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07、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一

— 索达吉堪布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初发菩萨提心之情况,据《未生怨王忏悔经》中云:“无数不可思议劫前,如来正等觉胜他幢如来出世传法。于其教法下,文殊师利菩萨变现为一说法上师,名为智王。他有一日去王宫化缘,并讨得满满一钵食物。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一商主之子,名净臂童子。当时他正躺在母亲怀中,一见比丘后,立即就自行走到他面前讨要食物,比丘便分给童子一份摸达嘎食。

童子又跟随比丘来到如来前,比丘将钵交给他,令其亲自供养佛陀。童子即将之供养佛陀及诸眷属,结果一钵食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童子随即皈依比丘,比丘则为他传戒,并令其发菩提心。

童子父母为寻儿子随后赶来,净臂又开始劝请父母皈命佛陀,父母最终就与五百人一同在佛前出家,并发菩提心。此乃释迦牟尼佛初发菩提心之经过。”

与上述公案较接近之记载,可见于《呵斥破戒经》,此经有如下记述:

“久远之前,极光如来出世传法时,弥勒菩萨曾为一转轮王,并初发菩提心。四亿劫之后,释迦牟尼佛于胜他幢如来前始发菩提心。他于一千年中以种种资具及昂贵珍品供养、承侍如来,以此广积善业。待如来涅槃后,他又建成长宽高各为一由旬、一由旬、半由旬之七宝遗塔,并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

另《报恩经》中记载阿难曾问佛陀:“世尊对诸比丘如是关爱,不知世尊发菩提心已有多长时日?”佛陀告诉他说:“无数劫前,有两人因广积恶业而致身堕地狱。狱卒令二人推拉马车,且不得停下歇息,并不断以大铁锤痛击他们。其中一人因身单力薄已无力再拉,但他被锤打致死后又立即复生并再度遭罪。此时另一人则对他生出强烈悲心,此人祈请狱卒:‘我一人拉车即可,请务必将他释放。’狱卒闻言顿生嗔恨,抡起铁锤就砸向发悲心之人,结果此人被砸死后立即转生三十三天。”释迦牟尼佛接着又说道:“当时在地狱中心生慈悲之众生即为我前身,我最初发菩提心之对境即为地狱众生,后来即开始对一切众生皆发慈悲心。”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还觐父

又《毗奈耶经》中记载,有声闻眷属曾问释迦牟尼佛最初如何发心,佛陀回答说:“久远之前有一具光国王,他拥有一色如睡莲般洁白之象,此象七肢分外强健、庄严。国王将大象交与驯象者调服,驯象者驯服它后又将之交与国王。国王与驯象者某日同骑此象前往森林狩猎,进入林中后,大象嗅到雌象气味后即开始疯狂奔跑,疾如厉风,两人顿觉天翻地覆。国王心生极大忧怖,他令驯象者立即管束住大象,怎奈驯象者却说道:‘仙人咒语我已施用过,亦用铁钩勾招过它,绳索、镣铐也全都试用过,不过国王应知,凡此种种均无法调伏贪心,所谓贪心可谓此消彼长、生灭不已。’想尽一切办法均无法制止住狂象躁动后,驯象者只得对国王说:‘看来所有办法都已对此象无能为力,国王还是抓紧树枝、力争脱身吧。’国王只能依言与驯象者相继抓住树枝,狂象则一路奔跑而去。

脱离险境后,国王对驯象者说道:‘你怎能将未驯服之大象交与我?’驯象者辩解说:‘我确实已将其驯服,但它一闻到雌象气息就无法自制,我亦无可奈何。不过,因它已被驯养过,不久它即会自行返回。’

七日过后,大象狂野之心渐趋正常,它已能约略忆念起自己被驯养之情景,于是便又从林中返回王宫。驯象者大喜过望,他急忙将情况汇报与国王。国王犹自怒气难消:‘看来你并未真正驯服此象。’驯象者信誓旦旦保证说:‘我真真切切已将其驯熟,国王若不信可亲自测试。你只需放一燃烧铁球,然后令此象吞入肚中,它定会依令行之。’

正当大象未有丝毫犹豫正欲吞下铁球时,驯象者提醒国王:‘大国王,它若真吞下燃烧铁球,则必死无疑。’国王不甘心地问道:‘它既已被驯服,为何还要给我们制造大麻烦?’驯象者回答说:‘大国王,我已说过,我所驯服者乃它身体,并非其心。我只为一调伏身体之驯象师,根本不能堪称为心之调伏者。’国王紧接着问他:‘在此世间有无能调心之人?’驯象者此刻受天人劝请脱口而出:‘大国王,唯如来正等觉方能调伏身心。世间人因贪欲增上,尽管为摧毁贪心亦会行种种精进之道,不过大多都半途而废。我以各种方法驯服具有美妙身相之大象,而无色相之微细心唯赖佛陀教言方可调伏。佛陀具大威力,又断尽烦恼,实为真正英雄。任何人只要依止佛陀,无形之心都可调柔。’

具光国王听到驯象者说佛陀拥有精进、威力等功德后,立即开始行广大布施以积累资粮,并在发心后又发愿道:‘以此广大布施力,愿诸众生得佛果,往昔如来未调伏,所有众生皆度化。’他当时即如是发无上菩提心并发愿。”

其他本师传中有极明、极贤国王之公案,唯名字与上文不同而已,实际所指乃为同一国王。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07、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

《六祖坛经》释义(三)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三)

— 慈诚罗珠堪布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我此法门”指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法门。敦煌本没有具体讲从哪里生出八万四千智慧,曹溪原本和宗宝本讲得很清楚,“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一般若”指心的本性——如来藏、佛性。它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众生先天具备且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称为第一般若或原有般若。为什么说智慧来自心的本性?假如心的本性本来不是空性和光明的,本来不是佛性,我们怎么可能证悟这些?正因为心的本性原本具足智慧,我们才能证悟;因为证悟了,我们才能获得八万四千智慧。

借助宗宝本、曹溪原本等版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敦煌本的本意。后来的《坛经》版本,虽被后人附加了一些内容,但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更不是随意添加的,否则佛教界也不会允许。

“何以故?”为什么从一般若生出八万四千智慧?

“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为”,因为;“尘劳”,烦恼的别名。众生的烦恼不计其数,粗分可归纳为贪、嗔、痴三毒,或贪、嗔、痴、慢、嫉五毒;若是细分,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更多。佛经常说八万四千,这只是一个代表性的数字,表示数量众多。

烦恼虽然不计其数,源头却只有一个——无明,亦即无知、愚昧。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本质,不了解自己心的本性,所以产生了如此多的烦恼。怎么断除无明呢?慈悲心等世俗的善不可能,因为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冲突,唯有智慧可以推翻无明。凡夫有八万四千烦恼,由此出现相应的八万四千智慧,每个烦恼用一个智慧断除,有八万四千智慧的原因就在于此。

“若无尘劳,般若常在”,如果没有烦恼,般若一定常在。为什么?因为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这是敦煌本的原文。宗宝本是“若无尘劳,智慧常现”,倘若心中没有烦恼,智慧一定永恒现前。

两个版本用词不同,意思理解上也稍有差别。敦煌本是“常在”,永恒存在——无论是否有烦恼,心中的般若始终存在;宗宝本是“常现”,智慧不仅存在,而且现前——没有烦恼,智慧一定会现前。相较而言,宗宝本讲得更清楚。不过其实两者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毕竟惠能大师的开示距今已有一千两三百年的历史,词语的含义几经变迁,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常在”和“常现”的含义便出现了差异。

《坛经》阐述了很多这方面的核心要义,并且和大圆满、大手印等无上密宗所讲的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后者更清楚、更具体。此外,时轮金刚等很多密宗续部,以及达摩四论——达摩祖师撰著的四部论典,都在宣讲一个内容——心的本性即佛的智慧。

既然如此,说明我们已经拥有了佛的智慧,可为什么还不是佛?因为尚未开悟。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与佛在某个部分就完全一样了。之所以现在感觉不到,原因在于我们有太多烦恼,并视其为真实的存在。其实烦恼的本质是智慧,烦恼消失,本来面目必定现前,届时我们就可以永远感受到它的存在。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证悟禅宗顿悟法门,就是“无念、无忆、无著”。无论汉传还是藏传、显宗或是密宗都有这三个概念,特别是大圆满、大手印经常提及,对于打坐修行——尤其是修智慧而言,至关重要!

首先,从字面上简单理解,“无念”是没有念头,“无忆”指不思考过去,“无著”即无有执著。其次,从时间的角度理解,“念”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执著,“忆”为对过去的回忆和执著,“著”则是对当下万事万物的执著。

此外还可以理解为,“念”是针对所有的念头——过去、现在、未来,善的、恶的、无记的念头,也即对万事万物的执著;“忆”的意思是回忆,是针对过去的事情;“著”即执著,包括对过去、未来和当下的执著。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是唯一的解释,可能还有其他的解释方法。

对“无念、无忆、无著”,有正确和错误两种理解。

错误的理解是什么?如宗宝本所说“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百物”,指万事万物;“百物不思”,即对万事万物没有任何思考。没有思考,自然是无念、无忆、无著。“当令念绝”,因此拒绝、断绝了所有的念头。

四禅八定最后几个层次是无色界的禅定,此时心入于禅定状态,极其细微,不会有明显的思维和执著,完全处于无念、无忆、无著的状态。这种状态,并非证悟空性的禅定,不是禅宗所讲的“无念、无忆、无著”的禅定,而是“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是对佛法的执著。这种执著非但不是解脱,反而成为一种束缚,叫做边见或断见。所谓边,即中的对立;边见,即空性见的对立。

简单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实际上是法缚。人们对世俗的贪婪、愤怒等,属于世俗的束缚;对于空性的执著、禅定的错解,看似属于出世间,其实是一种束缚——法缚。佛法方面的束缚,同样会使人们束缚于轮回而不得解脱。

未证悟者去打坐,有时内心非常平静,没有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也没有执著当下,感觉没有明显的念头。不了解禅修的人,往往以为这就是《坛经》所讲的无念、无忆、无著。他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首先是无念,因为没有任何念头;其次是无忆,因为没有回忆任何过往;同时也是无著,因为心里非常平静,没有执著任何事物。于是他觉得自己证悟了,现在修的就是空性、光明、佛性,甚至是大圆满、大手印……然后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年复一年地修持。但这只是一般的禅修,修持时间再长,没有什么功德,也不会有进步,充其量不过心很平静而已,因此修行人需要格外注意。

进入这个层面不是很难,稍加用功就能达到并安住其中;然而要突破它,进入正确的无念、无忆、无著,并非易事。其实方法特别简单,可是简单的东西却很难突破。之所以困难,并非缘于要学复杂的理论、做很多仪轨或者念很多心咒,而是在于其中没有任何事情可做,此时佛教的各种理论、仪轨等等毫无用处。一旦突破这个层面,便进入了正确的无念、无忆、无著,那才是真正的证悟。

总之,大家一定要懂得辨别这三个词的正确与错误之分,它与实修关系密切。藏传佛教对这些区分格外重视,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等很多论典都曾讲过。这其中虽没有复杂的理论,但如果不能正确分辨,实修者就很难正确应对、及时调整。至少我们应当了解禅定的状态分为几个层次,何为正确,何为错误;否则,误以为自己已经证悟,或正在修禅宗的本来面目、密宗的大圆满,从而白白浪费时日,十分可惜。

“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不起任何妄念、念头,此时便是自己心的本性真如。真如是佛、如来,真如性是佛性、如来藏。

如何证悟佛性、真如性?怎样了解、感受它呢?“用智慧观照”

当我们心中产生愤怒、贪婪或愚昧无知等情绪时,意识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变化。那么佛性用什么去感受呢?首先,眼睛、耳朵等感官统统用不上;其次,意识也很难彻底了解深奥、具体的佛性,因为意识想出来的都是概念性的、抽象的内容。这时,唯有用智慧去观照。

打个比方,人类通过可见光观察外界的物体,不过只能看到物体的表面;若想深入探究,需要借助诸如X光等穿透力较强的光线。同样,如果依靠意识,只能看到表面的各种情绪;若要了解最深层,则要用智慧,它像X光一样拥有强大的穿透力。

智慧从何而来?《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中反复讲,智慧来自闻、思、修三方面:闻所得的智慧,思所得的智慧,修所得的智慧,其中最重要的是修所得的智慧。意识的深层原本存在智慧,通过修行可将其启动,慢慢加以开发,用它便能看到心的本性。正如《坛经》所云,“用智慧观照”,藉此可以见到内心的最深层——佛性。

接下来,“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之前讲过,目前我们尚处于意识表面,感受到的都是表面情绪的变化;我们受到各种念头的左右和牵引,滋生出无数烦恼,进而做出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如果能从每个法的最深层彻见其本质,便可深切体会到表面的变化如幻如梦,犹如梦境一般虚幻不实,由此可以对情绪不取不舍。

不再执著于情绪,就得到了真实的自由。证悟之后,我们仍然会产生情绪,但由于已经看清了情绪的本质,因此不会受到影响,完全可以从旁观者的视角,看着情绪自生自灭,根本无需取,也无需舍,这就是“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证悟者的境界中没有执著,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存,仍然可以照常工作、生活,但不会带来烦恼和痛苦。证悟者依然会有生老病死,然而由此产生的烦恼、痛苦将不复存在。证悟不能抵抗衰老,但可以抵抗衰老带来的痛苦。死亡也是如此,证悟之前,死亡来临之际会带来许多恐惧和痛苦;证悟之后,死亡独自前来,没有携带任何其他东西。既然未带其他东西,我们就以不取不舍的态度对待。因此,“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这就是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性。

需要说明的是,证悟有不同的层次,它不等于成佛,离成佛还有遥远的路途。不过这条路和之前的路不同,是一条“高速公路”,可以很快走完,抵达成佛的终点。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三)”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6、心善则一切皆善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十一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星宿婆罗门子时,于四万两千年中行持梵净行。他有次来到富丽王宫后偶遇一商主之女,那女人一见星宿立即被其庄严相貌所吸引,于是马上在他脚下顶礼。星宿疑惑问她:“你欲何求?”女人大胆说道:“我只要你当我丈夫。”星宿坦诚回答说:“我不能随贪欲转,因而不能与你共同生活,我乃持梵净行者。”女人穷追不舍:“若你不与我共同生活,我马上就会死去。”

婆罗门子此刻则想:我已在四万两千年间行持梵净行,若要与她生活实在不应理。于是他便扔下女人,自己径直走开,但走过七步后又心生悲意。婆罗门子想到:看来我应舍弃戒行,为此身堕地狱也应承受,唯望这可怜女人不要死去,亦不再感受痛苦。”

其后十二年中,他一直与女人一起生活,最后又再次出家修持四梵住,并于死后转生梵天。以他当时发大悲心之故,婆罗门子迅速圆满了四万大劫资粮。其他众生必堕地狱之恶业,菩萨以善巧方便及悲心摄受,反以之而转生梵天。

又燃灯佛之前,曾有五百商人赴大海取宝,得宝后众人即踏上归程。五百人中有一黑人,惯喜造作恶业,加之他本人又精通武功、喜行强盗行径,故而屡屡造恶不休。回程途中他又想:我应杀死所有商人,如此一来,全部财宝即可尽入囊中。

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五百人中一商主,名为大悲商主,他于梦中得到海神授记说:“你们同行者中有某位人士,长相如何如何,装束如何如何,此人妄图杀害所有商人后夺走宝物。这五百商人皆为无上菩提道中不退转菩萨,若一次杀光如此众多之菩萨,此人必得在地狱中呆够每位菩萨从因地至成佛间所用时日之总和,在此无法计数之漫长时日内,他时时刻刻均需感受燃烧剧痛。既如此,你何不依善巧方便法保护好五百商人,同时也挽救此人,使其勿堕地狱!你应三思而行之。”

大悲商主听罢便一直辗转反侧、苦思冥想,他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看来除由我杀死此人外别无良策,因若将此事告知众商人,他们必定会心生嗔恨,会将他立即诛杀。如此一来,众商人则将堕入地狱中;若由我取其性命,我决定会因之而堕地狱中,并于十万劫中饱受燃烧之苦,但我愿替众为之;若听任此人杀死五百人,这人就会造下天大恶业,如此行事何能应理?干脆我来替众行道,杀死此人,以挽救五百众人与他自己!

大悲商主主意已决,他马上抢过黑人所持短矛,一下就将之刺入黑人躯体,使其立刻毙命。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饭王得病

当时之五百商人即为贤劫中五百菩萨,因大悲商主是以大悲心及方便法行事,他凭此迅速圆满了十万劫所需资粮,而黑人死后也转生善趣。但等释迦牟尼成佛后,尽管佛陀已获金刚般坚固身躯,不过为以善巧方便法度化众生,他依然示现脚被檀木刺刺入之情景。

当时有最后有者二十人,另有二十人乃他们怨敌。这些怨敌伪装成最后有者之好友,欲扑向最后有者所居之处将其全部杀害。正当他们如是盘算时,佛陀凭其智慧早已对其想法了知无遗。为调教众生,他对目犍连说道:“此地有檀木刺,定会刺入我右脚掌。”结果刚刚说完,一根一拃长之檀木刺就现在佛前,此檀木刺可谓尖锐无比。目犍连主动请求欲将之抛向另一世界,佛陀却告诉他:“以你神通,根本奈何不了它。”目犍连即施以最大力量试图移走檀木刺,怎奈三千大千世界之大地尽皆震动,但檀木刺却纹丝不动。

释迦牟尼佛随即以神变来至四大天王之天界,那根檀木刺也跟随世尊升至四大天王处。佛又相继来到三十三天、离诤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天,刺亦紧紧相随、不离寸步。当佛陀从梵天返回后,刺也跟着回来。佛陀安坐坐垫上时,刺就现在佛面前。此时佛以右手从容将右脚摆在那根扎于地上之锋利檀木刺上,整个三千世界顿时震动起来。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6、心善则一切皆善”

《六祖坛经》释义(二)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二)

— 慈诚罗珠堪布

 

般若

前面讲完摩诃,下面介绍般若。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佛经对智慧有不同层次的定义,有时把世俗的聪明称作智慧,有时认为达到很高的境界才叫智慧。此处的智慧,显然不是世俗意义的聪明,而是“一切时中,念念不愚”——任何时候产生的念头都没有无明,亦即将每个念头的本质看得清清楚楚。

平时我们愤怒时,知道自己正在生气,或没有留意到自己的怒火,这都不是“念念不愚”。与真正的智慧相比,世俗中最了不起的智慧,也只能称为愚昧、无明。

比如,一般世俗人看到一部《坛经》,心里会自然冒出“这是佛经”的念头,尽管没有特意思维“这是一本真实不虚的书”,但实际上已经默认书是真实不虚的。从世俗的层面,这没有错;然而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无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乃至能量的组合,投射到人的视觉中,于是在我们眼里变成了一本书。可是我们对此全然不知,反而认定书是实有存在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每个念头都是愚昧的。

六祖这里所谓的“念念不愚”,是指证悟者对于任何念头——无论愤怒、贪欲等严重的情绪,还是吃饭、睡觉等无记的念头,当下看到它们是透明的,没有真实性;不管何时何地,任何念头冒出时,都能清楚地了知念头如幻如梦。

愚昧和智慧是相对的,我们需要分清何种情况是愚昧,何种情况是智慧,否则将世俗谛和胜义谛或世俗生活与修行境界混为一谈,就会出现解释不清、相互矛盾的状况。

“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每个念头出现时都看得清清楚楚,充分了知其空性的本质,如此长期修持智慧,叫做般若的修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一念愚”,不了解且感觉不到念头是空性的,而将其当作真实无伪。如果对一个念头犯了这样的错误,“即般若绝”,般若就此断绝。当嗔恨或开心等念头产生时,未能洞悉它的本质,随其牵制,就会导致无法控制自己。

日常生活中,念头不断产生,我们不会特意去想它是真是假,但其实早已默认它实有存在。将看到、听到的全部当作真实不虚,任何念头、情绪都有无明的成分,这是先天的愚昧,也叫普遍性的愚昧。有这种无明存在,般若便消失了。

一个念头诞生时,当下悟到它是空性、如幻如梦,即为“一念智”。所谓“智”,即念头出来时,当下清楚地了知实际上并没有念头产生,也就是,了知念头并非真实存在,而是空性的,这是核心中的核心。

无论修大圆满、大手印,还是禅宗,只要感觉到任何一个念头或物体是空性,就是正确的觉悟。证悟唯一的标准是感觉到空,这像一盏引路明灯,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当然证悟有不同的层次,起初层次比较低,但再低也是证悟。反之,当念头产生时,看不到其空性本质,硬贴上“光明”“烦恼即是菩提”“佛性”等很多标签,这样是错误的。

“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在人生最深奥的关键问题,以及物质世界的终极真理面前,再聪明的世俗之人——甚至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等人都难逃愚昧。可是谁也不会承认这一点,明明自己还没开悟,什么都不懂,却说我在修般若波罗蜜多、修空性、修大圆满……

“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这里的“般若”指证悟空性的智慧,最终就是心的本性。般若没有颜色和形状,没有任何能够表达的东西,称为般若无相。“智慧性即是”,智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智慧。

敦煌本字数较少,其他版本则有“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意思是心的本性广大无量。前面讲过摩诃的意思是“大”,但不是二元对立的大。接下来“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意思是,心的本性没有形状,不是方形或圆形,没有大和小;没有颜色,不是青、黄、红或白;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情绪,不是愤怒或欢喜……也没有头、没有尾。总之,无法表达,如同虚空,简单地说就是“般若无形相”。这一点,一定要自己去悟,总有一天当我们往心里一看,会深深体会到以上描述的内容。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5、方便度众不可数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十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知吠陀仙人,精通一切论典之词句、意义,且具神变及威力。他以外道行持而获离贪境界,并寿长九万年。中有八万年都未安眠榻上,真可谓衣不解带、夜不就寝。他从不贪著昏沉、睡眠,心中整日思维众生痛苦因何产生。后来他知道除无明外再无别种根源,正因无明而产生轮回。若通达无明本质,也即可谓灭尽轮回。

正当其如理观察之时,净居天八万天人一齐在他面前虚空中现身。众天人对他如理作意赞叹不已,且同声念诵三遍如是偈颂:“狮为兽中王,岂能有畏惧,智慧如狮心,导师汝似狮。吾等八万众,诵偈如狮吼,各个恭敬汝,合掌又顶礼。十方世界刹,无量佛陀尊,显现汝心前,汝已守此刹。大象及骏马,难驯又难依,众中最殊胜,人中胜导师。往昔诸如来,所有众功德,汝皆已具足,必得佛陀果。”

知吠陀仙人受众天人礼赞之时,将心安住下来后想到:他们所谓之佛刹何时方能现前?净居天天人此刻又说道:“好朋友,你以心之显现力可现前十方世界不可思议诸如来刹土。”听天人如是讲罢,以此善根力加持,他自然跃升至七多罗树高之虚空,并顿时目睹十方刹土。种种刹土中,有些刹土中之佛陀正在降生,有些刹土中之佛陀正迈步,有已出家之佛陀,亦有已成佛者,还有佛陀正转法轮,尚有入于寂灭、入无余涅槃之佛陀,他并且听闻如来说法妙音。

然后他告诉净居天天人道:“往昔轮回边,无法衡量之,以无明而舍,寂灭菩提道。为获菩提果,吾等当发心。”说此颂词后,他以自身光芒照触无量众生,令其皆获不退转果位。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善住仙人,具善法等持。他经常都在思索:菩萨以何学问方能究竟善法等持?若能了知一切万法本体为空,才算究竟等持,因一切法均远离所作故。当其从定中出定后,就开始前往各地为众生宣说此理,以期众人都能通达空性之道并因而放下勤作。其后有无量众生因闻听他法语而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著识菩萨时,具无性等持,后又获一切诸法无有本性等持,并于二十四中劫中以诸神变足精进修持。他后又前往无量佛刹,于二十中劫中为众生广宣无性等持法门,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无生法忍之道。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无障见心仙人,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并具神通、威严。他去寂静地观修时总在想:何为法?何为障?最后他自己得出结论:一切法均无有,一切障碍均不存在,因万法本体就为空性。正如虚空无法障碍虚空一样,因虚空本身即无实体。得到定解并从定中出定后,他向众生开示道:“诸位朋友,一切法本体为空,既如此,我等又能以何法障碍何法?”在其宣说后,诸法本来为空之音声便借风势散播向四方,令无边众生均得以听闻,并皆获无本体等持,且均生起无生法忍之境界。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法华妙典

当摧敌国王执政时,利乐如来正出世传法,在其菩萨眷属中,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信力菩萨,一直赞叹大乘功德。有一些不喜、不愿住于轮回中之声闻乘比丘,他们经常说:“前际无边无涯之轮回有谁愿住?”并以此与大乘佛子展开如理如法之辩论。

信力菩萨则对其说道:“诸位长老,不知你们是否具体知晓众生过去长陷轮回中时所遭受之剧烈、难忍痛苦?”他们纷纷回答说:“不大清楚。”信力接着说道:“正执著于法时有何畏惧?你们对过去之事不愿观察,对未来又妄加观察。诸位长老,舍弃已逝之事、一心只想未来之事正乃真正可怕之事。你们在进行对过去之所谓观察时,对未来并未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你们均如是思维:过去已永远过去,无需观察,亦无可恐怖。诸位长老,我据佛陀本义对此理解为:过去之事亦需正确观察,在观察时,‘我做过诸多事’之类念头根本无法存在。诸位长老,往昔有位仙人名为红马,他欲到达世界边际后而死去。于是他就以神变脚踏山王,一一飞越崇山峻岭,怎奈依然半路死去,并未摸着所谓边际。诸位长老,佛陀从未开示过可依双脚踏遍边际,唯以智慧方能触摸世间边缘。你们以为未来痛苦不堪,并为未来痛苦而担忧不已。但诸菩萨所要灭尽者乃贪欲边际,他们绝不会徒劳赶赴世间边缘,若能灭尽贪欲,哪里还会有痛苦记忆及关于痛苦之念头?”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5、方便度众不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