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一)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一)

— 慈诚罗珠堪布

 

开篇

大乘佛教徒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成佛。此外,还有四个阶段性目标,即坚定不移地皈依佛门、生出离心、发菩提心、证悟空性,其中难度最高的是证悟空性。这次我将通过讲解《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的核心思想,来介绍证悟空性的方法。

《坛经》是汉传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主要记录了六祖惠能大师的开示。此经虽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讲,但是由于内容深奥,尤其是将心的本性讲得十分清楚,因此在汉传佛教中地位尊崇。在藏传佛教中大圆满、大手印之所以备受重视,原因也在于此。仅从这点来讲,《坛经》对修行人而言也是弥足珍贵的。

《坛经》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讲授和学习。国内外不少学者,选择了文化、历史或学术等角度进行研究,而我们是从修行的角度来学习。这部经所讲的内容,在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中阐述得更清楚,不过密法需要灌顶,而且对门槛的要求更高。相对而言,《坛经》没有那么多要求,内容层次与大圆满、大手印的某些方面相差不多,更便于传讲和学习。

《坛经》有二十多种版本,最早的是敦煌本,成书于唐末宋初,由惠能大师的弟子们辑录而成,应该最接近六祖的原意。后来,一些禅师在此基础上增补了部分内容,添加了若干文字,逐渐形成其他版本。这些版本都没有超出敦煌本的原意,更没有违背六祖的本意,只是表达更清晰,更有助于后人理解。

敦煌本又分敦煌原本、敦博本、旅博本,本书主要采用后面两个版本。敦煌本没有划分章节,其他版本则分为十品,核心内容在智慧品、定慧品及坐禅品中。这些内容,大家可以先学习了解,完成四加行、五加行之后再去修持,这一生就有可能证悟。

证悟是否真的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所谓证悟,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什么可以代表我们的本质?不会是肉体,只能是精神,亦即意识。如果不清楚什么是意识,说明并不了解自己,需要去学习、去修证。

六祖惠能大师没有修过四加行、五加行,却可以瞬间开悟,是因为他看起来没有修,其实已经拥有加行的全部内容。例如他去找五祖弘忍大师时,五祖问:“你从哪里来?想要什么?”六祖答:“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意思是除了成佛,其他都不要——这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可见当时他已经具备了出离心和菩提心。

又如,六祖不识字,有人曾问他:“你不识字,能懂佛经的意思吗?”惠能大师说:“佛法的内容跟文字没有什么关系。”诚如他所言,般若与文字确实没有关系。

还有,六祖自幼家境贫穷,一日去城中卖柴时,偶然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当下涌起一股开悟般异常的感觉,这就是大乘慧根业已成熟的标志。恰如《入中论》所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当为彼说胜义谛。”惠能大师之所以能够如此,源于他前世佛法基础非常扎实。我们经常念《金刚经》,却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反应,说明我们前生虽然与佛有缘,但是基础远远不及惠能大师。

之后,他去找五祖,五祖问:“你想学佛,你能成佛吗?”惠能大师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难道也有南北之别?”六祖不识字,更没学过佛,怎会知道“佛性无南北之分”?

再如,六祖撰写那首广为人知的偈子时,尚未完全开悟,甚至没有学过一句佛经。这种情形下,他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可见他先天对大乘佛教、对空性理解非常深刻。实际上,惠能大师的前世是位开悟者,母胎中的昏迷使他忘掉了过去,好在很多基本观念还在。因此,他当时虽未学过佛法,却能写出意义深奥的偈子。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看到这些文字,仍然令人感慨不已。

我们这一世所受的居士五戒和出家戒,死后戒体会自然消失,而菩提心和菩萨戒会跟随我们到下一世。证悟也是如此,来世只需善知识稍加指点,立即会恍然大悟,就像隔着贴有薄膜的玻璃窗能够模模糊糊看到外面,一旦撕下薄膜,视野会顿时变得清晰。惠能大师作这首偈子时的状态,相当于隔着薄膜看窗外——可以看见,但有一点模糊;尽管模糊,但仍能看见。

如果我们今生没有成佛,但只要达到上述四个阶段性的目标,来世就可以像惠能大师那样非比寻常——无论身处何地,有何文化背景,前世的善根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我们一定会与众不同。

很多人担心,转世后不知道前世发了菩提心、受过菩萨戒,一旦犯戒怎么办?拥有一定智慧和菩提心的人,其实不会犯戒;即便犯了戒,也会忏悔的。佛教讲,两世中间存在一种连接机制,可以将上一世的某些东西带到下一世。当然存款、车子、房子这类是带不过去的,而智慧和菩提心一定还在。惠能大师的经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对学佛者而言可谓莫大的鼓励和慰藉。

智慧品

下面介绍《坛经》真正核心的部分——智慧品。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文音译,唐朝时译为“大智慧彼岸到”,其中包含了摩诃、般若和波罗蜜三个词汇,后面会逐一加以解释。

“此法须行,不在口念”。“行”,指修行。一定要实修“大智慧彼岸到”,才能体会到何为大般若智慧,才能找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不行”,即不修行;“幻”,指魔术师幻化出的东西;“化”,是变化。如果不用心修行,即使念诵一辈子《金刚经》《心经》,也是如幻如化,毫无意义。可是《坛经》又云:“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两者不是矛盾吗?这实际的意思是,仅仅嘴上念而不修行,没有意义;学习并修持《金刚经》,同时加以念诵,则功德无量。

当年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见面时,梁武帝问,我平时吃斋、写经、造寺,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说,并无功德。结果两人话不投机,达摩祖师只得离开。梁武帝对佛法非常虔诚,可是他做的善法全是人天福报,而非出世间的功德。《坛经》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要理解偏颇。

“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坛经》多处提到“法身”,主要是指我们心的本性——佛性。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证悟了佛性,就等于佛了。当然,证悟之后,离成佛还有很长的距离。没有开悟时,我们充满了欲望和无知;开悟以后,虽然尚未成佛,但与之前相比,可以说很接近佛,快要成佛了。此处其他版本是“本性是佛”,即心的本性是佛。因此,修行人用心学习并实修般若波罗蜜多,一旦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就是证悟了。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4、智光处处显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九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国王善抉时,有普行外道问他心识之因为何。国王就到净目如来前请教,自己通达此理后再答复普行外道,令其亦明此理。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察行婆罗门时,某日于空中听闻“万法均为刹那毁灭性”之音声,自此之后便对有为法之对境再不关心,只一心寻求不灭法。他最终对无取、无贪、无执之法生起定解,并精通对一切众生以大悲心无执著利益之法。

又净目顶如来出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狮慧菩萨,他于成千上万无数年间承侍、供养如来,并同时获心识刹那灭尽法门。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畏顶国王时,已获无生法忍。其时有一寻找佛果之国王,名为善慧。当畏顶见到他时,就为其宣说赞叹如来文,使他发心并亦获如来授记。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名国王时,一直苦苦寻觅解脱轮回之道。他后于法云殊胜妙音如来前以偈颂作赞叹,向如来询问过所疑问题后,他对解脱轮回法门已全部通达。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熄念大臣,当时有一国王名为净慧,他将所有大小事情全部委托熄念处理。而熄念则以如法调解,平息众人所有争论、不和,同时亦了知所有声音皆为无常性。他遣除整个国家不如法之行为,使国家繁荣昌盛,并广泛成办自利利他之事。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稻秆王子时,于无垢顶如来前广积善根,并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住妙香胜解安稳菩萨时,曾于千百万年中承侍法云雨满足国政如来。如来对其非常欢喜,他自己亦守持佛法。不过因他对菩提心有贪执,故而未获如来授记。

梵师如来出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明觉菩萨,他已通达受觉本义——证悟受觉即可生生世世拥有调柔行为。明觉菩萨以神变显示如来诸刹土,在如来刹土中,于漫长时日内度化不可思议之众生。他以言语宣讲佛法,无遗度化具足贪、嗔、痴之烦恼众生。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月施国王女儿,名为无数,相貌秀美。国王欲为其寻一丈夫,无数却不愿婚嫁,因她已断除一切贪欲,安住于无贪法乐中。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付嘱国王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一体态娉婷、面容姣好之美女,当时有一婆罗门苦行者相貌极其丑陋,但他却大胆前来索要美女为妻。美女父亲暗想女儿未必会答应这门亲事,故而拒绝了婆罗门求婚请求。不过女儿为圆满父亲布施心愿,也为令婆罗门心满意足,她自己答应愿嫁与此人为妻。在两人生育过小孩后,美女又出家证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普行恰嘎,当时有一世间导师据传精通世间心性,并于大小城市中为众生宣说抉择心之根源法门。普行恰嘎听其传法后不由想到:此种世间知识实不应为众人宣说,我应真正了悟世间根源。他便前往寂静地一心观察世间心识从何而生,并最终了知所谓世间实乃五蕴聚合而已,而五蕴又不离生等痛苦,故而所有众生真是可怜无比。为解脱自他痛苦,他就开始精进修行,并终获五神通。然后又对众生宣说此等法门,从而令其皆入正道。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4、智光处处显”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3、以种种身相根除众生痴暗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八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在很多世转生过程中,为寻得不可思议智慧,曾广行六波罗蜜多。当他为莲目婆罗门时,曾供养如来殿堂,以此等供养威力,得以在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如来前广行种种供养;又为获十力智慧而发愿。他在诸佛面前精通尽所有、如所有等一切法,并为他众宣说。他还在无量如来前承侍、供养,听闻、受持佛法。

为利益无边根基不同之众生,释迦牟尼佛曾示现为国王、婆罗门、歌舞伎乐者等无数种身相,以种种方便法成熟众生善根,他利益众生之行持真可谓数不胜数。其中部分事迹在《广智经》等经中有广说,下文即节选自其中。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普严国王,他素喜修学大乘佛法,并统领整个四大部洲。当时他想到:我应像古代转轮王一般如理如法治理国家,若以非法主持国政,当上国王则毫无实义。于是他就向大臣询问:“古代国王都是如何以合理合法之方式治理国家、利益众生以致国泰民安?”大臣们回答说:“大国王,我们亦不明此理。不过此地附近有多位仙人,很多都具五神通且精通佛法,不如召集他们以便仔细打探,他们应能为国王宣讲有关古代转轮王之事迹。”

国王闻已即依大臣所言以大恭敬心召集诸位出家仙人,在八十万仙人中,大多都具五神通,并经长期修学后,均对众生生起大利益之心。国王与眷属各个心怀极大恭敬,他们特意走出一由旬之地前往迎接仙人,并将他们全部观想为本师。后又在他们面前顶礼,并祈请诸仙人能为众人开示佛法。

仙人们满国王所愿,为其宣说古代转轮王之种种事迹。除这些仙人外,还有八万人也前来为国王及眷属宣说,国王以恭敬心尽最大可能承侍所有传法者。众仙人对国王宣说古代转轮王之君规教言,此中包含某某转轮王如何合理治国、如法主持国务及民众事宜之全部详细情况。普严国王不唯如是听闻,他亦将从所有传法者那里所得教言全都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转轮王规矩主持国政,对任何众生都慈悲为怀,确实做到以佛法护持国家。他自己尚亲自修持四梵住,并令其他众生亦修持四梵住,且因此而使此等众生暂时转生梵天,最终全部逐渐得大菩提果位。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般若真空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金存国王之时,他凭自己所获宿世通而能回忆起自己以前转生为转轮王时所行种种事迹。当自己为转轮王时,有一具五神通之仙人,名为猛威。猛威曾为自己传授以不杀生而趋入善趣之道、灭尽烦恼之道,及获取一切智智之道。听罢如是教言,自己即开始如理行持,如此修持实为殊胜无比。金存国王每每在心里回忆、观察前世听闻受持佛法之经历时,心中总在想:欲获一切智智之道,首先就应明白轮回之因果关系:业及烦恼是产生轮回之因,而非理作意又为业及烦恼之因,有种种非理作意及其派生而出之业与烦恼,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方得以显现。如能断尽业与烦恼,则可灭尽五蕴,并从而获取涅槃之果。如是宣说此等道理并使众人行持,以此善根力,自己也可获得通达一切学问之智慧。

于是金存国王便给众生宣说工巧、医方等学问;为遣除众生痛苦而宣说种种名言法规、积资之法;面对众生各种痛苦,他尚且将艺术、事业等方面技艺广为宣讲;再加未来、过去、现在三世学,声律学,看相术,观察学等种种学问尽为众生明示。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3、以种种身相根除众生痴暗”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2、旁生说妙法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七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有一天鹅王住于无热恼湖中,名为护国。护国天鹅王育有两子,一名岗瓦为兄长,一名辛杰为小弟。岗瓦性情粗暴、举止笨重,经常以拔毛、手挠、抠抓等方式伤害其它天鹅。众天鹅将岗瓦劣行告知护国天鹅王,天鹅王知晓后不由心想:将来我若将老大扶上王位,它性格如此粗暴,定会逐渐毁坏掉我鹅群,看来还需另谋主张。

于是它就唤来兄弟俩说道:“你们兄弟各带五百眷属飞往江、河、湖、海等处巡视,先回来者即可继承王位。”岗瓦、辛杰便携带各自眷属飞临各处。它们先来到鹿野苑梵施国王治下国土,那里有一梵具湖,深广浩淼、壮阔庄严竟超胜大海。林林总总之花、木严饰周围,种种禽鸟各出和悦雅音。岗瓦一见就不愿再离开,它便与眷属纵情陶醉在这湖光山色之中。辛杰之眷属亦请求它能带属下于此地安居享受,但辛杰却说:“等我们返回先得到王位,再回来享受也不迟。”

辛杰随后便率领众天鹅飞回无热恼湖,并抢先继承王位,然后它又带五百眷属飞临梵具湖。此次它们无有任何负担,自由愉悦尽度自在时光。

梵施国王治下民众多有人目睹过辛杰天鹅王飘逸、秀雅之身影,众人皆认为此天鹅实为整个水域之庄严,它之风姿已远超所有飞禽,故而每日都有成千上万人争相围观。诸大臣将情况汇报与国王,国王当即就召集捕鸟者,吩咐他们务必以温和方式抓获天鹅王,众人遂用一种不会伤害天鹅王身体之网将它捕获。当时辛杰无奈说道:“我被众人精进不懈地逮住,现已落入他们虎口。希你等天鹅速速远离此地,逃命去吧。”结果除一只天鹅留下来陪伴辛杰外,其它天鹅尽皆纷纷溃逃。

捕鸟者捕得天鹅王,尚有一只天鹅还紧紧跟随它,此种景观众人咸叹稀有。人们将天鹅王押至国王那里时,那只不肯离去之天鹅也同至王宫。国王一见顿感稀奇:“这只天鹅从何而来?”众人回答说:“大国王,我们并未逮它,是它自己前来。”国王因感罕见难睹故而对之生起信心,他急忙将能引领天鹅跟随自己之天鹅王送上狮子宝座,而辛杰则以人言为国王宣说十善法等善说。国王听后下令道:“从今往后,凡我国土之中,任何人都不得杀害水生动物。”

当时之辛杰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与此公案相同之大护国天鹅之事迹,在《三十四本生传》中有记载。

实施源流应化事迹–楞严大定

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野兽王,名为金腹。金腹兽王之身躯具有不可思议功德威严,甚为庄严、可爱,任何人见之都不免震惊万分,并百看不厌。兽王自己也知道自身有如是功德,故而它常常担心会招致猎人等恶人损害。有一乌鸦见它闷闷不乐便问道:“你为何经常陷入恐惧、担忧之中?”兽王就坦言说:“许多人都觊觎我身体,因此我才惴惴不安。”乌鸦主动提议说:“我亦惧怕猫头鹰侵袭,想来我们可互相保护:白天我守卫你之安全,夜晚则需你对我进行保护,你看如何?”兽王马上接受了它所提建议。

其后有一双手被人捆绑于身后之人顺水漂来,湍急水流中,那人哭叫道:“何人能拯救我痛苦?若他能解脱我,我愿成他仆人、信使。”

兽王恰巧率领兽群偶至河边,它马上就发现了惊恐哀嚎之落水者。当那人凄惨大叫之时,其余野兽全都四散奔逃。而诸菩萨即使身为恶趣中旁生形象,但其本心则绝非如此。它当时马上就生出悲心,立即准备跳进河中救人。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2、旁生说妙法”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1、以善说遣除恶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六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有一仙人以歌舞为生,他有一极具智慧之女儿,名为无喻姆。无喻姆出生时即色妙形姝,吸引住众多人之目光,她即是因地时之释迦牟尼佛。无喻姆两岁时即成孤儿,父亲一朋友自此开始养育她。此人亦能歌善舞,他告诉无喻姆亲戚说:“我欲传授无喻姆歌舞技艺。”随后就开始对她倾囊相授有关舞蹈之种种学问,而无喻姆对他所教授之内容很快就通达无碍,舞师便将各类舞蹈道具一一赐给她。

当地国王有次命人于舞场中举行盛大歌舞庆典,舞师也将无喻姆及种种演出用具一并带往王宫,以国王为主之成千上万观众便得以观赏此次精湛绝伦之表演。无喻姆上场时以千姿百态之身体动作翩翩起舞,许多人一时皆被其妩媚风姿与秀逸、绰约体态深深打动,他们目不转睛沉迷之际,都很想亲近亲近无喻姆。

与此同时,有一出家修苦行者已对苦行生起厌烦心,疲累不堪之时正准备还俗。他当时亦前往城中,在接近舞场边缘时忽听到隐约鼓声,于是他便不经意到舞场中匆匆一瞥,恰好看到无喻姆婀娜身姿,并听闻她天籁之音。苦行者马上暗自思忖:我于森林中苦行何能享受此种妙欲?想来我真应该舍弃苦行修道。

正在此时,无喻姆上身衣物忽而坠地,两只秀美乳房豁然显露,舞师当下贪心顿起。无喻姆知晓他心态后沉稳说出一偈:“自心常依正法者,谁愿造孽趋恶道,驱遣暗夜明灯亮,再入歧途诚可惜。”这善说之偈在舞师听来就如弟子听到上师教言一样,他在即将趋入恶道当口,立时遮止住自心烦恼。口说“善哉”之同时,便将自己上衣脱下交给无喻姆。而苦行者在听到这善说之偈后,忙将自己树叶所成坐垫、黑色萨拉树皮恭敬置于无喻姆前。两商人也在观舞,此时他俩则将自己如月光般白色衣服送与无喻姆。同时,国王大臣及王子也纷纷将各自月光般白衣送与她。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圆觉三观

歌舞结束后,国王首先问舞师:“你为何将自己衣物交与无喻姆?”舞师惭愧回答说:“国王,当她上衣落地之时,我当下就对她美丽生出贪心。等她说过善说之偈后,我心中痴暗立刻即被全部铲除,故而我才送衣明志。”

国王又问出家苦行者:“你为何要把树皮、树叶送给无喻姆?”出家人自我谴责说:“我已舍弃苦行,正欲还俗时,一听她善说之偈,我即打消此念头,我还要精进苦行!正因对她恭敬、感激,我才献上树皮、坐垫。”

国王再问两商人赠衣动机,其中一位如是说道:“有一商主外出之时嘱我替他看管一珍珠项链,后于某次宴会时,我将此串项链借与他(两位商人中另一位)妻子佩戴。看到她脖上项链,我妻子就问她从何处得来。她回答说:“此乃一商人之物,你丈夫将之借与我享用。’因她如此言语,我妻子就想:我丈夫既已拿到这串项链,何不等那人回来讨要时拒不交付?如此一来,这项链就归我们两家共有。我妻子即将此想法告知他妻子,她们二人商议之时,我俩闻听后亦贪心大增,共同预谋等那人前来讨要时坚决不还给他。结果刚才听到无喻姆善说之偈,我们立刻将此种贪心舍弃,并开始趋入真正善道。故而我们一边赞叹,一边送与她白衣。”

国王接着问大臣:“你为何也把自己上衣送与她?”大臣一听立即膝盖着地、恭敬说道:“若国王答应不惩罚我,我则向国王讲明原由。”国王答应不惩罚他后,他就将国王请至寂静无人之处告诉国王说:“我这恶性之人竟与你大王妃商议,欲趁大国王沉睡时以毒药或宝剑杀死你,我好登上王位。但此种恶念已被无喻姆善说之偈彻底摧毁,所以我将衣服送与她以明谢意。”

国王最后问王子:“你又为何送无喻姆上衣?”王子回答说:“父王,你已听闻大臣所述,这人竟欲与我姨母一起毁灭国王种姓,我原本极想将其诛杀。不过此等恶念现已被无喻姆善说之偈一扫而光,我这非法之心亦同时被她清除。她已成我真正上师,因此我才以衣供养。”

国王闻言啧啧称叹道:“真乃殊胜无比。”随即就赏赐给无喻姆大批财物,并恭敬赞叹不已,众人随后也相继归家。

如此大菩萨以其智慧力宣说一偈都能对众生带来不可思议、无法估量之利益,对此我们理应生起恭敬心。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1、以善说遣除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