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66 第九章 3

第二部 前行

第九章 净除蔽障的修持–观修上师为金刚萨埵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为何要观想上师为金刚萨埵?

你的上师即是你虔敬心与福德的投射,而虔敬心又是你佛性与福德的显现。若无福德,你就无法在遇到上师时认出来他来,或一如提婆达多,觉察不出上师的一丝功德。因此,在认出上师的能力上,福德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而虔敬心就是这种福德的体现。

在前行修持的过程中,上师的角色会发生转变,就如同一个女人的角色会随着她各种互动所需的目的而转变一般。对她的母亲而言,她是女儿;对她的丈夫而言,她是妻子;对她的雇主而言,她是清理屋子的人。同样的,一切诸佛与菩萨本质上完全同一,但由于我们是二元分别的众生,因此,每位佛与菩萨不同的名号、颜色与外貌,能帮助我们聚焦于特定的工作上。在此修法中,是将你的上师观想为金刚萨埵,来净化你的染污。

从技巧上而言,另外一个很好的净化蔽障方式,是观想莲师(而非金刚萨埵)在你的头顶,并持诵「金刚萨埵百字明咒」、「六字金刚萨埵咒」或「十二字莲师心咒」——金刚乘确实是各种不可思议法门的宝库。然而,净化蔽障的力量总是与金刚萨埵连在一起,因此,他的修法是被公认最殊胜的净化蔽障法门。佛教史告诉我们,金刚萨埵如此巨大而惊人的净障能力,源自他在菩萨因地时所发的大愿;他发愿一旦证得佛果,仅是他的名号,就足以净除甚至最严重的染污。在此修持中,我们观想上师为金刚萨埵。在此,学生们总会问:「为何不直接观想上师本人?」在此,将上师观想为平常人的一个风险,是当你忏悔时,可能会想有所隐藏。毕竟,如果你的上师只是个平常人,他怎么会知道你是否完全坦白?不是有很多次,都显示他对你的许多作为全然不知吗?而这种明显的了知落差,不就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更确定他并非全都知道吗?我们都受了制约,因此不会在上师面前行为不端;但如果我们背着他所做的事被他知道,我们会极为尴尬。所有这些状况,都会使得我们对上师培养强烈虔敬心或视上师为佛,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要将上师观为遍知佛陀金刚萨埵,他了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切;面对他,你无所隐藏。这是坦承自己所有可耻恶行的良机,而且你会发现,一旦忏悔了,你就会感到极大的解脱。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65 第九章 2

第二部 前行

第九章 净除蔽障的修持–观修上师为金刚萨埵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蔽障与染污——恶业

《本生鬘经》(JatakamalaSutra)中说,每当魔众看到有人致力于解脱道时,他们就会大为恐慌。佛法初学者必定会在法道上发现许多无价之宝,但同样的,也很可能会搅动出许多障碍,这就引导到我们本节的主题——恶业。

在佛法中,「恶业」是描述蔽障与染污的多种方式之一,而蔽障与染污通常都会化现为障碍,那是我们需要净化的。然而,突发于你计划中的一个讨厌的小问题,到底是障碍或是加持,却很难说。有时,修行者历经很久的修持,但那些看起来特别顽固的障碍却似乎不被影响,以至于他们认为自己的修持无效。但他们错了,事后看来,他们才领会到,原本迫切想要除掉的障碍,其实却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美好的事物。这类的转变非常普遍,修行人有此经验之后,就会开始理解到「逆」境远比「顺」境更能为修行提供沃土。

那么,我们修持金刚萨埵法要净化什么?最关键的是,要净除我执所产生的染污。虽然它在本质上是暂时性的,并无任何一种特别难以净除,但是由于染污长久以来就是我们业力构成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深植的习气,因而要区别「我」与「我的染污」,看起来几乎不可能。而正因为它们如此难以区别,我们努力去净除染污就更为重要。

对金刚乘的修行者而言,一提到「金刚萨埵」之名,自然就联想到「净化」与「清除」的原理。由于这两个词都意指「污垢」是存在的(由于缺乏更精准的语言形式,我们就只能使用「污垢」一词),这就引起了我们极端的焦虑,唯恐染污与蔽障会曝光——大多数的人都会竭尽所能地去避免这种折磨,而宁愿专注于自己良善的品质。

然而,净化染污就是揭露自己的佛性;如果佛性不是我们本具的一部分,那么,试图净化染污就毫无意义。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只要我们理解这一点,就不会为了自己的过失而使情绪受到搅动。很多修行者忽视了「净化」的这个面向,却耗费所有精力,不肯承认任何个人的污垢,更不承认控制着他们的瞋恨、嫉妒与贪欲。因此,与其担忧所需净化的一切东西,更有效的是利用「金刚萨埵」的修持,来专注于揭露自己的佛性。

以清洗带有咖啡污渍的杯子为例,就很容易说明这一点。为何我们决定要清洗这个杯子?因为你希望它变干净。但如果杯子永远都是肮脏的,那么无论多么努力尝试,你永远也清洗不掉污渍,整个过程也会由于备受挫折而极度痛苦。这就是我们将「金刚萨埵」的修法要点想成是「揭露」佛性,而非「净除」染污的原因。但诸位也要牢记:佛法的教授,尤其是金刚乘的教授,对「污垢」并无反感;污垢并非杯子,而是全然不同于杯子的东西。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64 第九章 1

第二部 前行

第九章 净除蔽障的修持–观修上师为金刚萨埵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所有前行修持的精义,是要把习性上的僵固的心训练得较为柔顺而灵活。我们每个人都因为僵固的心而受苦,为何会如此?大都是由于我们很轻易地就屈服于情绪的反应。以及令我们生起情绪的对象——期待与恐惧。长劫以来,我们一切的思惟与感觉、一切的诠释,几乎都根基于期待或恐惧;而它们转而又将我们的心束缚于动荡的情绪之中,以至于它对情绪毫无任何控制力。因此之故,根据声闻乘的教法,我们需要「调伏」自心,菩萨乘的看法是「修」心使其有用,而金刚乘的观点则是去「认识」心。

然而,为了单纯起见,我们就用「修心」这个词。「修心」的第一步,是要反复地认知并思惟轮回生活的徒劳无益。如我们已知的,持续珍惜世间法的任何面向,就会让我们基本的心态产生漏洞,最终将危害到我们的佛法修行。因此,真实地认知世俗活动、物质财富与人情关系都毫无实义,是极为重要的。如我们已知,思惟四共加行(转心四思惟)是个好方法,能让我们鲜明地认知轮回终究是毫无结果的。虽然佛法蕴含了广大殊胜的教法宝藏,但是只要将「转心四思惟」的教法加以反复听闻与思惟,就能积聚无量的福德。

经由修持「皈依」,让我们将注意力从错误的法道转入正确的法道;经由「生起菩提心」,让我们从窄道趋入宽途(小乘趋入大乘),这是前行修持的前两项基础。接着,「金刚萨埵」的修持教导我们如何清除并净化承接佛法甘露的容器——我们的身、语、意。

根据金刚乘的说法,我们的色身与心同样都是法器,因此也需要清除与净化;菩萨乘与声闻乘的传统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法器,而且,虽然他们同意心需要调伏,却坚持身体只是心的奴仆,因而建议对待身体要如主人对待奴隶一般。做为奴仆,得以享有食宿的回报;然而评价必须小心不过度地放纵奴隶,以防被奴隶占到便宜。前文已引用过寂天的偈颂,这里值得再重复一次: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译注25】既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译注26】

然而,从金刚乘的观点而言,色身是我们自己最明显而具体的部分,因而在法道上的每个阶段都可用它来做为工具,而非只是奴隶或容器。因此,身体第一部分的结构、感觉、健康与滋养,无论是内在的或外在的,在解脱道上都至关重要。

译注25:《入菩萨行》第五品〈护正知〉,第六十八颂。(《入菩萨行译注》,页77)
译注26: 同上,第六十九颂.(同上,页77)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63 第八章 12

第二部 前行

第八章 生起菩提心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究竟菩提心

当你一开始接触菩萨乘的教法,就想要应用空性来对治我执的话,可能会有些困难。若是如此,最好的替代对治法,是单纯地生起令一切众生证悟的愿望(菩提心)。

然而,如果你接受过如何修持究竟菩提心的教授,无论是来自大圆满或大手印传承,或来自于修观,或「轮涅无二」、「乐空不二」,或单纯地就是空性的次第指导,那么你当然要依其修持。如果你尚未接受这些教导,做为渴望理解并修持究竟菩提心的初学者,听闻与思惟究竟菩提心可以当成你的究竟菩提心修持。

座修的结尾

当你完成「皈依」与「生起菩提心」的修持时,观想资粮田融入于你,并将你的心与上师的心合一。然后,尽量地安住在这种不可分别(inseparability)的境界中(几秒钟、一分种、或甚至一小时),毫无任何造作。这可以被视为究竟菩提心的禅定。

修持「生起菩提心」的方法,通常是念诵法本。不过请记住,重复念诵前行的相关偈颂,而欠缺真诚地以众生证悟成佛为修持的发心,是完全无用的。至此,你对如何生起菩提心来对治我执,应有更深入的了解。很显然的,我们永远不应以有一天会被公认为大菩萨的野心来生起菩提心。

没有人能一直只跟自己喜欢的人相处,因此,当你不得不与你非常讨厌的人共度时光时,用心去想些好的念头,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微弱、造作或甚至虚伪。要提醒自己,你对他人的反应只不过是你自己对于「他们是谁」的诠释而已,而且你要反过来,试着站在令你烦心者的立场上去着想。你要记住,他们跟你同样的神经质,也跟你同样的被自己的强烈情绪所迷惑。或者,你也可以想象这个让你恼火的人,是诸佛菩萨派来帮助你生起更多菩提心的人。

在任何情况下,永远要努力培养善心,因为善心毕竟是慈悲心与菩提心的关键。若无菩提心,你的一切修持将只会增强自己已经非常庞大的我执。有一颗善心并且修持慈爱良善(这是以不同方式形容同一事物),会是菩提心的种子;不过,除非你同时生起解脱一切的众生的愿望,否则菩提心永不会在你的心中盛开。

对于在闭关中修持「生起菩提心」的人,资粮田的观想极其重要。它与你修持「皈依」时的观想完全相同,不过在此处,诸佛菩萨示现来见证你的决心。在这些圣者面前誓愿引领众生证悟成佛,不仅能保护你免于障碍,还能让你对菩提心的感受更加真实,也因而更具利益与力量;它还将巩固你的神圣承诺,让你不会食言。

菩提心的架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62 第八章 11

第二部 前行

第八章 生起菩提心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行菩提心

六度

  • 安忍

我们另一个沉溺于其中的「偏爱」,就是易于被鼓动以及情绪极端化。我们需要以安忍来去除这个习气。

菩萨修持安忍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例如,你可以自愿承受他人的痛苦与苦恼;或者,无论生命发生什么状况,你在修持上永不妥协,总是以佛法为优先;或者对于那些想要伤害或诽谤你的人,培养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

我们可以从「相对」与「究竟」的两个角度,来检视永不妥协的佛法修持。如果有人伤害你,做为菩萨的你应该培养这种态度:轮回是苦,如同火是热的,痛苦无法避免;因此对施加痛苦给你的人,你没有失去耐心的理由。同时,由于轮回众生本具善性,他们施加的伤害是暂时的,因此你更没有失去耐心的理由。反而,恰如寂天所说,你应该扪心自问,为何在过去会造下导致他人伤害你的业因。

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一切既依业,凭何瞋于彼?【译注24】

(为什么从前要造下瞋害众生的罪业,以至于今生遭受报应而被人伤害呢?既然一切都根源于自己往昔的业力,我凭什么瞋恨害我的人呢?)

究竟的安忍,则是理解自己、伤害的行为以及伤害自己的人,这三者全都是幻相。这是我们应该培养安忍的方式。

 

  • 精进

不论我们如何坚称自己想要努力,想要真正专注在该做的事情上,事实是我们「偏爱」怠惰、散乱且完全温不经心。对治这种状态的方法,就是精进。

「精进」是对菩萨道与菩萨行培养出喜悦。然而,我们生生世世只体验过追逐轮回的快乐,要对菩萨行生起喜悦是困难的;要端坐不动、禅修一小时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必须精进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增长喜悦,例如听闻佛法、思惟佛法,或与具启发性的人聚在一起。

同样的,当不利的境遇与悲伤来袭,我们必须学会利用它们做为提醒,切勿过份专注于试图解决难题,通常它们都无法解决。反而,你应该转而思惟轮回的艰难与过患,来帮助自己克服怠惰。

  • 禅定

接下来的「偏爱」特别适合于现代人,对他们而言,个人「权利」、个人空间与独立自主的需求特别重要。我们常常大声宣告:「独立自主」是我们幸福的关键,但在实际上,我们偏爱被奴役。我们性喜被其它人、事所统御,被锁链束缚、被抓着头发拖走,或被气氛、状况与处境所拉扯。为了战胜这项偏好,我们运用禅定的修持。由于这个修持什么都不用做,因此理所当然的,它绝对不会屈服于各种状况,而能远离奴役。

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无法一次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因此多世以来形成习于偏爱散乱的结果。这个老习惯,让我们难以超越自己矛盾情绪所散发出来的炫目强光——因为情绪的强光经常掩盖我们。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培养安住于不散乱的这种能力。

 

  • 智慧

我们「偏爱」邪见(wrong view)。邪见是一个无限复杂双令人着迷的主题,不过简而言之,它就是任何一种极端的见解。

当事情未能依照自己所认为的方式发生时,我们会感到震惊,这就表示我们持有邪见。这是因为我们只注意到表层的因缘,而非更微细的层次,才会如此。从表面上看,认为没有任何事物能无因而生,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因缘之产物的科学观点,似乎是一种「正见」。不过,现在也有人几乎是以不相信「因」、「缘」、「果」的法则而自傲,因此也不相信转世。在逻辑上,这表示他们也不相信善与恶、善业与恶业的概念。所以,连我们这些自认为是佛陀法教(特别是有关「业」的教导)的追随者,由于习性之故,在内心深处也都相信处境与事情都有可能随机出现,这并不令人意外。

「智慧」是菩萨最重要的特质,因为如同法称(梵 Dharmakirti)所说,无论培养深刻、宝贵的慈悲心有多么重要,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无明。因此,只是培养慈悲心无法根除轮回。

学生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在佛教中,『罪』(sin)是什么?」从藏语翻译过来的「罪」通常是指「非善」(non-virtue),它是从这六种偏爱中衍生出来的任何东西,它可能与某种偏爱,或几种偏爱的组合,或是所有的偏爱都同时有关。

在传统上,未修持六度的众生被形容为如同迷失在密林或沙漠中的盲人。形容他是「盲人」,在因为他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没有朋友或导师引导他。他缺乏布施资粮的滋养,也无持戒盔甲的保护,他的安忍财富也然耗尽,推动他向前的精进也不够稳定,他因不具禅定而无处栖身。最糟的是,他没有可做为扶持的智慧拐杖。

不过,永远不要以为「六度」超出你的能力所及;因为,如同寂天所说,没有什么是你不能习惯的东西。

【译注24】:《入菩萨行》第六品〈安忍〉,第六十八颂。(《入菩萨行译注》,页 106)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