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6 认识佛教(5)

《八万四千问》认识佛教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教是获得解脱和自由之道。

9.有些朋友年轻、健康,有着稳定幸福的家庭。对于他们来说,轮回[5]似乎是快乐的,因就连想到出离也很难。仁波切可否就此开

不必在意那些不能想到出离的人。按理说我是教授出离心的人,但即便是我自己,也会忘记每一刻我都在老去,每一刻我都距离死亡更近。我的健康像是草上的露珠,取决于非常多的条件,而其中很多条件都不在我的掌控之中。许多人很难认识到轮回是苦,因为我们对于生活的投影总是透过希望的镜头来完成的。举个例子,即便我们正在遭受实实在在的痛苦,我们依然相信事情会得到改善。然而有多少次,当我们解决了旧的问题,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但我们仍然怀有强烈的幻想,认为有一天我们可以在一个没有问题的地方安顿下来。

所以出离心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难。但是,如果我们拥有出离心,事实上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帮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家庭、朋友、财富,乃至小小的一杯茶。这是因为,一个有无常观的人每次品茶,都好像是品人生的最后一杯茶,因而会倍加珍惜。

10.有些朋友尊敬佛法,但是下不了决皈依[6],因为他们担皈依后被佛教的戒律[7]所束缚,失去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由。仁波切可否就此开

首先,害怕失掉自由是非常正常的。所有人都害怕。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有人真的知道怎样才能自由,怎样才能让他们自己得到解脱,无论是从一个受到狂热崇拜的精神导师那里,从祖先崇拜这种非常顽固地根植于文化的传统那里,从儒学、道家、佛教等宗教那里,还是从诸如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或者民主等政治信仰那里。

我们最后总是会陷入到想要抓住些什么的圈套中。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捕获、被束缚了。例如,科学家们指出,信仰宗教的人们被宗教教义所束缚,并且认为相比之下自己更加自由,但实际情况是他们也身陷某种体系。

所以我想,那些不明白佛教事实上是获得解脱和自由之道的人恐惧失去自由,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好几代人乃至好几个世纪以来,佛教几乎不可避免地完全浸泡在特定的文化中,这些文化传统往往衍生出某些体系或者行为准则,可能给那些误以为文化是佛教精髓的人带来被束缚的感觉。所以,这些人不希望许下有点儿像是立誓一样的承诺,这是很能理解的。但是如果他们明白佛教真正讲的是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比如“皈依法”意味着皈依诸如“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诸行无常)”这样的真理,他们可能感觉是被解放了,而不是被某种行为准则或者某个俱乐部的礼制所束缚了。

事实上,他们可能会明白,如果不接受这些真理并且也不皈依它们,那么他们最后会盲目地相信很多的事物是恒常不变的,这将把他们引向痛苦。例如,如果你皈依了“我们出生了,因而必将死亡”这样的真理,那么我想,即便是你吃饭、购物,甚至和别人聊天的方式都会不一样,因为突然之间有关这个真理的认识悬停在你的上方,实际上这让你变得相当谦逊,而且非常真诚。或许你甚至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因为当你把他或者她看成无常的,把你们之间的关系也看成无常的,实际上,这将可能导致一段更加和谐、珍贵的关系。

但是回到为什么有人因为害怕失掉自由而犹豫要不要皈依佛教的问题上,我想要指出另一件事:因为对佛法缺乏正确的了解,所以每当谈到成为佛教徒,人们立刻想到的是出家,或者去山洞里修行,或者成为素食者,以及再也不能品尝金汤尼酒或者享受丝质的内衣。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所有这些你都能做。人们应该记住,曾经有像阿育王那样的佛教徒,他享用的比金汤尼酒多得多;还有忽必烈汗,他品尝的美味也比纽约牛扒要多得多。

[5] 轮回 (梵Samsara):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投生的循环,其性质是痛苦、无常和无明的。轮回也指凡夫被无明、二元分别、业和烦恼遮蔽心性的状态。
[6] 皈依(英Taking    Refuge):佛教修行的基础和入门。皈依是所有戒律的根基,是区分佛教徒与外教的标志。皈依的精髓是为了使自他从对轮回苦痛的恐惧中解脱而接受佛、法、僧三宝为皈依处,并对三宝生起不退的信解。
[7] 戒律 (梵Vinaya):佛陀口传给他的出家众弟子的纪律准则,后来被编入叫做“律藏”的经典。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 5 认识佛教(4)

《八万四千问》认识佛教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教是获得解脱和自由之道。

7.仁波切,虽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发展,但我们好像已经丢失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系。事实上,现在中国内地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可能就是没有任何真正的精神道路或信仰体系。

事实上,如果中国人能够用心地保持文化传统的话,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不同,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她有着真正良好的价值基础。我过去对儒家思想持有少许谨慎态度,但现在我认为,儒家思想可以是很好的。

例如,我认为在台湾看到的热忱、人道、善良和责任心应该归功于儒家。当你来到西雅图这样的美国城市,不到一小时就会听到追捕罪犯的警笛声,而在台湾不太会听到警笛,只有垃圾回收车的悦耳音乐。犯罪率这么低一定和儒家有关,当然也和佛教有关。

所以中国人应该珍视儒家的价值,但佛教和道家的智慧也不应被抛弃或遗忘。或许政府、知识分子、政治家、商业首脑以及为人父母者有时仍会利用儒学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但看上去他们确实把道家和佛教遗忘了。

现在,有很多的传人和证据表明中国人正在变得非常物质主义;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和事件发生,有的人以惊人的方式帮助他人,尤其是发生地震或洪水等灾难时。

这表明中国社会有一种始终存在的人性,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培植它,例如把这些内容放在学校教材里。在中国,有人买下整个小镇,然后把它变成文化遗产保护区,这表明他们看到了某些比一味堆砌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同样,我也听说还有不少人去终南山或其他山里隐居。可能现在你很难相信,但在未来二百年里,将会是这些人把中国独特的品质与价值继续保持下去。

我并不反对戴劳力士表,或购买昂贵的鞋子和皮包。我只是说,中国人也应该播下并培养精神价值的种子。因为如果精神价值缺失,他们就会成为能够用金钱买到的、肤浅而廉价的人,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出一个腐败而低劣的社会。

精神种子可以通过很多小事来完成播种,从品鉴中国茶的香味,到复兴古老的隐士文化,等等。

8.仁波切,可能有这样些朋友,他们人非常好,总是尽力帮助他。但他们觉得不需要修学佛法,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为已经与佛陀的教法致。他们可以仅凭着自己善良的,不修学佛法得到解脱吗?

做一个友好、善良、慈悲的人并帮助他人,的确是极好的。但这不是唯一的事,事实上,这并不是佛法究竟的目标。我们修行佛法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好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了悟真理,然后使得其他人也能了悟真理。毕竟,很多慈悲善良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

事实上,即使在动物中间,你也能见到善良、慈悲和关爱的行为。而有些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即便经过了很长时间之后,却还是既不善良也不慈悲,只是用佛教徒的身份来掩盖自私的行为。

即便是有时表现得善良而慈悲的人也会发现,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并充满耐心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我自认是相当有耐心的,但巴黎的出租车司机以世界最差闻名,他们粗暴地对待乘客,好像搭乘是免费的一样。一天晚上我在巴黎坐出租车,开车的是位粗鲁无礼的司机。他开得很快,然后猛踩刹车,以致我受了伤。我怒火中烧,失去了耐心,却不知能做什么,因为我坐在后排,于是就地小便了。

所以,即便是像我一样,生下来就是佛教徒,也不是一直都有耐心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噶陀大堪布阿松丹巴教言(10)

 

1、如果在修持大圆满时,自然能安住在无分别却又觉了分明的禅修定境中,远离昏昧无记与阿赖耶识的禅定,那就用不着怀疑,照此修持下去决定能获得成就。在初修大圆满时,如果能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坐禅的话,明智将更为宽广,有这样的说法。但熟练后,在房屋中打坐对明智亦无妨碍。

2、在修持中如果要向上师祈求加持时,或者要消除违缘与障碍时,可以观想外相是阿格旺波祖师,心之本质是根本上师仁波且在自己的顶轮或前方虚空中,祈求加持摄受后化光融入自身三门中,以此领得加持。

3、即使遇到违缘障碍,消除违缘障碍最好的法门还是以大圆满见来化除。比如生病时,以见地直接融入病痛之中,不须要其它任何消灾念诵,就能使病痛消失于无形之中,并且还能由此增长自己的道力。

4、总之,再次强调的是,获得大圆满正行窍诀的人,千万不要颠倒了主次,要将大圆满的见、修运用到行、住、食、坐、卧等一切时中来修持,珍惜这万劫难遇的暇满人身,利用它来修持这一切佛法的顶巅法要,待到临终时才不致于后悔。但是现在的人们,包括有名号的喇嘛、活佛以及仁波且们,大多都颠倒了主次,将宝贵的窍诀搁置一旁不顾,而忙碌着寻找财食、兴建工程与经忏法事等所谓的弘法利生事业,这与以前历代祖师的行持是格格不入的,龙钦宁体的每一位祖师都是在寂静的圣地山林中,独自作了长时期的禅修后才任运作弘法利生的事业,大家熟知的白教祖师米拉日巴也是通过长期住山实修后得大成就的。拿我来说,得到大圆满窍诀已四、五十年了,独自住山也禅修了三十来年,来噶陀佛学院也已七年了,自己觉得现在不但没有增长功德,甚至是退步了。七年中在佛学院教学当然是要比一般持咒、诵经的功德大,但如果我七年中还像以前那样在山上继续禅修的话,那么我现在的功德将远比在佛学院这期间的要大得多。

5、我从得法四、五十年以来,包括佛学院数年来的四、五百学生在内,从来也没有给哪位传授过这么详细的大圆满窍诀精华,(这时觉海堪布插话说:“我确实也没有听过阿松丹巴讲授过如此详细而又殊胜的窍诀!”), 喜绕桑波既然是(松吉泽仁)仁波且的弟子,加之又是泽仁江措(即觉海堪布)引荐的,这么远道而来,我就作了一次传授,也作了一次印证,是第一次这么传讲,也是最后一次,记住要保密!

祈愿三根本赐予加持,愿一切有情安置究竟自然解脱之地!

(连载圆满)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