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

《达摩血脉论》释义

— 慈诚罗珠堪布

文字及视频链接 概要
《达摩血脉论》释义(一) 一《达摩血脉论》概要。二 正文释义:(一)心外无佛。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三界兴起,同归一心”,这八个字含义特别深奥。佛教常说三界和六道——我们眼耳鼻舌身能够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就属于六道轮回,它可以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个层次,即三界。之所以会有三界的划分,是因为人的心有三种不同层次。
《达摩血脉论》释义(二) (二)如何才能见到真正的佛。1. 依止善知识,切勿入魔道。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 “若自己不明了”,如果自己不明了佛性,“须参善知识”,就要去寻找善知识,依止上师。这个非常重要! “了却生死根本”,生死轮回的根本是无明,我们通过依止善知识获得证悟的智慧,然后以此智慧断除无明,便断除了生死轮回的根本。 那么,什么是善知识?我们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善知识呢?
《达摩血脉论》释义(三) 2. 见佛需见性,莫落“无计空”。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如果证悟了心的本性,众生便成佛了;如果不能证悟的话,本质上虽然是佛,但表面上仍是众生。简言之,悟即是佛,迷则为众生,众生与佛的区别就在于此,别无其他。
《达摩血脉论》释义(四) 3. 佛性横常在,因迷不得见。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施为运动”,指我们所有的行为,包括身体的运动,意识的运动等。“一切时中”,即过去、现在、未来所有时候。“皆是本心”,这里的“本心”要理解为心的本性、佛性。
《达摩血脉论》释义(五) 4.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万事万物都叫做相;所有相都是虚妄不实的。 之前说过,我们看到的颜色、形状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些是虚妄的相。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颜色、形状等是大脑里出现的一些画面。佛教则认为,这都是我们内心产生的错觉。二者其实是同样的意思。
《达摩血脉论》释义(六) 5. 道本无言,见性即为禅。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 “西国”,指佛陀住世时的印度。“佛”在汉语里是一个外来词,源自古印度的梵文“Buddha”。外来词一般有音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音译成中文是“佛陀”,意译则是“觉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来自古印度的梵文,中文叫做觉性。觉性,即觉悟了心的本性,也可称为觉悟或觉悟者。 接下来分别解释“觉”和“性”。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三) 修行中需要注意得问题:1. 一切苦乐顺逆都无需执着。
《达摩血脉论》释义(七) (三) 修行中需要注意得问题:1. 一切苦乐顺逆都无需执着。(续) 2. 修行的核心是认识心的本性。
《达摩血脉论》释义(八) 2. 修行的核心是认识心的本性。(续)前佛后佛,只言见性。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不假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 “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为。” 
《达摩血脉论》释义(九) 2. 修行的核心是认识心的本性。(续)(四)心的本质与功用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本心”,即心的本性。佛,也叫法身,又叫本心。三者称呼不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心的本性。这里的“佛”指法身佛,而非报身佛和化身佛。
《达摩血脉论》释义(十) 心的本质与功用(续)三 结语 作为达摩四论之一的《血脉论》,言辞简练,含义深刻,其深度超过了许多经论,甚至接近于大圆满、大手印。本人从大圆满、大手印、第三转法轮的经论的角度去理解《血脉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诸位读者学习了《血脉论》《坛经》等内容之后,至少能够对证悟有一定了解,将来必定会对证悟有所帮助。更具体、系统的修法,可以在学完这些之后,到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中寻找,这样就更圆满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