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64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与社会(3)

《八万四千问》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与社会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

 

5. 您知道中国的虎爸虎妈现象。母们常努地教育孩,希望他们后取得成功。竞争益激烈,孩们负担很重,即使只是,每天也要花很多时间学习。仁波切能否给这些些建议?

在某种程度上,我其实真挺喜欢这个主意的。但是,我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虎爸虎妈必须准备好自始至终都要做老虎。只做二十年的老虎,然后把孩子们留在有各种不同动物、虎爸虎妈和虎仔都不适应的荒漠里,这样做没有意义。

假如虎爸虎妈真的很好地训练了自己的孩子二十年,但是二十年后,世界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目标及为之教给孩子的所有东西都不再有用,那将会怎样?显然会是可悲的。可以说,小时候是开心玩耍的时候,然而因为虎爸虎妈,你失去了那样的欢乐。到了二十岁,你已经失去了童年的欢乐,现在你又要失去剩下的欢乐,所以实际上你将要失去所有的欢乐。

举个例子,我们这一代的很多孩子总有那么多事情可以谈论,在丛林中长大、在河里游泳,以及那些不是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情,并且他们谈论的事情经常是很人性化的。后来我去香港和新加坡之类的地方旅行,那边的大多数孩子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分享的,他们除了最新的应用和软件以外,没有什么个人经历。

6. 如何才是最好的对待十几岁青少年的式?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特定的答案,但或许记住这一点会有帮助:从现在开始,很短时间内,可能只是十年,世界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们生活和沟通的方式将会改变,环境在变化,前沿技术的诞生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快速、更高效、更经济。这也意味着,挑战也将变得更快、更高效、更复杂。

所以我们的孩子,在大约十年之后,在精神和身体上将会经历另一种不同的痛苦。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社会和政府应该知道的事情。意识到这些,即便没有一个实用的答案,我想也会有些帮助。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父母,在亚洲社会中尤其如此。我不知道这样的价值观还会持续多久。在西方,可以看到很多现代的孩子不仅不爱自己的父母,事实上还对他们有些反感。很多时候,这些十几岁的青少年对父母的反感有充分的理由。

我遇见过很多朋友,特别是在亚洲,作为父母他们给了孩子一切,但多年以后,孩子长大了却非常叛逆,这把家长们推到了最为令人抑郁的境地。所以,用一种有智慧的方式养育我们钟爱的孩子也是很重要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63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2)

《八万四千问》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

 

3. 佛教幼园、佛教学,甚佛教学,把佛陀的教授和科学、技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结合在起,您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吗?

是的,但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谨慎,因为我们不想把佛教搞成某种充斥狂热崇拜的宗教组织。我认为佛教的价值观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有一所佛教幼儿园、佛教中小学或者佛教大学,其目的不该是让更多的人成为佛教徒。其目的应该是让更多的人成为善良、有远见、有同情心、有教养、有创造性、优雅而勇敢的人。

4. 如果您具备建立一所幼园的切条件和资源,您希望它是什么样的?

这当然是一个梦想。如果我有机会为孩子们建立学校,我想让他们了解做人是怎么一回事。从当今世界的各种显现来看,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这不仅是个比喻,也是字面意义上那样。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开始变得像机器人那样,并开始认为其他人也像是机器人,所以当他们扣动扳机向别人开枪时,不会有良心上的不安。他们并不在意别人的痛苦。

我想要教孩子们在野外怎样生火,想让他们知道水的源头不是自来水龙头。教育的目标是改善我们自己,以便我们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以便我们可以帮助别人,并通过帮助别人使我们自己幸福和满足。因此我们所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自我完善,让我们自己的内在和外在都更加优雅。

我们的孩子可以学习怎样才不那么无趣,并且不会骄傲地认为每个人都必须穿Prada的鞋子。为此,我想要在学校营造一种氛围。教学可以在一棵大树下面,在河边,或者在稻⽥里完成,课程可以包含早上三点钟起床去看天空的颜色,或者聆听寂静的声音。学校的校服可以是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服装。但这些都是我浪漫的想法,永远都不会实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62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1)

《八万四千问》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

1. 您觉得现代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是孩们真正需要的吗?佛教能够提供什么来帮助这些孩呢,特别是在中国?

教育在许多方面是个让人遗憾的现象,因为教育是某种形式上的洗脑,而每当洗脑时,我们总有些预谋。在我们的预谋中,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最好的——某个特定的系统、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诸如此类。很早以前,某个人在某个地方决定黄金是好的,于是今天所有人都看重黄金并到处寻找。

虽然教育是个很令人遗憾的现象,但它却不可避免,不论幸或不幸,都将一直持续下去。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树立起大局观、远见和善心。

善良的根本就是,不只是关心和珍惜我们自己,而是从宏观出发,不仅考虑我们的子孙,而且也考虑到鱼儿必须在海洋里生活、蝴蝶必须在天空中飞翔、整个世界都必须运转。心中带着这种宏大的愿景,我认为理想的做法是改革教育体制,但是这恐怕不会发生。

这种愿景主导下的教育系统变革是很困难的,因为政府害怕这样的改变。如果他们这么做了,很多人会失业。很多消费者和企业家会不高兴。汽车公司会因为我们提出这种类型的教育系统而憎恨我们。基本上,我们的教育系统是被这个物质主义的世界所左右的。

并且家长们也会抵触这种变化。我自己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让父母们把孩子送去印度南部一所主要教孩子们古典舞蹈的学校时,父母脑中立刻出现的念头是——那孩子将来怎么生存呢?他们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也很值得尊敬。

我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告诉别人这么做。人们很难认识到,即使孩子上了顶级的大学,也不能保证他们就能找到工作。我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毕业于美国的常春藤盟校,却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然而人们总是受盲目的希望所驱使。所以我认为,就善心和远见而人,佛教真的可以发挥影响并提供帮助。

2. 我们应该把佛教中的什么内容提供给孩们?

佛教能贡献很多很多。例如,孩子们知道我们有一种叫做“心”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我们一直忽略它。美国的学校教这个吗?中国的学校教这个吗?生物学和解剖学教给孩子们的仅仅是大部分人有两只脚、一个鼻子、两只手,每个手有五根指头。但是有一种东西叫做“心”,实际上它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其他人和我们一样有感情,其他人和我们一样会生嫉妒心;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无论你做什么都有后果需要承担:我们用的卫生纸会导致树木的砍伐,你开的车可能让你的孙子患上肺癌。然后,我们可以教他们缘起,教他们爱与慈悲,然后教他们道德莫大的重要性,但是最终要告诉他们,我们不应该被道德束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61 活佛体制与转世(3)

《八万四千问》活佛体制与转世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5. 仁波切可否给我们讲讲,现在的年轻活佛是如何锻炼和成长的?

我们的上一代,像顶果钦哲仁波切那一代,经历了许多风雨。基本上他们必须搬离自己的家园——那一定是很大的冲击——但他们却从未放弃佛法,而是在帐篷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传教佛法。他们在帐篷里培养和训练学生,吃的只是土豆,喝的只是热水,年复一年都是如此。

然后,我们这一代出现了。那些喇嘛没少训斥我们,说我们被宠坏了、太懒惰等等。那时候我们不能理解。毕竟,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那时还都不存在,比如金光闪闪的寺庙以及里面漂亮的餐厅、地毯、汽车、电话、卧室、抽水马桶等等,我们在没有这些东西的环境中长大。我记得自己从印度边境步行前往位于尼泊尔的蓝毗尼,走了整整两天,就为了能赶上去加德满都的公共汽车,好在那里接受噶玛巴的传授——诸如此类。

这就是曾经的那一代人,如果你把这些告诉今天的年轻一代,他们会认为这只是个神话,甚至根本不相信你,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过从前的生活方式。我想大部分年轻一代的活佛甚至从未坐过公共汽车,更不用说走路了。讽刺的是,我认为年轻的活佛们正在受到虐待,以一种极为奇怪的方式。

我说的甚至不是挨打,实际上挨打是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我被打过那么多次,乃至被打得头破血流,那是训练的传统。也是我应受的,因为我很野。但是现在,活佛们不仅不会挨打,简直是被庇护得太好了。即使是走一百步路,也会有十四个不同的侍者随行。如果是两百步路,一定会乘车前往,且通常是部很好的车。

所以,在二十岁或者二十五岁以前,为防止受到外面世界的伤害,他们被过度保护。然后年轻活佛体内的荷尔蒙开始增长,这你控制不了,因为是生物规律。他们开始看到自己难以应对的事情。目前正在活佛制度中发生的事有些讽刺意味,寺庙、活佛府等所有那些让小活佛们对真实的生活了无所知,以致他们长大后不知道该怎么与2015年的世界互动。

鉴于人类心智的运转规律,我担心很多年轻活佛在与世隔绝中长大,将会经历很多失意与痛苦。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真的是被惩罚、被训练出来的,于是到了二三十岁时,我们至少装备了些知识,对外面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而现在,大多数年轻的活佛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从未被拒绝过,头脑中从未有过分享的概念。一切都有人侍候。

现在我开始从几个年轻的活佛那里听到,因为荷尔蒙的增长,他们喜欢女孩子,却不知道怎样约会,甚至不知道怎样才算有礼貌。他们习惯于使唤人,发号施令,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他们不知道怎样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在一段关系中,你不可以总是差遣你的伙伴,那样不会成功,因为关系像是一曲探戈,需要两人共舞。

6. 为了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播佛法和利益众,您认为活佛转世制度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地做出调整?如果需要,哪些部分应该保留,哪些部分应该加以改变呢?

我确定活佛转世制度需要很多调整,但在任何调整之前我们都需要讨论,然而最近没人在做这样的讨论。我愿意和那些年轻活佛的寺庙、活佛府以及他们的老师共同探讨,但他们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就像鸵鸟,当危险发生时,它们会在地上挖个洞,并把头藏在里面。至少鸵鸟还知道危险正在来临。而年轻活佛们的情况是,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

你可能会认为我在夸大事实,但其实我是低估了事实。有的活佛甚至不知道用自助餐时怎么拿吃的。他们一直被人服侍。学生们对上师的虔敬心把情况搞得很复杂。所以,正在发生的是,寺庙与活佛府基本上是在毁掉这些年轻人,他们剥夺了这些孩子作为人的能力。如果你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穿,我们怎能指望你去解救所有的众生呢?

最近有些年轻活佛的行为突然变得像秋阳创巴仁波切[7]那样,好像对这种制度产生了叛逆。但是他们的变革和叛逆方式有点儿奇怪,有点像我试着去画毕加索的画。毕加索做了所有那些疯狂的事,但是我们知道,毕加索可以画好传统的画,可他却超越了传统,这才是使得毕加索卓尔不群的地方。

秋阳创巴仁波切受过很好的训练,并且获得了成就。他知道怎样做好社会规范之内的事,却超越了那些,所以他很殊胜。那些模仿秋阳创巴仁波切或者正在试图变革的年轻活佛,大多只是叛离了一些肤浅表面的东西,而他们自己尚未成熟,很快就会出洋相。

  • [7]秋阳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1939-1987):在1970年代,将佛法传入西方的先驱者之一。年轻时是中国四川藏区著名的伏藏师,后离开西藏抵达欧美等地,传授金刚乘佛法于西方弟子。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市设立那洛巴大学,北美第一所受佛教启发而兴建的大学,并创设结合禅修与世间修行之道的香巴拉训练课程(Shambhala Training),以及香巴拉中心,迄今约有近两百座遍布世界的修行、闭关中心。他著作了数十本关于佛法、禅修、艺术、诗歌和香巴拉勇士之道等书籍,包括众所熟知的《突破修道上的唯物》(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自由的迷思》(Myth of Freedom)、《动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ion)、《东方大日》(Great Eastern Sun)、和《觉悟勇士》(The Sacred Path of the Warrior)。

《八万四千问》60 活佛体制与转世(2)

《八万四千问》活佛体制与转世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3. 藏传佛教中活佛的轮回转世系统听上去很神秘。仁波切,修者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乘愿来,而非像我们这样因为业牵引来到世间?

理想的情况下,所有活佛的示现都是愿力与慈悲的结果。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我希望可以有选择,却如同风中之羽一般无法选择,而是被各种境界拉来推去。在吹动你的所有境遇中,最糟糕的就是宗教制度。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策列·那措·让卓[6]在一个祈祷文中说,“永远不要重生为一个重要的大寺庙里的高阶喇嘛或者活佛”,因为一个寺庙里的高阶喇嘛会通过精神物质主义自欺欺人。有时候我想我宁愿在城市的某个地方重生为妓女,那样我可以避开所有这些精神物质主义的贪腐而利益众生。

4. 仁波切可否谈谈活佛转世系统在佛教刚乘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作

我愿意相信活佛制度有助于金刚乘的传播,但严格来讲,我不知道活佛们在多大的程度上给予了帮助或是带来了伤害。这就是蒋扬钦哲确吉洛珠所说的:“将会传播佛法、使佛法得以稳固的是活佛,将会毁坏佛法的也是活佛。”他说得真对。特别是现在,有这么多假活佛——这么多!

假活佛的唯一好处是,他们使生活变得有趣。但这也很可怕,因为不幸的是,假活佛们不仅知道怎样接近大众,而且因为是假的,他们还格外努力去兜售自己。我们人类这么愚昧,总是信以为真。从逻辑上讲,如果一个人很努力地兜售自己,对我而言这人已经显得有点儿可疑。然而事实上我们总是上当。这真让人难过。

[6] 策列·那措·让卓(Tsele Natsok Rangdrol,1608年生):噶举派和宁玛派的重要上师。他的著作包括《正念之镜》(Mirror of Mindfulness)、《大手印之灯》(Lamp of Mahamudra)、《太阳的循环》(Circle of the Sun)、《心要》(Heart of the Matter)和《灌顶》(Empowerment)。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