力去发悲心,但在修习过程中却往往逐步发现自己有很多自私的地方,更容易看到自己犯嗔怒。菩提心的建立,似乎并不容易。

上师:菩提心和世俗说的好心,善心,区别比较大。分为胜义谛的菩提心和俗义谛的菩提心两个层次。证悟空性境界的叫做胜义谛菩提心,这对刚学佛几年的人,不一定马上就能获得,也和每个人的根器有关。但世俗基础上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则是人人都该追求,都能追求到的。它们是一个过程,愿行菩提心的基础在于学习之人有良好的品德和善心。

在修行过程中发觉自己的自私嗔怒等,并不是不好,这是一个进步。以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某些善良,而现在发现比善良更加殊胜,更要进一步培养的一种发心——菩提心。不需要觉得自己不行,你已经看到更殊胜的悲心,菩提心,在自己的内心更要生起欢喜——一定要获得它!不要因为觉得生起菩提心这么难,就认为原本具有的善良没用处了,否定自己,失去信心,这样才是不好。

菩提心确实很难,但没有菩提心,就毫无解脱可言,毫无成佛可言。无论是显、密、禅、净土法门,在所有的法门当中,菩提心都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和究竟。虽然难得,但一个人如果修行不走弯路,完全如法真实地修行,那么得到菩提心也不成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信心,欢喜而继续修持下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现代人的修行之路:仲巴仁波切访谈录(3)

希望这些访谈记录,让无论身处何方的人,在看到它时,都能因此从心里生起对三宝的信心。

希望能够为众生走上幸福快乐之路带来一些启蒙。

Q:开始学佛的时候,一般会生起很多喜悦,会出现一些吉祥的征兆,美好的梦境等,但接下去并不总是这样,也有出现让自己难受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过程?

上师: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佛?学佛并不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梦或者一个好的感觉、吉祥的征兆。众生存在于这个世界,人人流转于轮回,一定会有暂时的快乐与痛苦的感觉,吉祥或不吉祥的梦都很正常,这并不是我们要寻求解决的事情和目的。学佛一开始,就必须要搞清楚这个目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在修法仪轨中会提到,修怎样的本尊会出现怎样的征兆等,在经过几天几个月乃至几年的修行后,也确实出现了这样的吉兆,梦境,这些是说明了修行的进步,是很好的事情,但这些瑞相也都不是修行佛法真正的究竟。至于修行初期出现的那些好现象,有可能是内心生起的一段清净心引发的。如果你经常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追求它的出现,也就没什么意义了。不管好梦坏梦,都是一个梦。佛家讲“如幻如梦般地对待”,就是指不执着的意思,没有执着就不会因此而产生烦恼和痛苦。一切都如幻如梦般地对待,就是这么一个殊胜的道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现代人的修行之路:仲巴仁波切访谈录(2)

希望这些访谈记录,让无论身处何方的人,在看到它时,都能因此从心里生起对三宝的信心。

希望能够为众生走上幸福快乐之路带来一些启蒙。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一位上师?各个弟子的上师或许都不一样,这是什么缘故?

对一位学佛求解脱的人来说,皈依一位上师是第一步,是成就的开始。好的上师对弟子的修行有很大的影响。当遇到一位修证很高的上师,他具备摄受众生的悲心,同时自己也具备对他最高的信心。这种情况下,在皈依于他时就能同时得到与上师所修持的同等慈悲的加持,驱除我们一生以来遇到的违缘和障碍。有的人在皈依时,可能对上师还未生起坚定的信心,或者那时缘分还未完全具备,那么不同状态的弟子皈依同样的上师也会有不同的成就。

皈依不同的师父,是弟子各自不同的因缘导致,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得皈依同一个师父。弟子在准备受皈依戒时,师父有责任对他们讲解皈依的内容以及皈依的过程,需具备的条件,让弟子清楚皈依的意义和功德。讲解之后,若弟子感兴趣,能生起信心,那就能皈依于这位上师。

无论是学习小乘还是大乘佛法,皈依都不是特指皈依某一个人,而是指皈依“共同乘”,就是皈依三宝。在此同时,我们需要通过在一位上师或者法师面前受持皈依戒律来完成这个过程。在哪位上师面前受的皈依戒律,也就是意味着你对他有信心。通常受戒一次就可以了。以后如果在别的师父面前也想受持皈依戒,也没什么关系。但这种现象体现出的是:一些人今天在这位师父面前受戒,明天在另一位师父那里受戒,其实是因为自己心里根本没有清楚皈依的真正意义。所以大家搞清楚了皈依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来皈依,该守什么样的戒律,就不会有什么疑惑了。

有学佛的商界朋友问,皈依之后不能杀生,自己是可以做到,但生意场上遇到请客吃饭,却会有避免不了吃海鲜的时候,对于没有宗教信仰却又十分重要的客人,不杀生是很难做到的啊。

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皈依佛,学佛。这个学佛并不是给别人看。并非是要完成任务。这是自己一生要获得解脱的方法,根本不能用物质的生活条件来作比较。“修行佛法得解脱”这根本就是无价之宝。

我相信有一些人,他对佛法三宝非常有信心,渴望解脱,这种人是不会去做这样的比较。但毕竟每个人根器不同,修行层次有差别,对佛法的理解也不一样,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有人仅仅因为怕失去一个客户,为了客户去开杀生戒;有人选择自己不吃,但为了客人去杀生;甚至有的人为了客户,那就大家一起吃。这就是各人的根器和对佛法的认识不同所致。但总的来说,自身作为皈依弟子,皈依法之后是肯定不能再伤害众生的生命。如果是无意中伤害到,比如不小心踩到别的众生,那是没有办法。但如果故意去做这样的事情,那就是违背清净戒律!

而通常情况下,如果自己能做到不杀生,但还阻止不了别人杀生,对这样的人,你可以为他念颂诸佛菩萨的圣号,六字真言等作回向,自己平时常做放生的功课。如果自己不是完全吃素的人,也要时常做回向。虽然有很多学佛的人还做不到完全不杀生,也要尽可能不吃活杀的,诸如海鲜之类,就吃那些已经死了的,这也是一种逐步递进的方法。事实上那些已经完全做到的人,并不觉得有什么痛苦,因为这是他内心欢喜的作为,他会觉得这是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不会感觉是多大的难题。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这一切都完全看自己的修行。释迦牟尼佛说:“我告诉众生如何去修佛法,如何解脱。但最后能不能解脱,要依靠自己的修行,自己怎么做。”如果说为了客户去杀生,然后期望通过请求上师加持来消除这个恶缘,那是根本没有可能的。

有人难以不杀生,比如被蚊子盯咬,忍不住就拍了一巴掌。之后,解释说自己算是为它们超度,这如何看待?

这不是超度,这是内心生起了嗔恨之后产生的杀业。蚊子是很小的众生,它在你身上索取一点点的血和汗,你可以忍受,也可以换种方式驱赶,并不需要杀死它。如果你能够认识到用自身点滴的血汗,就能布施给这个众生,那么将是更加符合正法的修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现代人的修行之路:仲巴仁波切访谈录(1)

希望这些访谈记录,让无论身处何方的人,在看到它时,都能因此从心里生起对三宝的信心。

希望能够为众生走上幸福快乐之路带来一些启蒙。

 

1、皈依对于立志学佛的人意味着什么?

对于想学佛的人,无论显宗还是密宗,皈依都是十分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一个人想解脱成佛,必须从皈依开始,受了皈依戒之后,才有机会获得其他的戒律。修行即是建立在受皈依戒的基础开始。没有皈依戒,就没有成佛得解脱的可能。众多高僧大德们的论著经典里都有讲到这一点。

2、皈依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需要具备信心。如果没有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则不具备皈依的条件。

信心包含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 清净信:《普贤上师言教》里讲到——当我们眼看到寺院、佛堂、佛像、诸位高僧大德、诸位僧人;听到他们念颂的佛法音乐,在内心产生清净;因体会到他们的悲心和智慧,而引发自己内在的信心,这叫作清净信。
  • 欲乐信:我们悉知六道轮回的痛苦之后,内心生起想摆脱远离这种苦海的念头;我们了解到解脱成就的功德,内心非常想获得这等功德的心;我们听闻修法的成就,感知大悲心,精通显密佛法的智慧,我们也想获得如此的智悲,因而产生的叫做欲乐信。
  • 还有胜解信

这三种对三宝的信心,在皈依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心,就无法皈依,当然,有一些人在皈依的仪式中并没有完全具足这些信心,但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也有可能具足因缘。当你完全具备这些信心之后,才真正成为皈依的佛陀弟子,走上正规的修行道路。除此,没有其他的条件。

3、 皈依之后,我们从心到行,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每位弟子从各自的上师那里受得皈依戒,上师们也会告诉自己的弟子各自的皈依学处。《普贤上师言教》里讲,主要是清净戒律,不忘三宝,祈祷三宝。从皈依开始,到最终成佛的那一天,自己要有这样的发愿和决心:纵然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失去上师三宝;无论一生中遇到怎样的快乐痛苦,都祈祷三宝;当快乐时,要想到这是三宝的加持;遇到痛苦的时候,一心祈祷三宝,相信三宝能解除自己的痛苦。在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当中,祈祷三宝和清净皈依戒,是不可缺少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