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71 关于死亡(1)

《八万四千问》 关于死亡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大部分。事实上,在佛教里,死亡随时都在发生。

 

1. 所有都需要对死亡,包括亲朋友的死亡和我们自己的死亡。对于世俗的来讲,死亡是件不太吉利的事情,般都避免谈论它。但是在藏传佛教对此却有很多探讨、研究,甚有专门的修行方法。仁波切可否谈谈,藏传佛教中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对于死亡我们应该建怎样的态度?死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讨论那些必然要发生的事总是很重要的。当人们开始隐藏必然要发生的事那一刻起,有些事情就错得离谱了。或许在新年或者某个人的生日那天你不愿意讨论死亡,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死亡被视为一件不幸的事。然而它之所以被视为不幸,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想失去自己拥有的,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我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回避谈论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是在回避不为自己所知晓的事。

我亲眼看见,那些平时就思考死亡、并知道死亡来临时如何把握的人,和那些装作没有死亡这回事的人——我指的是那些不想面对死亡的人——他们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区别。我曾有位香港朋友,是一位年迈的女士。有一次,在我母亲的葬礼后,我到了香港。通常每次我到香港时,要么她来见我,要么我去看她,但是这次都没有,因为我刚参加完一个葬礼,这对她来讲是不吉利的。

或者,即使没有对临终和死亡的深入了解,但哪怕仅仅讨论一下死亡必定会发生、却不确定何时会到来这件事,也总能带给我们很多觉知。我打赌,我们的态度会有所不同,甚至我们购物、盖房子乃至规划自己生活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这样的觉知会对经济产生一点影响,因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绝无可能长生不老时,为之积攒钱财真的是没有意义。那么,如果你有多余的钱,或许就会知道可以花在哪里了。我甚至不是在说建塔或者去闭关,而是去非洲或者澳大利亚看日落之类。有很多事情我们能做却不去做,因为我们都准备活很久。我们所有人都认为真正的生活几年后才会开始。只要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教育都是为活着准备的。前面你问到过幼儿园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死亡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教给孩子们的最大课题之一。

有的人抱着这样的态度——知道死后发生的事又有什么意义?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确不知道死后发生的事,因为没有人死了以后又回来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准备有很多是为了我们想象中可能会发生的事。但如果不发生怎么办?而反过来说,如果佛法所教授的一切,特别是金刚乘关于中阴的教授,都确实是真的,那将会怎样?如果当你的身体和心识分开时,心识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那又会怎样?

这有点儿像我们习惯穿着鞋子四处走动,但突然间没有鞋了,只能光着脚走到隔壁的杂货店——你会有不同的感受。突然间,你的心识变得赤裸,你不再能使用眼、耳、鼻、⾆和身体,更不用说鞋子和车子了,所以那时你的心识会有全然不同的感觉,带来全新的感知。死亡的体验是如此新奇,而且你无法去那边短暂访问后再次回到安全地带,因为已经没什么“地带”了——你已经离开了身体。这种新的体验可能令人恐惧,除非你已经了解了一些信息。这就像是晚上去加德满都,那里几乎没有平坦的路,而且也没有路灯。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是最让人恐惧的。

 

2.在死亡过程中以及死亡之后,我们都会经历些什么?修好的和普通死亡时的经历有什么不同?死亡对于修者与者意味着什么?

有很大区别。如果你是个好的修行人,你会对死亡有很充分的认识,或许不一定正确,但多少总有些认识。如果你不是修行人,对于死亡也没有任何认识,而生命中第一次,你被迫要去一个以前从未去过的地方——你准备好了吗?

在死亡过程中发生什么完全取决于不同的情况——死亡原因、死亡方式,以及你有多少准备,换句话说,也就是你关于死亡有多少认识。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大部分。事实上,在佛教里,死亡随时都在发生。

当你有了正确的认识并有所准备,你至少就准备好了可以放下俗事,放下你的计划、野心、目标、担忧与争执。如果你不相信有来世,那么基本上你就像一滴水蒸发了一样,或许就没什么好想的。但是如果你死后依然延续下去——不是身体,而是你的意识在延续,那么让自己有所准备就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心识,使之习惯处于善良、慈悲、有创造性、清醒和理智的状态中。当然,如果你追寻某种精神之道,你可以影响自己的心识,让它更具精神性。对修行者来说,死亡像一种提醒,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对不修行的人来说,死亡是我们拒绝承认的、忌讳的事情。所以,为死亡做好准备比较好,那样我们会生活得更加完整。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