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陀大堪布阿松丹巴教言(3)

  • 大圆满中“以百摄一”的总持修法,就是要熟练这一明智本性。有些人将身、语、意自然放松后,进入入定安住,虽然也能自然寂灭在无分别的定境中,甚至生起如虚空般的空定觉受,如河流一般不散的境相。在这种状态中,自己也会觉得对内心、外境等等一切没有任何思量与分别心,对安住的定境觉受,也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护持定相安住修法的话,实际上是已任运于阿赖耶识中,它是一切迷乱轮回的基,也就是《普贤王如来愿文》中所说的:“起初基未生明智,住在无念昏昧中,此即无明迷之因”的意思。这种定也就是无色界的禅定,这样的禅修好比冷水泡石头般,即使历经千年万年,对解脱轮回仍然起不了丝毫作用。

  • 在坐下来禅修时,刚开始的前面也许有空明笃定的明智现前,但时间长了以后,就可能会出现昏昧、无记、不明了与阿赖耶识的禅定,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就要向内直观此等无记禅定的本性是什么?!倘若还不能改善的话,那么就要停止禅修,去户外绕经散步,或者换个地方继续打坐,或者调节自己眼光的高低,看看蓝天白云等等,不要住在无记昏昧的禅定中,这样不会对解脱有任何功德及利益可言,只会浪费时间,还不如好好修皈依、发心等的功德来得大得多。
  • 在听闻上师传法或平常不禅修的下座期间,可以寻思、伺察以及抉择心的本性,但在上座禅修时,却不要有任何内心的寻思抉择,不要想我现在修的是对还是错?将所有疑虑、犹豫乃至肯定和否定都弃之不顾,这是大圆满修持中最重要的一个窍诀,应该直视禅修安住的体性即可。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噶陀大堪布阿松丹巴教言(2)

  • 对于已经获得大圆满窍诀(口耳传承、正行引导)的人来说,不要老把时间跟精力花在去做一些所谓的积功累德,像朝山、刻经、转塔子以及念诵六字明等等之上,不是说念诵咒语不重要,因为这些共同的法门是连那些老太太也会、也能做到的行为。自己是获得九乘佛法之巅—-大圆满窍诀的人,那就应该以大圆满的诀窍来做修持。大成就者门色仁波经常教诫说:如果您禅修大圆满的功德,少于朝山、转经、念诵的功德,那我就要用自己身上的血和肉来为您作补尝。

  •  大圆满的修持,并不需要特别的很多法门,通常上师往往只问弟子一句:“心是什么”?或者是问“心从哪儿来”?“心住在什么地方”?“心去到哪里”?如此等等,有的弟子当下就能悟入,不明白的,就让弟子自己继续去参寻,就是这么简要。真正的大圆满修持,不在乎与上师的语言能否沟通,如果以手指月来做比喻的话,语言只起到手指头的作用,真正的月亮,还得自己亲眼见到才是真的。因此,大圆满的真实见地,也不是诸多同参们一起坐下来讨论而能获得的。一定要自己禅修后证得见地,自己不修,光只希求其它特殊途径是不会开悟的,也不是上师很多就能开悟。
  •  经过上师的直指、自己的修持,现在终于认识了明智本性。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还要闭关,长期以四、六座的方式,去做脚踏实地的坐上禅修。要知道明智本性虽然不需要修持,但认识后还非常需要那个稳固的实际修炼过程。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噶陀大堪布阿松丹巴教言(1)

1、现在是一个颠倒的时代,大家都认为官作得大,会做生意会赚钱就是有福报的人,实际上,千千万万个国王的福报,也比不上你们去辽西、来噶陀禅修一刹那的福报大,他们就连向三宝弯下腰、点个头的机会与福报都没有,故此你应该感到由衷高兴才是。

2、在传授、听闻引导大圆满的大圆满殊胜窍诀前,先要按阿格旺波祖师的传承发菩提心,也就是要为六道一切父母众生发菩提心,特别是要为障碍自己修行成就的魔障、怨敌发菩提心。

3、要知道你在仁波且那里已经求得大圆满最精华的口耳传承、引导窍诀,这就是自己经劫以来累积的福报,在那个窍诀中先讲了进入大圆满正行前的意加行——摧毁心房的外壳,你自己也作了修持。而直指心性呢,则是直接进入彻却正行的教授,须知大圆满法并不在多,全在四个要点上——首先是直指心性,此后以修行护持见地、以行为增进修持,最后抵达果位成就。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一“刹那”时间有多长?

学修过程中经常遇到“刹那的无常“, ”刹那的生灭”这样的用语,还有把时间分到不能再分的无分刹那。

“刹那”原是梵语,意译是“须臾”、“念顷”,也就是一个心念起动的时间长度,用一个汉语单字来表达,就是“念”,意思是瞬间——时间的最小单位。

那么一“刹那”到底是多长呢?让我们回到佛教经典著作中,看看各部经论是如何界定“刹那”的。

  1. 据《俱舍论》卷十二记载,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梵语音译,下同),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又作“罗预”),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也有译作“须臾”),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因此,一“刹那”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时间单位的0.013秒。
  2. 据《摩诃僧只律》卷十七记载,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豫”(腊缚),二十“罗豫”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因此,一“刹那”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时间单位的0.018秒。
  3. 也有经论中说,一“刹那”与一“念”不同。据《仁王经》卷上“观空品”记载,九十“刹那”为一“念”;据《往生论注》卷上记载,六十“刹那”为一“念”。
  4. 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与卷八十三记载,六十“念”为一“弹指”;据《俱舍论》卷十二记载,六十五“刹那”为一“弹指”。
  5. 佛经中有其他时间概念,也可以来衡量“刹那”。在《大般若经》卷三四七中,按照顺序介绍不同时间概念,从“一日夜”、“一日”、“半日”、“一时”、“食顷”、“须臾”、“俄尔”到“瞬息顷”,一“刹那”大约相当于一“食顷”(如早食之前或早食之间)的时间长度。
  6. 另据《仁王经》卷上“观空品”记载,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往生论注》卷上记载,一“刹那”有一百〇一“生灭”。

在不可细分的无分刹那中,如果只存在生而没有灭,就成了无穷无尽的生,常住的永恒不灭;如果此时只有灭,那这个灭又是什么东西毁灭呢?所以,生灭只能是同时的,世间的万物都是在产生的同时就当即毁灭,其生灭是同时存在的,这就是刹那的无常。

— 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部分来源于《慧灯之光-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现代人的修行之路:仲巴仁波切访谈录(9)

希望这些访谈记录,让无论身处何方的人,在看到它时,都能因此从心里生起对三宝的信心。

希望能够为众生走上幸福快乐之路带来一些启蒙。

Q:和很多基督教友的关系,以及世俗好朋友的关系比较起来,同修的佛友之间,似乎并不那么亲密和十分关心。这是什么缘故?

 

上师: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这样。对于藏人来说,我们从小一起在佛学院闻思修行的金刚道友,一起闭关的金刚道友等,之间的关系都非常亲密。汉族弟子里,同一个上师坛城的金刚道友之间,也有亲切的,相互尊重的。

我们学佛的人群中,是会存在一些不团结的人,但不是全部。密宗里讲“十四条根本戒”,其中的第三条,关于金刚道友之间的戒律。金刚道友指的是:远一点来讲,所有的佛教徒都是金刚道友;近一点讲整个修行藏传佛教的人都是金刚道友;更近一层来讲,一个上师面前,一个坛城中受戒,灌顶的金刚道友,更是非常殊胜的金刚道友,甚至比自己亲生的兄弟还亲,还重要。

我希望所有佛陀的弟子,都要互相尊敬,互相帮助和学习。要看自己的缺点,看他人的功德和优点;希望所有的修行藏传佛教的弟子,更希望噶陀法脉的这些修学的弟子都如此身体力行。佛经和大德的教言里都说:一个人有九十九个缺点,但有一个是优点,你都不能看不起他,要看他那一个优点,想办法去学习那个优点,不要放弃和不理他,这不是金刚道友要做的事情。我们最讲究的就是慈悲心,对于那些身或心上都无依无靠的人,要更加去帮助,哪怕赞美他一句。如果金刚道友之间产生矛盾,不团结,可以说就是破坏了上师的坛城,也破坏了金刚道友们真正想修炼解脱的殿堂,所以这种罪过非常严重。

我们要修持真正的佛法,不要为了表面上的世间八法而修持。我们轮回流转一直到现在,都在做世间八法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了这么好的因缘和福报,遇到自己的上师三宝和佛法,应该要珍惜。现在的人不容易得到佛法,即使得到佛法也是多用于世间八法的追求,这样的修持就浪费了人生。所以不要只重视名誉地位,包括对待自己的上师。现在汉地有种比较严重的现象:哪位上师名气大,就追随哪位。如果你要想解脱,跟上师的名气地位没有任何关系。藏传佛教的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包括现在很有名气的大德们,当初也只是不为人知的在山洞里修行的人。我们所要追求的上师,他应该是在戒定慧上很有成就、非常有慈悲心、有施受的智慧、精通显密佛法的人。一味追逐名利,这样的错误,在修行的道路上必定会引发不好的事情发生。

自己遇到了好的上师,就要坚定地跟随他们,恭敬、精进、坚持。这样的弟子就能学好佛法。如果对自己的上师没什么恭敬遵从,仅把他当作一般的朋友相处,在佛法上是得不到太大的收益和进步的,无非是多一个普通朋友而已。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