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2、远离散乱 方成禅定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四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勤学吠陀等一切学问,不久即以智者赞誉而声名远播。他不但财富圆满,而且素喜布施,更深知在家乃一切过患之来源,故而他即如抛却杂草一般出家苦行。当其离家之时,钦佩他功德者皆愿跟随学法。此婆罗门不喜散乱之地,他专程前往南海歌屋地方,择一寂静地精进苦行、严持禁戒。尽管住于条件艰苦之清修森林中,但因其前世善根力,他却素喜布施,只要有客相访,他依然会用草木根果及净水相待,并以“善来”称谓欢迎诸人,令其皆生欢喜心。因其对苦行者行供养,人皆称之为阿嘎贝大师。

帝释天为观察他修证境界,即来此寂静地将草木根果等物尽皆隐藏起来。阿嘎贝大师仙人原本就知足少欲,不贪口腹之欲,只喜坐禅入定,因此他根本不观察食物消失不见之原因,煮熟树叶并享用过后,他立即进入禅定状态。帝释天后来又把草叶树叶渐次隐匿,仙人则将剩余或陈旧枝叶捡来煮食。帝释天最终以婆罗门形象现身仙人面前,仙人欢喜接待,遂将辛苦所得叶子煮与他为食,自己依旧日夜坐禅、欢喜不辍。

帝释天化现之婆罗门连续三日到仙人处,仙人始终以喜悦心态接待、供养、承侍,帝释天深感稀有,他想:此人苦行精神实在可嘉,如果他本人愿意,连三十三天天主之位仅凭思维忆念即可垂手而得。想到这,帝释天不由替自己处境担忧、恐怖起来。他现出天身来至仙人面前问道:“你苦行精进到底有何必要?你对苦行又有何想法?”

仙人回答他:“我为解救感受生老病死之众生而苦行。”闻听仙人如是答话,帝释天不觉心开意解:他原来并不希求我所有之果位。高兴之余,他便对仙人允诺:“我欲赐你悉地,请尽管开口索要。”仙人急忙提要求道:“有善妙妻儿财产并不能令人满足,希望你能赐我断除贪欲之悉地。”帝释天正欲赐其悉地,闻言不禁深感满意且赞叹。而仙人则利用祈请悉地之方式趁机为帝释天说法道:“嗔恨心乃摧毁一切利乐因,请赐予我灭嗔恨心悉地。”帝释天又感满意且赞叹不已,正欲赐其悉地时,仙人又趁机传法说:“我不欲见凡夫愚者,亦不欲闻其言,或与其交往,因我不欲感受与此类众生交往之痛苦,我需你赐予此种悉地。”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证明说咒

帝释天听罢顿感困惑,他问道:“此等凡夫愚者甚为可怜,你既具有大悲心,为何又不愿见到他们?”仙人解释说:“无论我如何行事都难以饶益此类众生,他们亲行非法又令别众亦为非作歹,此种作为让人怎能对其生起悲心?他们根本就非为堪受饶益之法器,故而我不欲与此类人众交往。”

帝释天再次对他教言赞叹有加,于是就双手合掌如莲花花苞、正欲以恭敬心赐其悉地,仙人此刻又说道:“我愿会见智者,与他们交往,听闻或与之交谈,如此即能令我获得安乐,我欲获此种悉地。”帝释天又感疑惑,他不觉问道:“你喜欢智者,这又为何?”

仙人回答说:“智者行为如理如法,不唯如此,他们还令众人亦行合理之道。这些智者从不说粗语;恒时得利益;既无狡诈心;身心又调柔、寂静,堪为饶益法器。”帝释天闻已又是一番赞叹,为报恩他又说道:“你还希求何种悉地?”仙人便继续提出请求:“我性喜布施故而需饮食充足,另外我尚欲所有乞讨者都具足清净戒律,能达成此种愿望之功德、悉地请赐予我。”

帝释天感慨答言:“你今日所说教言皆非常珍贵,你所提要求我全部答应以作对你传法之报恩,我定会赐予你所求悉地。”仙人此刻却说出令人困惑之语:“你乃所有天人中最善妙之天尊,并欲赐我能带来利益之悉地,但希望你自此之后勿再前来!你为摧毁非天之大尊者,望能圆满我愿,赐我此种悉地。”

帝释天闻言深觉羞愧,他因自己不被仙人邀请前来而发问道:“诸多苦行、念诵、坐禅之人都喜我前往他们那里,而我还答应赠与你悉地,你为何却说不欲再见我?”

仙人诚恳解释说:“我绝非以不恭敬心或有意不善待你之方式不愿见你,只是你这善妙天人若经常前来,我心会因之而散乱。你本人虽心性清净、寂静,但我唯恐你常来会坏我禅定,因此我才不欲再见到你。”

帝释天听后更对仙人敬佩不已,他在顶礼、绕转仙人后就隐身而去。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2、远离散乱 方成禅定”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1、永不希求世间利乐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三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种姓高贵之婆罗门子时,他拥有六位各具相应功德之弟弟及一位小妹。七兄妹在婆罗门子教授下学习吠陀及其余一切学问,并全部精通,此婆罗门子也因此而声名远播。他对父母均非常恭敬且孝顺,对弟妹也如上师、父亲一般恭敬,并以此种行持而安住于家中。

后来父母皆双双离世,待婆罗门子从悲哀心境中恢复过来后,他便告诉弟妹道:“世间人一般都愿共享美妙生活,但不管他们情愿与否,死亡总有一日会降临。一旦它降临,必会使家人各奔西东,且能引生无穷痛苦,所以我欲出家修行。至于你们,还是好好享受在家生活为妙。”

弟妹听罢各个热泪盈眶,他们深情对兄长说道:“父母已远离我们,难道兄长也要将我们舍弃?无论你到哪里,我们都会死心塌地跟随。”七兄妹随即就跟随大哥,舍弃众多财富、亲友前往森林中出家苦行。不仅他们紧紧跟随此位尊者,就连仆人、仆女、与尊者关系友善之亲友也追随他一起出家求道。

森林中环境优美之地有鲜花盛开,他们即在此胜地一近湖泊处安顿下来。众人在互相间距不远处各自以树叶搭成茅棚,人人即从此开始一心坐禅。他们相约每隔五天便到尊者前闻法,而他则为诸人宣说应趋入真正禅定道理、贪欲过患、静处知足少欲之功德、懈怠过失及信心功德等佛法。仆人对他们也恭敬爱戴,从湖中采得莲藕后便于荷叶上均分,然后便敲响木头以明进食时间已到。待仆人回去后,众人进行完念诵、火供仪轨,就按年龄长幼顺序次第将莲藕拿到自己茅棚内享用,接着又继续开始静修禅定。除去共同闻法外,众人互相之间绝少往来探望,大家都守持清净戒律,于寂静地如法修持、享受禅定安乐。

他们快乐生活之名声不久即达于天界,帝释天闻知后为观察究竟某日亲临寂静苦行处。他看到尊者所欲享用之如象牙般莲藕后,就趁仆人回茅棚之机将莲藕藏匿起来。结果当尊者来到分藕之处时,不见莲藕只见满目凌乱荷叶。他当时想到自己所应得之份额恐已被别人拿去,于是就心无丝毫怨恨地又重返茅棚坐禅,且因害怕扰乱众人心、引人不悦而未给任何人讲明。其他人及弟妹均认为尊者已经享用过莲藕,便各自取回自己份额回到屋中食用,后又接着坐禅。

如是度过一、二、三、四、五日后,帝释天一直将莲藕藏匿,而尊者则未生丝毫不悦。五日过后至下午时分,当众人又团聚闻法时,大家这才注意到尊者身体已日渐憔悴:他眼眶深陷、颧骨凸出、面色黯淡、声音低弱、神态疲倦。大家忙问他消瘦、疲累原因,尊者就将原委向大众讲明。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说咒消灾

众人不觉深感纳闷:我们苦行之时为何会出现此等非法行为?大家心生不悦,亦深感稀有,同时也因略感羞愧而将头低下。帝释天此时施以加持,大家更不明所以、迷迷糊糊。尊者大弟弟便首先澄清自己清白,又骂那盗莲藕者道:“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享有财富圆满之家及美丽妻子,同时子孙绵延不绝。”(因这些修行者皆守持清净出家戒律、淡泊名利,故而才会将世间种种妙欲当作“咒骂”内容。)

二弟则诅咒说:“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恒享美妙珍珠、项链,孩子、饰品等财物尽皆圆满。”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1、永不希求世间利乐”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0、不当国王装哑跛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二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势力强大,并令百姓安居乐业。梵施王娶有一梵积姆王妃,并拥有一梵具湖泊。但国王、王妃始终未生育太子,于是他们便常常祈祷天尊。最终因前世宿缘会聚,而非祈祷之功,王妃终于有孕在身。此太子前世就曾为得无上菩提而发过愿,且誓愿异常坚定,他此番转生是从地狱超升而来。

具智女人一般均精通五种法:了知男人对自己喜爱程度;何时来月经;孩子何时入胎;入胎后情况;胎儿是男是女。王妃在孩子刚一住胎之时就告诉国王说:“我已有身孕。”国王欣喜万分,立即发愿道:“为胎儿圆满降生,我愿以大财富承侍王妃,使其不需辛劳就能幸福生活。”

王妃则心中暗想:国王真应行广大布施以积累福德。结果国王果然按王妃意愿如是照做,他还将四方牢狱中被囚禁之人统统释放。王妃又想:我应与国王一起在梵具湖上荡舟赏玩,如此享受生活方为惬意。国王立即满其心愿,携王妃于湖上轻舟荡漾。

王妃最终竟于湖上诞下一身相庄严、遍体金色、能回忆自己前世之具相太子,亲友们得到消息后便为他连续举行二十一天贺诞仪式。在众人商量孩子姓名时,因他于水上降生便名之为水生。水生被八位姨母精心抚养,当他以神通观察自己前世出处时,发现自己曾当过六十年国王,此次降生是刚刚从地狱中转生而来。

水生不由想到:如我再继续主持国政,将来必定再堕地狱,我一定要设法躲过此难。于是从落地之时起,他便开始假扮成跛子。在太子降生当日,尚有五百大臣之子也同时诞生。当这群孩童都开始蹒跚学步之时,眼望自己跛足之子,国王暗自思量道:若水生足不跛行,恐怕现在也应又走又跑了,奈何他却无法行走!不过无论如何,我都要让他继承王位。而水生太子则想到:父王对此等继承王位之类毫无意义之事竟如此重视,看来我应装成哑巴。于是水生便不再开口讲话。

当同龄伙伴均学会张嘴说话之时,眼见沉默小儿,国王又想到:若水生非为哑巴,恐怕现在也应牙牙学语了,奈何他却无法开口!这孩子真是可怜,我亦因之苦不堪言。因水生又跛又哑,他之姓名于是日益被人遗忘,众人都称其为哑跛。国王听闻后自然沉默难言,但内心却痛苦万分。每当有人询问时,他便说:“我虽为国王却一直苦于无亲生儿女,即将面临种姓断绝之困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生下一儿,谁料他却又跛又哑,这让我怎能不心生痛苦?”

诸大臣连忙召集医生前来为太子诊治,众医生在做过详细观察后发现太子聪颖过人,根本无病,他们便对国王、大臣建议说:“太子无有任何疾病,你们最好吓唬他一下,如此可能会令太子状况好转。”

国王听从建议召来一些刽子手悄悄告诉他们说:“你们在表面上稍微吓唬吓唬太子,但千万勿将其真正伤害。”刽子手听命后即准备实施,他们将孩子置于马车上前往鹿野苑城中。当孩子看见丰饶、美丽之城市景观时开口说道:“鹿野苑是空城还是有人居住?”

刽子手急忙将太子带回交与国王,并汇报说:“大国王,太子已开口讲话。”国王将孩子揽入怀中,试探他道:“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但太子此次则缄口不语。国王只得假装说道:“我要将太子舍弃。”言毕即将太子又交与刽子手。他们则将太子又带往别处,当众人发现一具尸体时,孩子开口说:“此尸为死人所留抑或活人所留?”刽子手迅疾将太子再次交给国王,并言太子已开口讲话。国王再将太子揽入怀中问他:“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太子又装聋作哑起来。

国王再将他交与刽子手,这回众人又看到一堆稻垛,太子又开口说道:“此垛为无人吃过之垛,还是已被人食用过?”刽子手再将太子带回王宫,向国王汇报说太子几次三番均能开口讲话,结果当国王把他揽入怀中又问他相同问题“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时,太子则将唇吻又一次紧闭。

国王这次将太子交与刽子手后,令他们在城外园林中假装挖坑以掩埋哑跛。正当众人挖土铲灰之时,太子向驾车者询问为何挖坑,那人回答说:“国王下令要将太子活埋。”哑跛马上想到这些刽子手真真切切可谓杀人不眨眼,平日即以杀人为业,故而他心里顿生恐慌。他急忙说:“若国王答应我善妙条件,开许我行正事,我可亲自于城中步行、讲话。”刽子手火速禀告国王,国王立即回答说:“太子欲得王位,我都可当下答应。”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衣救龙难

国王自是兴奋难言,他开始令人将大街小巷全部装饰起来。哑跛则步行抵达城中,众人咸感稀有难睹,刹那间就聚集起成千上万人围观。太子步行到国王脚下顶礼道:“大国王,我非哑跛装哑跛,而今明确表达之。我原本就诸根具足,在回忆前世时,发现自己曾做过六十年国王。以此业力感召,我堕于地狱中受六万年难忍巨苦。因不欲再堕地狱,故而我对王位心生厌离,希望父王能开许孩儿出家证道。”

国王惊讶问道:“一般人厉行苦行、勤行上供下施,目的都为谋求王位,而今王位于你可谓唾手可得,你为何却要将其舍弃?”太子郑重答言:“木鳖果般妙欲不愿享,愿持甘露味般梵净行。” 国王又问他:“得王位后可尽享各种快乐,你为何要将之舍弃?”太子则回答父王:“痛苦源头之乐哪里算是真乐,为得真乐受苦又怎能当成苦。请父王一定要开许孩儿出家,我一心想去森林中苦行。”国王再次劝阻道:“孩子,王宫里有鲜花、妙香、美女、饮食、衣物、乐器等一切享乐资具,若去森林中,你只能坐草垫、与猛兽为伍、穿树皮、食野菜水果、饮山泉,既如此,为何还要舍弃王位前往森林?”太子则回答说:“森林中树皮人皮为衣,食水果并与猛兽同住,智者宁如此亦不愿为,得王位而打杀毁来世。请父王一定要开许孩儿出家,我一心想去森林中苦行。”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0、不当国王装哑跛”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89、具蹼救弟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一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梵施国王手下有一大臣,释迦牟尼佛当时曾转生为大臣之子,因其手足指间有蹼相连,故而被称为具蹼。具蹼有一弟,因指间无蹼相连就被唤作无蹼。具蹼自己觉得若日后也成为国王大臣实不应理,于是就在父亲面前请求能出家求法。

父亲劝阻道:“你当上大臣后更有能力行上供下施,那时做此等善事可谓易如反掌。既如此,为何还要产生出家之念?”具蹼则回答说:“我宁可住于森林中亦不欲为官拜将,有智之人岂能为地位造下杀、砍诸恶业?”听闻儿子如此表白,父亲便不再勉强他出入官场,并最终开许他出家。

具蹼就到仙人前出家求道,并一心一意专注于禅定之中。通过精进修持后,他终获五神通。

而无蹼则为寻求秘密窍诀到处东奔西走。此时在南方一山岩中住有一婆罗门,婆罗门育有一女,他既不欲将女儿许配与种姓高贵者,亦不想让女儿嫁与财富圆满之人,他只愿将女儿托付与精通四吠陀者。无蹼在游历过众多地方后,终于邂逅此婆罗门,并依止他学习吠陀法门,随后就在短时间内完全精通掌握。婆罗门便顺理成章将女儿嫁与他。

无蹼与婆罗门女于夜晚降临后睡于房屋最顶层,结果当女子手中扇子落地、她正伸手欲拾取时,无蹼突然发现她手臂竟如象鼻一般恐怖丑陋,他顿时心生畏惧。当油灯熄灭,女子起身添油时又将手臂伸出,无蹼目睹之后更是紧张异常,他再不欲与此婆罗门女交合。女子委屈问他:“你本该与我共享美妙生活,现在为何不喜爱我?”无蹼胆战心惊回答道:“与死主一般的人如何相恋?如何享受生活妙趣?”女子安慰他说:“你不要害怕,我怎会对自己丈夫心生害意?”无蹼只得将计就计说道:“既如此,我权且相信你一回。”

婆罗门女略显羞涩地渐渐假睡,无蹼也假装安眠。看到丈夫入睡后,此女子悄悄起身前往罗刹女住处,无蹼也一路跟踪而去。婆罗门女将头发拢上来后,示现出令人恐怖万分之身相,无蹼只好惊魂未定地返回,并再次忐忑不安进入睡眠。

第二日,无蹼二话不说,直接到婆罗门那里将全部情况告知岳父。婆罗门听到后推托道:“事情既已发展至此等地步,你最好还是将我女儿带走。”无蹼如实回答说:“我怎能带她离开此处,她分明是罗刹女。”婆罗门明知故问道:“你以何为据说她是罗刹女?”无蹼不欲再争执,就一言不发自行离去。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施衣得记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施衣得记
贤愚因缘经云。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有婆罗门。见佛身衣有少破坏。即至家中。取一白氎。持以上佛。以用补衣。佛即受之。即与授决。汝于百劫。当得作佛。
长者居士咸作是念。云何少施。酬以大报。
世尊告曰。昔有大臣。请佛三月供养。佛即许之。有王名曰槃头。欲先请佛三月供养。佛告王言。吾先受大臣请。王告臣曰。佛处我国。吾欲供养。云卿已请。今可避我。我供养讫。卿乃请之。臣答王言。若使大王保我身命。复保如来。常住于此。复令国土。常安无灾。若使能保此诸事者。我乃息意。听王先请。王即告曰。卿请一日。我请一日。臣便可之。更互设食。各满所愿。尔时大臣。具办三衣。复为诸比丘众。作七条衣。人与一领。皆悉满足。阿难当知。尔时大臣办具衣服。施佛及僧。以为供养。即此婆罗门是。乃世世植福。今值于我。奉施此衣。乃得如是授决之果。

婆罗门后问女儿:“你为何不随顺丈夫?”婆罗门女惊问道:“他都给你胡言乱语些什么?”婆罗门直接挑明说:“无蹼言你乃罗刹女。”婆罗门女狡辩说:“我根本不是罗刹女,他才是故意诽谤污蔑我。”

婆罗门女愤怒异常,她双脚、双目全部显现出恐怖形象,随即便在无蹼必经之路上等他。见到无蹼后,她厉声痛斥道:“食子母之儿,我早就告诉过你勿向别人提及此事,你为何还要在我父亲前胡说八道?现在我要严厉惩处你。”说完就向无蹼张牙舞爪而来。

无蹼恐慌之际,立即想到应祈祷圣者兄长,于是他便急忙连喊三遍:“顶礼具蹼尊者!”此时有一天尊则将此讯息告诉具蹼道:“你兄弟正遭遇违缘,你理应垂念、拯救他。”具蹼马上显示神变来到出事地点,并阻止婆罗门女说:“这位女子,请勿伤害他!他到底对你犯下何种大错?”

显现成罗刹女之女人恶狠狠回答说:“他向我父亲告发我是罗刹女,他既这样说了,我当然就得如此待他!你马上滚开!”

具蹼仙人温和劝请道:“罗刹女,他已经受够痛苦折磨,你最好还是将他释放。”罗刹女闻言说道:“大圣者,你如此求情我当然可将他释放,但他必须出家才行。”仙人答应道:“只要你放他,我定会令其出家。”

无蹼获释后果真追随兄长足迹出家修道,在精进修持后,他最终获得了五神通。

当时之无蹼弟弟即是后来之静住夜叉,当时之罗刹女即是后来之蓝色女。释迦牟尼成佛后,静住夜叉从夜叉口中、蓝色女束缚中皆获解脱,并终获不退转果位。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88、舍物舍身而求法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五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国王执政之地上,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净饭施主,财富广积犹如多闻天子。他经常前往大海取宝,以种种珍宝满众生所愿。他有次将从宝洲中所得之一串珍珠项链送与国王,国王非常欢喜,而施主恰于此时听到国王公主以美妙音声正唱诵善说之偈。他一听闻便立刻生大欢喜心,以致汗毛直竖。回到家后,他对任何美食都失去兴趣,只整日琢磨佛法大义。他心中想到:我于十二年中积聚财宝,但却从未获得过善说法宝,辛辛苦苦积累这些石头有何意义?善说方才堪称真正珍宝。

施主立即派人前往公主处寻求善法,公主却说:“所谓善说者必得以财富为代价才可换得,将你十二年中所积珍宝全部送与我后,我才可将善法传授与你。”施主闻言心中大喜过望,他连忙把多年积累所得全部取出,又亲往王宫欲听受善说。国王此时向施主询问道:“如此善说可谓遍满大地,而财富却需历尽千辛万苦获取,你这样做有何企图?缺乏财富、只拥有善说,难道可以之为食?”

施主回答说:“能引生贪嗔痴三毒之珍宝究有何用?唯有善说才能遣除过失、成办功德。善说之宝,大地即便遍布珍宝也无法与其等价。”得到所求善说后,施主将教言书写于金纸之上,并到处广泛弘扬。

当时为施主传授教言之公主,即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造幡供佛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西吾国王,居住于四宝所成宫殿里。他一直如理如法主持国政,又喜行布施,对病人及无依无怙之人更是格外关爱照顾。在其倡导下,大众皆厉行十善法,以致转生天人者愈益增多。帝释天为观察他发心真伪,就幻化成罗刹形象来到王宫顶上说道:“诸行无常,有生有灭。”

国王听到后惊喜万分,他心想:是谁在为我打开涅槃之门,宣说菩提之道?他连忙合掌恭请道:“好友,请继续宣说偈文。”罗刹趁机要挟说:“我现今饥饿至极,必得以人新鲜血肉为食后才可宣说。”国王则想到:损害别人当然不合理,为得佛法我必须布施自己!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88、舍物舍身而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