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知仁波切关于五戒的开示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居士五戒。

从根本戒与支分戒的角度来分的话,“杀、盗、淫、妄”是四根本戒,“酒戒”是支分戒。因为饮酒不是直接伤害众生的行为,而其他四个是直接扰乱、伤害别人身心的行为。

“不杀生”的根本戒是不杀人(包括不堕胎),只要不杀人就不犯根本戒。杀害除了人以外的众生违犯支分戒。佛教是讲众生平等的,那为什么又规定杀人才是违犯根本戒,而杀其他众生只是违犯支分戒呢?众生虽然是平等的,但人有思想,其他众生基本没思想。比如,再怎么愚笨的一个人,耐心教他念观音心咒,他也可以慢慢学会,分得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其他众生基本上没办法学会念诵咒语,即使像鹦鹉等少数众生可以学得会,但它念诵的时候根本分不清楚“善或恶”的发心。因此,从有没有思想的角度来区分根本戒和支分戒。

还有就是,违犯每一种戒条,都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个是对境;第二个是发心或者动机;第三个是行为或者行动;第四个为究竟或者结果。这四个条件是确定是否犯戒的分水岭,如果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就会彻底犯戒。比如杀人,我想杀张三(对境),有杀他的心,用刀或枪实施了加害的行为,结果是张三生命结束了。这四条完全具备,就彻底违犯了杀人戒。如果我想杀张三,结果认错人而杀了李四;或者根本没有杀张三的心,只是无心之失;或者只是有想法而没有杀害的行动;或者虽然前三个都具备了,但结果张三没有被杀死。这四条缺少了任何一条,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杀业。是否彻底违犯其他戒条也应这样分析。

“不偷盗”的根本戒是盗取上师、寺院的物品,盗取其他人或集体的物品是违犯支分戒。

“不妄语”在五戒与十善中字面上是完全一样的,但实际含义相差很大。十善中规定只要是骗了人即是妄语,但在五戒中不一定属于妄语。“没有成就而说自己成就了,没有看到佛而说看到佛了,没有看到鬼而说看到鬼了”,这一类妄语就是五戒中的妄语。如果大妄语伤害了众生或有邪见,比如没梦到观音菩萨,而说梦到了观音菩萨跟我说“放生是不好的,没有功德的,你们都不要去放生了”,这就是违犯了妄语根本戒。而如果假说梦里观音菩萨跟我说“放生功德很大,你们都去放生吧”,这虽然也是大妄语,但是属于救人或善事的妄语,所以这个只违犯了支分戒。

如果“邪淫”伤害了自己或他人的家庭,这是大邪淫,违犯了根本戒。如果是自他都没有家庭的邪淫,就没有违犯根本戒,只是违犯了支分戒。

沙弥戒有33条,比丘戒有253条,受这些戒的时候,要一次全部接受,缺少一条都不可以。而五戒则可以自己选择受几条。但如果只受一条的话,必须要受酒戒。为什么酒戒这么重要呢?

无始以来,我们累积了“杀、盗、淫、妄”的习气,但我们在清醒的状态下,可以控制我们的习气。一旦喝醉了,我们的心就乱了,就控制不了,就非常容易违犯其他四根本戒。因此酒戒非常重要。假如因为工作、民俗等特殊情况,比如不喝酒就会丢掉工作,最亲近的朋友来访,不喝酒就显得不够尊重等,在这种实在不得不喝的情况下,可以喝一点。意思一下就可以了,千万要保持神智清醒,不能喝醉。这样的话,就还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这样喝一点关系也不大。但很多喝酒的人,只要开了个头就很难控制了,一杯接一杯,不醉不休了,因此一开始就不能放逸自己。

问:“受了五戒而经常违犯支分戒”和“怕违犯戒律而不敢受戒”,这两种情况哪一个比较好?

师答:比如A受了不杀生的戒,B没有受戒,A和B都杀了人,这个时候,A和B都有杀人的罪业。A除了杀人的罪业之外,还有破戒的罪业。从罪业多少的角度来说,不受戒好一些。

从忏悔的难易上来说,A的两个罪业比较容易忏悔清净,而B的一个罪业不容易忏悔清净。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受戒好。

还有就是受戒有很大的功德,只要不违犯根本戒,只是违犯支分戒,就可以通过忏悔清净罪业,恢复戒体,这个持戒的功德就一直在。但如果是破了根本戒,那戒体和功德就一起彻底毁掉了,即使通过忏悔完全清净了罪业,戒体也恢复不了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