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87、寻法志坚  不惧万难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四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为国王香朗嘎乐时,常欲听闻佛法。有次国王传令广宣道:“有谁能为我宣讲佛法,我甘愿将一切财物布施与他。”当时有一婆罗门名为累德切,他对国王说他掌握有佛法,但必待国王将自身钉入一千铁钉后才可宣说。国王不仅答应下来,还号召民众皆来观看。众人纷纷对其进行劝阻,但国王求法心切,根本就不听从。

香朗嘎乐国王要求累德切婆罗门首先为自己传法,然后再钉入钉子,婆罗门答应后便宣讲到:“诸行皆无常,有生即痛苦,诸法空无我,亦无我所有。”国王听后心满意足,随即便践行诺言,钉入一千铁钉。当此之时,众多小国之人与国王眷属皆哀哭倒地,天人也撒下花雨、失声痛哭。帝释天则来至国王前问道:“你苦行是为得帝释天还是转轮王果位?”

国王忍痛答言:“三界安乐我皆不欲取,所有功德只回向无上佛果。”帝释天面带怀疑之色:“我观你身体颤抖,面呈无法忍耐之色,你自己却说并不后悔所作所为,这话有谁能相信?”国王便发愿道:“若我确无后悔心,则愿我身不留下任何伤痕。”国王说完,身体即恢复如初,诸天人也心生欢喜。

久远之前,此世界有一梵天国王,他有一太子名为达玛嘎木,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太子整日四处寻法,但就是难闻正法法音,他为此很是苦恼、痛苦。帝释天为观察太子发心真伪,便以婆罗门形象来到王宫说他有佛法可以传授。太子立即请他传法,并答应说为听法甘愿舍弃一切。

帝释天则故意刁难说:“你需准备一十尺深坑,内里遍满大火烈焰,若你能跳入,我则可为你传法。”太子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并开始挖坑准备。梵天国王与王妃、众大臣、各大官员内心均痛彻心肺,他们纷纷要求王子万勿如此行事,并命令帝释天所化之婆罗门不得轻率妄动,若非要跳入火坑,他们皆愿以己身代太子跳入。

而婆罗门却软中带硬说道:“我根本不欲勉强太子,他如何行事全在他本人自己掌控。但要求佛法就必须按我要求去做,否则我绝不说法。”太子此刻已开始广诏天下,言七日后自己要为法殉身火坑,所有愿意观瞻之人均可前往亲睹。邻近小国民众听闻后全都赶来劝阻太子,祈请他切勿自丧身命。太子全部予以拒绝,并坚决说道:“在长期漂转轮回之过程中,虽我拥有无数身躯,但转生人、天众生中时,因贪欲无餍而深感痛苦;转生三恶趣时,更是感受难忍、难言之剧痛。如此折腾全为无意义损耗自身,皆非以佛法积聚微少善根。现如今我这肮脏、丑陋身躯要为行佛法而供养,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你等千万勿造违缘。我乃为得佛果而舍身,等我成佛后,我即可对你等行法布施矣。”

因太子誓愿坚固,众眷属都已了知无遗,故而大家也就沉默不语。

太子随后立于火坑边对婆罗门说道:“大师,请先说法,我若现在丧身就再也无从听闻到佛法。”婆罗门于是就宣说一偈:“当修仁慈心,断除嗔恨心,大悲救众生,因爱而流泪。当修大喜心,自他平等心,以此菩提心,修持菩萨行。”太子听毕即欲以欢喜心跃入火坑。

帝释天现出身形,与梵天拉住太子手说道:“整个世界众生皆以你之恩德而快乐生活,若你跳入坑中,这些众生就会如死去父母之孤儿一般无依无靠,你为何还要将其舍弃而入火海?”

当他们如是劝阻之时,太子看着帝释天与自己眷属说道:“你们请勿为我发无上菩提心制造违缘。”

随着太子话音落地,大家便全都陷入沉默之中。此时大地开始震动,天人也泪雨倾盆,而烈焰熊熊之火坑刹那就变成鲜花池。太子端坐莲花之上,天人们兴高采烈降下花雨,一直没过太子双膝。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燃灯不灭

久远之前,有五百位仙人居住在印度鹿野苑,当时释迦牟尼佛即为仙人上师,名为俄巴拉。在一位婆罗门前为获佛法,他便按其要求自剥身皮以为纸、自抽骨骼以为笔,以此为代价听得一偈:“严守身戒律,不杀及盗淫,远离诸恶见,此乃菩萨行。”待俄巴拉于自己皮上记录下此偈后,他更要求整个赡部洲众生牢记并守持此偈。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87、寻法志坚  不惧万难”

《圣般若摄颂》

般 若 赞


龙树菩萨  造
索达吉堪布 译
梵语:札匝巴绕莫达多章
藏语:西绕戒帕如德辛莫多巴
汉语:般若赞

顶礼出有坏般若佛母!
您身皆无过,无过者得见,
无量无分别,般若我礼敬。
无染如虚空,无戏无文字,
谁见无边您,彼即见如来。
富德圣母您,佛陀众生师,
有别不可知,如月及月光。
佛法之先行,坚信慈母您,
顺利成悲主,无等大至尊。
一次正思维,如理慧观您,
彼亦定得见,有义之悉地。
现喜他利尊,一切诸勇士,
生育养育者,您是仁慈母。
因佛世间主,悲尊悉汝子,
是故善妙您,众生之祖母。
无垢波罗蜜,一切悉圆满,
诸时随从您,如众星捧月。
依于所化众,所有诸如来,
众理种种名,唯一称赞您。
犹如诸露珠,值遇太阳光,
反方之辩难,逢汝则灭亡。
您令众凡愚,闻而生畏惧,
智者得慰藉,现见是寂静。
谁依怙主您,于汝尚无执,
何况于他者,焉能起贪嗔?
您不从何来,亦非有所去,
故于一切处,智者皆不缘。
如是了知您,思维而修行,
由修得解脱,此是大稀奇!
见您则束缚,不见亦束缚,
见您则解脱,不见亦解脱。
奇哉稀有母,具名贤良母,
难悟如幻术,亦现亦不现。
佛陀辟支佛,声闻定依母,
唯您解脱道,如是余定无。
为利众有情,而于名言中,
慈悲世怙主,亦说不说汝。
于此谁赞汝,无相无染污,
超越语境母,您终无所依。
如是于世俗,我等语如是,
您虽无所赞,称赞极涅槃。
由此赞般若,我积诸福善,
愿世无有余,同趋智慧度。

般若赞,阿阇黎圣龙树造圆满。
克什米尔班智达特列布巴和罗匝瓦智慧由梵译藏。

 

圣般若摄颂

梵语:阿雅占嘉巴绕莫达萨匝雅嘎塔

藏语:帕巴西绕戒啪如辛德巴都巴策色嘉巴

汉语:圣般若摄颂

 

 

顶礼圣者文殊师利!

尔后世尊为彼等四众眷属皆大欢喜,复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说此等偈曰:

第一品
心怀喜敬最胜信,除盖烦恼而离垢,
行众生利寂静者,请听般若勇士行。
此赡部洲诸河流,具花果药林得生,
悉源住无热恼海,龙王龙主威神力。
如是佛之诸声闻,说法讲法依理诠,
获无上乐得彼果,皆依如来威德力。
何故如来宣法理,佛陀弟子修学彼,
现前所学如实说,佛威力致非自力。
最胜般若不可得,菩萨觉心皆不得,
闻此无痴不恐惧,彼菩萨行善逝智。
色无受无想行无,识处纤尘亦非有,
不住万法无住行,无取获诸佛菩提。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观无缘灭蕴得,
菩萨通晓如此法,不证涅槃彼住智。
此慧为何属何者?何来思择法皆空,
详察无沉无畏惧,彼菩萨即近菩提。
设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识蕴而行持,
思此蕴空而菩萨,持相非信无生理。
非色非受非想行,于识不行无住行,
彼不缘行智慧坚,具无生智胜寂定。
菩萨于此自寂静,彼是前佛所授记,
彼无我入起定想,因彻知法自性故。
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无行真行故,
行持何法皆不缘,此即行持胜般若。
何法非有彼称无,凡愚观其为有无,
有无此二是无法,菩萨知此则定离。
此知五蕴如幻术,不执幻蕴各相异,
离种种想寂灭行,此即行持胜般若。
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
谁依恶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触水毁。
何故此者名菩萨?能断贪求尽诸贪,
无贪获证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萨名。
何故彼名大菩萨?堪为有情众之最,
断众生界诸重见,是故得名大菩萨。
大施大慧及大力,趋入诸佛胜大乘,
披大铠甲降魔幻,是故得名大菩萨。
幻师十字街幻变,多士众首斩千万,
所杀如是菩萨知,众生如化无畏惧。
色想受行以及识,未缚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无怯心,此是正士胜铠甲。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众趋涅槃,
此乘如空无量殿,得喜乐安最胜乘。
谁乘去所不可得,谓趋涅槃实不得,
譬如火灭无去处,因是称说彼涅槃。
菩萨前际与后际,现在不得三时净,
彼是无为无戏论,此即行持胜般若。
菩萨通晓证知时,思维无生如此行,
起大悲无众生想,此即行持胜般若。
若起众生痛苦想,思利众生除痛苦,
执我众生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知诸有情与我同,知一切法如众生,
无生与生不分别,此即行持胜般若。
世说尽其有名法2,普皆离生真实灭,
唯得无死妙本智,故名般若波罗蜜。
菩萨无虑如此行,知具妙慧住等性,
彻了诸法无自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第二品
不住于色不住受,不住于想不住行,
不住何识住法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乐苦爱厌常无常,我与无我真如空,
得果罗汉皆不住,不住独觉及佛地。
导师不住无为界,不住有为无住行,
如是菩萨无住住,无住即住佛说住。
思成善逝之声闻,欲成独觉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见此彼岸。
讲法听闻所说法,证果缘觉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来言。
四种行者不畏彼,知谛佛子不退转,
罗汉除垢断怀疑,四善知识所摄持。
明智菩萨如是行,不学罗汉缘觉地,
为一切智学佛法,一无所学即为学。
色增减取故非学,非执种种诸法学,
学亦缘取一切智,定生此即喜德学。
色非智慧色无智,识想受行皆非智,
此等中亦无有智,此同虚空无异体。
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
虚空界性亦无边,世间解智亦无边。
导师说想是此岸,破想而断趋彼岸,
离想得此到彼岸,彼等安住佛经意。
设佛恒河沙数劫,住世普传众生音,
本净有情岂能生?此即行持胜般若。
如来此述某一时,我随说胜波罗蜜,
尔时先佛授记我,未来之时得成佛。
怙主行持此般若,何人恭敬而受持,
毒刃火水不害彼,魔王魔眷亦无机。
有者于佛灭度已,建七宝塔供养之,
佛塔数等恒河沙,遍满佛土千俱胝。
设若无边俱胝刹,尽其所住众有情,
唯以天花香涂香,三时劫或过彼供。
于生导师之十力,佛母经函谁缮写,
系带供奉花涂香,造塔供养福不及。
佛此般若大明咒,能灭有情众忧苦。
过去十方世间怙,学此明咒成药王。
行利心怀慈悲行,学此明咒智证觉。
当知有为无为乐,一切安乐由此生。
种播于地将出生,得以聚合生众色。
五度菩提诸功德,此等皆由般若生。
轮王常由何道行,七宝四兵经彼道,
如来般若从何行,诸功德法随彼行。
帝释提问请佛答,设若恒河沙佛刹,
盈满如来之舍利,然我取受此般若。
我非不敬舍利子,般若熏修成应供,
如依王人受敬重,佛陀舍利依般若。
具德无价摩尼珠,置于何箧应礼敬,
取出亦于箧爱重,彼等功德即宝珠。
如是依胜般若德,佛灭舍利得供养,
由此谁欲持佛德,应取般若此解脱。
布施前行即智慧,戒忍精进禅亦尔,
为善不损故摄持,此示诸法唯一理。
如赡洲树千俱胝,不同种种多形色,
唯说树影之一名,影无种种无差别。
佛陀此五波罗蜜,亦得般若之名称,
为遍知果普回向,六度一味归菩提。
菩萨若本未尽知,宣说色想受行识,
无常行持假般若,智者永不坏诸法。
非色非受不缘想,不缘行识尽了知,
万法无生空性理,此即行持胜般若。
有化恒河沙数刹,众生皆证罗汉果,
书此般若经函赠,最上有情福更胜。
因说第一修学此,能宣诸法此空性,
闻彼声闻速解脱,证得独觉佛菩提。
无芽世上不生树枝叶花果岂能出?
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
何时日轮光芒照,尔时众生勤行事,
智为慧生菩提心,依智众具功德法。
如无热海无龙王,此赡洲河岂能流?
无河不生花及果,亦无大海众宝色。
无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间岂能生?
无智无德无菩提,如海佛法亦成无。
此世能明诸含识,为照亮故放光芒,
日轮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所有声闻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资,
菩萨一念随喜心,声闻众福不可比。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无边刹,
离忧世间诸怙主,为灭痛苦示宝法。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诸导师妙法尽,
期间如来诸福德,具波罗蜜佛陀法,
佛子声闻学无学,有漏无漏之善法,
菩萨集已作随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回向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
想故住见心著三,有缘非入普回向。
如是此法即灭尽,回向之处彼亦尽,
知不以法回向法,彻知此理乃回向。
执相彼非真回向,无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
故当如是学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随喜如此普回向。
福德回向大菩提,无毒成佛依佛说,
如是回向之勇士,胜世有缘诸菩萨。
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
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
何时以慧尽摄持,尔时得目获此名,
如画竣工无眼目,未点睛前不得资。
有为无为黑白法,慧破尘许不得时,
世间入于般若列,犹如虚空毫不住。
设思我行如来智,解众那由他多苦,
计众生想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菩萨先前行持时,行此般若无疑知,
闻即彼起本师想,依此速证寂菩提。
昔行时事无量佛,然若未信佛般若,
闻已慧浅彼弃此,舍无救护堕无间。
故欲证佛最胜智,于此佛母当起信,
犹如商人至宝洲,荡财返回非应理。
当知色净果清净,果色清净遍知净,
遍知果净色清净,如虚空界不分割。

第三品
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三界非解脱,
虽除烦恼示投生,无老病死示死殁。
众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风轮生死中,
知迷众如兽入网,智者如禽游虚空。
行清净者不行色,不行识想受及行,
如是而行断诸贪,行解脱贪诸佛智。
明智菩萨如是行,断贪趋向无贪执,
如离罗睺日昭住,失火焚烧草木林。
诸法自性净普净,菩萨慧观般若时,
不缘行者一切法,此即行持胜般若。

第四品
天王帝释问佛尊,菩萨如何勤行智?
蕴界尘许不勤行,不勤于蕴菩萨勤。
谁闻此法如幻化,无疑学复行加行,
知彼久远入大乘,事佛俱胝那由他。
入多由旬荒道人,见牧牛人交界林,
思乃临近村城兆,得安慰无盗匪惧。
如是寻觅菩提时,得闻诸佛此般若,
彼得慰藉无畏惧,非罗汉果缘觉地。
如人为观海水往,见树林山仍遥远,
不见彼等遥远相,思近大海无怀疑。
当知已入妙菩提,听闻如来此般若,
纵未得佛亲授记,不久自证佛菩提。
春季好时树叶落,枝不久生叶花果,
谁手中得此般若,不久获证佛菩提。
犹如孕妇受苦逼,彼谓已至分娩时,
菩萨听闻如来智,生喜求疾证菩提。
行胜般若瑜伽者,不见色之增与减,
不见非法法法界,不证涅槃彼住智。
行此不计佛诸法,五力神足寂菩提,
远离分别依加持,行此即行胜般若。
须菩提问说月佛,何为喜功德者障?
佛言成为障碍多,从中稍略普宣说。
缮写佛此般若时,不同辩才纷涌现,
未利众生似闪电,疾速退失是魔业。
讲此之际有生疑,导师于此未言及,
我名种族地姓氏,不闻弃此是魔业。
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寻枝叶。
如得象复寻象迹,听闻般若寻经同。
如人获具百味食,得妙食寻菲薄食,
菩萨得此波罗蜜,罗汉果寻菩提同。
贪求恭敬图利养,以有见心熟俗家,
舍法而行非法事,弃道入歧是魔业。
尔时希求起信已,去听闻此微妙法,
知说法师依琐事,不喜不悦而离去。
是时出现此魔业,彼时扰乱众比丘,
不令受持此般若,余多违缘亦屡现。
有人已得无价宝,稀有恒时害亦多,
如是如来胜般若,法宝难得害亦多。
新入乘之浅慧者,未得稀有此珍宝,
为造违缘恶魔喜。十方佛陀行摄持。
如患病母有多子,悉皆伤心服侍彼,
如是十方世界佛,亦念佛母微妙智。
过去十方及未来,世间怙主由此生,
示世诸佛能生母,示余有情之心行。
世间罗汉之真如,缘觉佛子之真如,
离实非他一真如,如来彻知智慧度。
遍知住世或涅槃,无过法性法空住,
菩萨随证此真如,故于佛赐如来名。
依于般若欢喜园,十力导师此行境,
尽除众苦三恶趣,彼等永无众生想。
如狮栖山无畏惧,震慑群兽发吼声,
人中狮子依般若,慑众外道发吼声。
譬如空中之阳光,晒干大地显色相,
如是法王依般若,有海干涸说诸法。
诸色及受不可见,想无所见行不见,
识心及意无所见,此名见法如来言。
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
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
谁如是见见诸法,如王舍住臣普行,
佛行声闻所有法,悉皆依于般若行。
如王不往城国邑,居自宫摄诸财物,
菩萨法性无所去,摄集佛地诸功德。
于佛菩萨有坚信,意乐行持胜般若,
尽越声闻独觉地,速得无遮佛菩提。
犹入海者船破毁,何人未持尸草木,
葬身水中不抵岸,若人握物至海岸。
如是具信得净心,不随般若非证觉,
生老死忧波涛汹,轮回海中恒流转。
若以殊胜慧摄持,通法自性说胜义,
方便功德以慧摄,速证最妙佛菩提。
如人新罐盛装水,知不牢固故速毁,
窑烧瓶中盛装水,途无坏惧安返家。
如是菩萨信虽足,然失智慧疾退堕,
若信心以慧摄持,越二地获大菩提。
如未精造船入海,财宝商人俱毁坏,
彼船精心而细造,无损载宝达岸边。
如是菩萨纵熏信,若无智速退菩提,
若具殊胜智慧度,不染失证佛菩提。
一百廿岁老苦人,虽立独自不能行,
若左右人作依附,无跌倒怖顺利行。
如是菩萨智力微,彼已趋入复退失,
以胜方便慧摄持,不退证得佛菩提。
住初学位之菩萨,胜意乐入大菩提,
贤善弟子敬上师,恒依诸位智者师。
因智功德源于彼,随说般若波罗蜜,
佛诸法依善知识,具胜功德如来语。
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慧回向大菩提,
菩提莫执蕴见取,初学者前示此理。
此行善海说法月,众生皈处友军所,
依慧洲导欲利者,日灯说胜法不乱。
具大名披难行铠,非蕴界处之盔甲,
离三乘想无执取,不退不动不乱法。
彼具此法无戏论,远离疑虑具实义,
听闻般若不退却,不依他转不退还。
诸佛此法深难见,谁亦无悟无获得,
行利慈者证菩提,思众谁知不欲言。
众生喜处求诸境,住执不通愚如暗,
所得之法无住执,故与世间起争议。
虚空界于东南方,西方北方无边际,
上下十方尽其有,不成别体无差异。
过去未来之真如,现在罗汉之真如,
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无别。
善逝菩提离异法,任何菩萨欲得此,
具方便行智慧度,无导师慧不可得。
鸟身一百五由旬,羽翼折断无本领,
彼由忉利天自坠,至此赡洲必遭损。
俱胝那由他劫行,诸佛此五波罗蜜,
无边大愿世恒依,无方便慧堕声闻。
乐此佛乘定生者,众生平等父母想,
利心慈意勇精进,无嗔正直说柔语。
须菩提问世尊言:功德海无烦恼相,
大力如何不退转?功德少分请佛宣。
离异体想具理语,沙门梵志余不依,
依智恒时断三途,十善业道极精进。
无染为众随说法,专喜正法常雅言,
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净行洁衣三远离,非图利尊恒求法,
超越魔境不随他,四禅静虑不住禅。
非求名誉无嗔恚,在家亦恒不贪物,
不为维生惨寻财,不行诛业不双运。
不记欲界转男女,极静精进胜般若,
离争慈心亦坚固,求遍知心恒向法。
离野人境诸边地,自地无疑如须弥,
为法舍命勤瑜伽,当知此是不退相。
色受想行识甚深,自性无相极寂灭,
如以箭测大海深,以慧观察不得蕴。
菩萨于此甚深法,乘之胜义无贪执,
证蕴界处无此法,何有较真成福胜?
如行爱染之人士,与女约会未遇彼,
一日尽其行思念,菩萨能得彼数劫。
菩萨千俱胝劫施,罗汉独觉守护戒,
谁说具胜般若法,善妙施戒不可比。
菩萨修行胜般若,起定宣说无染法,
利生回向菩提因,三世间无等彼善。
了知此福不实空,虚无不真无实质,
如是行持佛智行,行时引摄无量福。
知佛略广详尽说,此一切法唯说已,
俱胝那由他多劫,纵说法界无增灭。
所谓诸佛波罗蜜,诸法唯名普宣称,
菩萨回向心无执,无失证佛胜菩提。
如油酥火相遇时,非初焚油无不焚,
非触火焰末焚油,无末火焰不焚油。
非初心证胜菩提,无其不能证得彼,
非末心得寂菩提,无其不能获得彼。
如由种生芽花果,彼灭树木非不存,
初心亦是菩提因,彼灭菩提非不存。
有种生出谷稻等,彼果非有亦非无,
诸佛之此菩提生,离有实性虚幻生。
水滴满瓶始末间,涓涓必渐盈彼器,
初心亦胜菩提因,渐圆白法终成佛。
行空无相无愿法,不证涅槃不持相,
犹如舟子善往来,不住两岸不住海。
如是行持之菩萨,无佛记证菩提想,
此无菩提无畏惧,此行即行善逝智。
世间荒途饥馑疾,见而不惧披铠甲,
后际恒勤尽了知,尘许不生厌倦意。
菩萨行持如来智,知蕴本空且无生,
未入定悲入有情,期间佛法不退失。
如有善巧诸德人,具力知技勤难事,
投抛工巧臻究竟,知成幻术欲利生。
偕同父母及妻子,行至众怨荒野路,
彼化勇敢众多士,安稳行程还家园。
尔时善巧之菩萨,于众生界生大悲,
尽越四魔及二地,住胜等持不证觉。
风依虚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业因即此,虚空何住思此义。
如是菩萨住空性,知有情愿作所依,
展现众多种种事,不证涅槃不住空。
何时菩萨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间全然不修相,住无相寂最寂行。
如飞虚空鸟无处,非住于彼不堕地,
菩萨行持解脱门,不证涅槃不持相。
如学箭法空射箭,余箭随后不间断,
前箭不得落地机,彼人想时箭坠地。
如是行持胜般若,智方便力神变行,
彼等善根未圆满,期间不得妙空性。
如比丘具神变力,住空顿时显神奇,
行住坐卧四威仪,彼无厌烦无疲倦。
聪睿菩萨住空性,智神变竟无有住,
为众生现无边事,俱胝劫间无疲厌。
如人处于大悬崖,双手撑伞空中跃,
身体下落不坠入,大深渊底直行进。
具有智悲之菩萨,手握方便智慧伞,
悟法空性无相愿,不证涅槃法亦见。
如欲珍宝赴宝洲,已得珍宝返家中,
商主非独以安生,令亲友众不悦意。
菩萨诣至空宝洲,获得禅定根及力,
不喜独自证涅槃,而令众生心忧苦。
如求利商熟知故,中经都市城邑村,
不住彼处及宝洲,知不住家通路途。
明了菩萨则通晓,声闻独觉智解脱,
不住于彼及佛智,不住无为解道理。
何时慈心结缘众,行空无相愿等持,
彼者既不获涅槃,亦不可立有为处。
如化人身非不现,彼以名称亦能立,
行解脱门之菩萨,彼以名称亦能立。
若问行为以及根,菩萨不说空无相,
不讲不退转地法,知彼尚未得授记。

第五品
罗汉地及缘觉智,三界梦中亦不希,
见佛亦为众说法,知彼得不退转记。
梦见有情三恶趣,刹那发愿断恶趣,
谛实加持熄烈火,知彼得不退转记。
人间鬼魅疾病多,利悲谛实加持息,
而无执心不生慢,知彼得不退转记。
自在种种谛加持,我得授记起慢心,
执余菩萨予授记,当知住慢智浅薄。
名因生魔至近前,说此即汝及父母,
汝祖七代之间名,汝成佛号乃是此。
头陀戒行如何得,汝昔功德亦如是,
闻此骄慢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依于极静村落城,深山静林阿兰若,
自赞毁他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远离。
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多年,
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菩萨勤利众生得,禅力解脱根等持。
轻思此非行寂静,佛说彼住魔行境。
于住村落或静处,离二乘心定大觉,
利生寂静之菩萨,妄念揣度坏自己。
故勇意寻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为愈依良医,无懈怠依善知识。
菩萨入佛大菩提,具波罗蜜依善师,
随彼等说修行地,二因速证佛菩提。
过去未来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灯日轮胜导师。
犹如般若法相空,知诸法相与彼同,
尽晓万法空无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众生妄执欲求食,贪轮回意恒流转,
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虚空打疙瘩。
如顾虑想引发毒,毒未入内而昏迷,
凡愚执我许我所,我想非真念生死。
如是执著说染污,无我我所说清净,
此无成为染与净,菩萨证悟智慧度。
赡洲尽其有众生,无余发胜菩提心,
俱胝千年作布施,利生回向菩提因。
何人精进于般若,甚至一日随同行,
布施福蕴不及彼,故当不懈恒入智。
行胜般若瑜伽者,起大悲无众生想,
时智者成众应供,恒行乞食具实义。
菩萨为度长结缘,人天三途之众生,
大道彼岸欲示众,昼夜精进行般若。
人昔未得之至宝,别时已获心欢喜,
得即不慎已遗失,失而求宝恒忧苦。
如是趋入大菩提,如宝般若行莫弃,
如获宝取勤缠裹,疾速而行消忧苦。
如离云日光灿灿,驱散所有重重暗,
映蔽一切萤火虫,含生群星明月光。
行胜般若之菩萨,善行空性及无相,
摧见浓暗胜众生,罗汉独觉多菩萨。
王子施财欲实义,成众尊主乐亲近,
此今尚令群生悦,得势在位何须说?
如是巧行智菩萨,施甘露令人天喜,
此今尚勤利群生,住法王位何须说?
尔时恶魔怀刺痛,忧凄苦恼气焰消,
何能退此菩萨意?威逼诸方烧陨石。
智者具有勇猛心,昼夜观胜般若义,
如鸟飞空身心净,魔众岂能有机乘?
何时菩萨起斗争,相互不和具嗔心,
时魔最悦心舒畅,思彼二者远佛智。
彼二将远如罗刹,二者失毁自誓言,
嗔恨离忍岂证觉?彼时诸魔皆欢喜。
未得授记之菩萨,嗔得授记起争论,
尽嗔具过心刹那,需彼数劫重披甲。
佛依忍度证菩提,思嗔非妙起正念,
发露忏悔亦戒后,不喜彼学此佛法。
何者学时不许学,不缘学者所学法,
是学非学不分别,彼学即学此佛法。
菩萨了知如此学,永不失学不破戒,
为得佛法修学此,善学胜学无缘执。
智者学修发光慧,不善一念亦不生,
如日行空光辉映,前方虚空暗不存。
修学般若波罗蜜,诸波罗蜜皆归此,
坏聚见摄六十二,如是摄集此等度。
譬如命根若灭尽,所有余根皆灭尽,
如是行慧大智者,诸波罗蜜皆集此。
善巧菩萨能修学,声闻独觉诸功德,
不住于彼不希求,思此我所学故学。
于不退入大菩提,发心诚意作随喜,
三千须弥秤可量,随喜彼善非如是。
求善欲利诸众生,一切福蕴皆随喜,
故获如来功德已,为尽苦于世法施。
菩萨无念而彻知,法空无相无戏论,
不以二慧寻菩提,瑜伽者勤胜般若。
虚空界与彼违一,非有何亦不得彼,
善行智慧之菩萨,亦如虚空寂灭行。
人中幻人无此想:取悦此人彼亦行,
见显种种之神变,彼无身心亦无名。
如是行慧永不思,证悟菩提度有情,
种种生具众多事,如幻示现无念行。
如佛化现行佛业,于行骄傲毫不生,
如是行慧巧菩萨,亦如幻化显诸事。
巧木匠造男女像,彼亦能做一切事,
如是行慧巧菩萨,无分别智行诸事。
如是行持诸智者,众天合掌亦顶礼,
十方世界诸佛陀,亦作赞叹众功德。
等恒河刹诸有情,假设普皆成恶魔,
一毛亦化相同数,彼等无法障智者。
四因菩萨具智力,四魔难胜不能动,
安住空性不舍众,如说而行佛加持。
讲此佛母般若时,若有菩萨起信解,
诚心精进而修行,知静者入一切智。
法界真如不可住,如空中云无住住,
咒师无住行于空,欲住依咒加持花。
此行明智之菩萨,不缘能证佛诸法,
不缘视为讲求法,是求寂喜德者住。
罗汉解脱如来外,此住堪为诸声闻,
缘觉息具寂乐定,众住之最是无上。
飞禽住空不坠地,鱼住水中无闭死,
如是菩萨依定力,到岸住空不涅槃。
欲成众生功德最,证最稀有佛胜智,
发放上胜妙法施,当依利者此胜处。
此学处乃导师说,诸学之最是无上,
智者欲学到彼岸,当学佛学此般若。
此胜法藏妙法藏,佛种众生安乐藏,
过去未来十方佛,此生法界不穷尽。
所有树果花林园,皆从地生并呈现,
大地无尽亦无增,不失无念无厌倦。
佛子声闻独觉天,一切众生安乐法,
悉由殊胜般若生,智慧无尽亦无增。
所有下中上有情,佛说皆由无明生,
众缘聚合极生苦,无明无尽亦无增。
智慧理门方便本,皆由殊胜般若生,
众缘聚合极生智,般若无尽亦无增。
菩萨知晓此缘起,无生无灭此般若,
如日无云放光芒,除无明暗获自然。
具大力者依四禅,能住非依亦无住,
然依此四禅定支,成得大菩提所依。
获胜智慧住禅定,受四无色妙等持,
此定利胜妙菩提,菩萨非为漏尽学。
此是积德之奇迹,住定等持而无相,
安住彼中若身亡,随意受生欲界中。
如赡洲人昔未至,天境天城后前往,
见彼拥有一切境,复还此处不贪执。
菩萨持有胜功德,精勤瑜伽住禅定,
后住欲界无贪著,不住凡法如水莲。
至尊唯为成熟众,修行刹土圆满度,
失菩提德波罗蜜,不求转生无色界。
如人获得珍宝藏,于其未起爱乐心,
彼于他时取彼等,取而还家不贪执。
善巧菩萨喜乐施,获四禅定寂等持,
具禅乐弃所得定,悲悯众生入欲界。
若菩萨住禅等持,欲求罗汉独觉乘,
非定掉散失佛德,犹如舟子坏船只。
此外虽勤享色声,香与味触五欲妙,
离小乘喜菩提心,当知勇士恒入定。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舍弃自乐无求心,昼夜精进众生利,
当如生母侍独子,诚心无厌而行持。
菩萨欲长住轮回,勤利众生修刹土,
纤尘不生厌倦心,彼具精进无懈怠。
不巧菩萨俱胝劫,久想苦想修菩提,
修行正法成长苦,失精进度懒惰者。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获无上菩提间,
作意仅一昼夜时,当知明智行精进。
若有说毁须弥山,随继将得大菩提,
生厌倦心思其量,尔时菩萨成懈怠。
仅此限度有何难?发刹那粉山王心,
智者菩萨行精进,不久获佛胜菩提。
成熟众生行利益,若身语意精勤行,
存有我想成懈怠,远一切智如天地。
时无身心众生想,灭想行持不二法,
佛说是求寂不失,大菩提者精进度。
若闻他说粗恶语,我乐善巧菩萨喜,
孰说孰闻以何说,具胜忍度是智者。
菩萨若具忍善法,三千世界满宝供,
罗汉缘觉世间解,施蕴不及彼福德。
住安忍者身洁净,三十二相力无穷,
于诸有情宣空法,众喜具忍成智者。
有众生取檀香包,恭敬涂敷菩萨身,
或有火烬撒其头,于二者起平等心。
智者菩萨安忍已,发心回向大菩提,
勇士为世安忍胜,罗汉独觉众有情。
能忍者当生此心:狱畜阎罗界多苦,
欲因受害不自主,我为菩提何不忍?
鞭棍兵刃打杀缚,砍头断耳鼻手足,
世间诸苦我能忍,菩萨安住忍辱度。
戒令求寂者超胜,十力行境戒无失,
戒行随行于一切,回向菩提为利生。
欲得独觉罗汉果,破戒无知失行为,
回向寂灭胜菩提,勤欲妙亦住戒度。
法解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义,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谓破戒导师语。
菩萨纵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圣僧,
思维成佛念遍知,当知智者住戒度。
俱胝劫行十善业,然求独觉罗汉果,
时戒有过是失戒,彼发心罪重他胜。
守戒回向大菩提,无骄慢心不赞自,
尽除我想众生想,菩萨住戒波罗蜜。
若行佛道菩萨思,此等具戒此破戒,
起种种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净戒。
谁无我想众生想,离想贪岂有恶戒?
谁无执戒非戒心,导师说此是戒律。
清净有情具戒律,不见可爱不可爱,
施头手足无怯心,布施所有恒无执。
知法无性我不实,纵舍自体无怯心,
尔时况施身外物?无有悭吝之是处。
我想执物为我所,贪愚焉有施舍心?
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
菩萨知众贫乏已,渴求舍施恒博施,
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
明智菩萨如此思,但愿依此而布施,
三有众生发放施。利生回向大菩提。,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
三有无余诸众生,假设彼等无量劫,
供世间解佛罗汉,独觉而求声闻果。
善巧方便智菩萨,随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胜过诸群生。
如碔砆宝纵成堆,一琉璃宝能胜彼,
众生广大诸布施,随喜菩萨胜过彼。
若菩萨于众生施,不执我所不惜事,
彼生善根增大力,犹如无云上弦月。

第六品
菩萨布施离饿鬼,中止贫穷诸烦恼,
行时广得无量财,布施成熟苦有情。
依戒能断旁生体,离八无暇恒得闲,
忍得广大微妙相,宛如金色众乐见。
精进白法不减失,得无边智佛宝库,
禅定舍弃呵欲妙,成就明通及等持。
依慧遍知法自性,真超无余诸三界,
人中之尊转宝轮,为尽苦于众说法。

第七品
此法圆满彼菩萨。

第八品
受持净土摄净情,受持佛种及法种,
圣僧之种一切法。疗众生疾大明医,
示慧说此菩提道,摄功德宝菩提道,
为众生得说此道。

圣般若摄颂圆满!

印度堪布布雅嘎热桑哈与主校译师万德拜则由梵译藏并校勘抉择。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86、身做千灯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三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赡部洲国王,名为甘谢讷巴乐,当时他统领诸多小国,又具有强烈悲心。一日他想到:既然我已成众生君主,他们亦对我信赖、喜爱,那我更应以佛法饶益他们。心意已定,他便对众大臣说:“谁愿为我宣说佛法,我可将全部财产悉数赐予他。”

有一婆罗门名为力得吉者闻言便对国王说:“我掌握有佛法。”国王立刻对他恭敬承侍,并表示愿意听他传法。力得吉对国王说:“如你真想得法,那就必须以自身躯体做成一千盏灯以为供养,我才可为你宣说佛法。”

国王听到这一要求后满口答应下来,他还派人在赡部洲广为宣传道:“国王为听闻佛法,七日后将以自己身肉做成千灯供养。”大众听到如此消息后,尽皆哀伤痛苦,他们纷纷来到他面前顶礼哀恳道:“我等愚痴可怜之众,犹如盲人依赖有目者或儿子依赖母亲般仰仗你为生,若你身成千灯,则必死无疑。为一婆罗门你实在不应将世间众生全部舍弃。”

王妃、继承王位之五百太子、一万大臣此时均祈祷他万勿如此行事,而甘谢讷巴乐国王却意志坚定,谁都无法阻挡。他安慰众人说:“待我获得无上佛果时,我必能度化你们。”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调伏二仙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调伏二仙
因果经云。太子至阿罗逻所。太子问言。生死根本。云何断之。仙人答曰。持戒忍辱。修学禅定。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二禅。舍喜心。得正念。具乐根。得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四禅。获无想报。
太子复问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我为有知。我为无知。我若无知。则同草木。我若有知。则有攀缘。既有攀缘。则有染着。故非解脱。汝以尽于粗结。而不自知细结犹存。以是之故。谓为究竟。细结滋长。复受下生。以此因故。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尽舍。是则名为真解脱也。
仙人默然。心自思惟。太子所说甚为微妙。于时太子为求胜法。辞别而去。仙人白言。汝若成道。愿先度我。太子答言。善哉。
次至迦兰所住之处。论议问答。亦复如是。太子即便辞去。仙人奉送。绝视方还。

言罢,国王即剜肉钻眼做成灯盏,又做一千灯芯插入其中,然后对婆罗门说:“你先说法,我听完即刻便点燃自身。若现在就点,我根本无从听闻法要。”

婆罗门便宣说偈子道:“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国王对他所说非常满意,更加坚定自己布施、供养之心,他以无有后悔之心态发愿道:“我希求佛法只为得到佛果,愿我得佛果时,必能以智慧明灯遣除众生无明黑暗。”

待国王发愿完毕,整个世间开始震动,天人、菩萨相继前往虚空看望国王,并撒下阵阵花雨。帝释天以种种妙音赞叹他并询问道:“大国王,你承受如此巨大痛苦有无生后悔心?”国王掷地有声地回答说:“无丝毫后悔心。”帝释天试探他道:“看你现在身躯抖动、表情不悦,还说自己不后悔,有谁会相信?”

国王即以谛实语发愿说:“从开始至现在,若我确无后悔心,则愿我身体即刻恢复如初。”

他话音刚落,身上伤痕便消失不见。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5.1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五月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莲花生大士心咒

5.1

如果你把花在追女人或赚钱之类让人散乱的事的时间,
腾出十分之一用来修行,
几年内一定会开悟!

— 拉玛克里希那 (Ramakrishna)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