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39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35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初后做二事。

早晨起床时,我们应该发下如此的誓言:“我今天一整天将记得菩提心。吃饭、穿衣、禅修时,不论我到哪里,将持续修持。如果一时忘记,要提醒自己。时时专注于菩提心,不让自己堕入贪、嗔、痴的状态中。”我们应该集中意志,努力持守这个誓言。晚上就寝前,检查自己:我发了多少菩提心?我对他人有多大的帮助?我的行为是否依循法教?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违反法教,要心想,虽然自己已经进入了佛法,从上师处领受了大乘的法教,我们仍然没有能力付诸实修。这是因为无数轮回以来,我们背离法教之故。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将永远无法停止在轮回和下三道中流转。我们应当如此责备自己,忏悔一天的过错,并下定决心从第二天开始,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或一个月之内,或至少一年之内,必须要看到自己进步的征兆。要铁了心,不要因为过去除过患是庞大的工作而气馁。反过来说,如果在一天之内,我们的行为没有背离法教,维持利他的态度,就应该欣喜,心想:“今天是有用的一天,我记得上师的教导,如此完成了他的愿望。明天我还要更进步,后天还要更进步。”如此可以保证菩提心的增长。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二规教言论》讲解07

《二规教言论》

— 麦彭仁波切 著

— 索达吉堪布 讲解

第七节课

 

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世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取舍,白天做没有意义的事,喝酒、赌博、看戏(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赌博、看戏、懈怠懒惰、依附恶友、饮酒、夜间游逛他处,是损害名誉的六种法。),晚上唯作不净行,这种人也是无愧者。

喝酒的过失,佛陀在佛经中讲得非常多(《念处经》中云:“制酒、饮酒、令他饮之人,多转生号叫地狱。”《宣说戒律经》中云:“饮酒者将堕入烧热地狱,堕于此地狱之众生长达数千年中受煎熬之苦。”《金刚顶续》中云:“酒乃诸祸根,是故当断除。”《不动威猛续》云:“智者莫饮酒,断绝世人谤。”《文殊根本续》云:“咒师饮酒若已醉,百劫之中不间断,住于号叫地狱处。”),如《毗奈耶经》中云:“草尖露珠许酒亦切莫饮,倘若饮用,则彼非我声闻,我非彼本师也。”有人以会供为借口而饮酒,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只开许用一滴酒的百分之一。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喝酒也有损于健康,一个人本来很有智慧,但喝完酒以后,一切行为都变了。

以前有一个修行人,原来非常精进。一天来了一位妇女,牵着一只山羊,并拿了一瓶酒,对修行者说:“你或者与我作不净行,或者杀了这只羊,或者喝酒,三者必选其一。”他想:“杀生和邪淫的过失太大,饮酒可能没有大问题。”于是他喝下了那瓶酒,谁料饮酒后神志不清,他不仅杀了羊,且与女人做下了不净行,最终,这三样罪业都造下了。

饮酒还能令人威力丧尽。佛陀时代,有位弟子非常了不起,可以用神通降伏恶龙,人们对他十分称赞。有一次他口渴了,误把白酒当水喝下,之后烂醉如泥,倒在路边,很多癞蛤蟆爬在他身上。佛陀和阿难正好路过,佛陀指着他对阿难说:“这就是酒的过患,现在他不要说降伏恶龙,就连癞蛤蟆也降伏不了。”

过去在某地有一官员,经常贪于饮酒。一次,他喝得醉如烂泥,躺在道上呕吐狼籍。一群狗跑来吃呕吐物,逐渐逐渐开始舔他的嘴,他也反过来舔狗的舌头,迷迷糊糊地说:“嗯!这面片真好吃……”这样的表演,也许很多喝酒的人都会干的。

我也见过一些领导,平时挺有威望,言行举止很有分寸,但喝了酒以后,就开始胡言乱语了:“我对你们佛教是如何如何支持……”不该说的话也说出来了。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只好应付道:“我们隔一天再讲吧!”可见,喝酒的过失特别多。

赌博等其他的过患,在此我不用广说了。总而言之,世间中损害名誉的法,大家最好远离。现在有些人聚在一起就谈论:“某某地方可以看到黄片,好长时间没有看了,要不要去一下?”“某某地方来了个明星,要不要去看热闹?”实际上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当然,现在很多愚笨的人都迷醉其中,谁也没办法制止,但我们毕竟是学智慧、学慈悲的修行人,把慈悲和智慧全部放下,然后参与这种活动,实在是不应理!

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应该控制自己,千万不能去不清净的场所,因为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被外境引诱。现在有些大老板,就跟这里所讲的一样,白天要么赌博,要么抽烟喝酒,晚上就到妓院、夜总会里面鬼混。这种人生,有时候看来还不如山上的牦牛清净,牦牛整天就是吃草喝水,而这些富贵者或腐败分子的生活特别肮脏。修行人若要效仿他们,一切的一切都完了,所以大家应该谨慎!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有些人在无有任何实义的吃吃喝喝中耗尽珍贵的时日,同时也造下了对来世不利的各种恶业,但他们还不知道惭愧,此等人也是无愧者。

现在很多人经常吹嘘“我会吃活鱼”、“我会吃醉虾”、“我会吃猴脑”,到处炫耀自己的“功德”,从早到晚做的事情没有一点意义,对今生有利的知识或佛法的智慧与慈悲,没有丝毫兴趣。整天只知道去一些大餐厅,把可怜的众生装在肚子里,除此之外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窍不通,什么都是迷迷糊糊的,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我经常想:现在有些人的一顿饭,已经具足了在千百万劫中无法从地狱解脱的因。在我们藏地,如果有人杀了一头牦牛,一辈子都会念经忏悔,但现在不懂因果的人,尤其是沿海城市里的人,一碗一碗地吃无数生命,倘若没有忏悔,来世一定会堕入地狱。

这一点不用问别人,我们有时候比假瑜伽士还厉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佛法研究二十多年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道理,应该比假瑜伽士说得准。就像一个生意人,他卖一种产品都二十年了,肯定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如果杀了那么多众生还不忏悔、重新做人,来世堕入恶趣这一点决定无疑。所以,空耗时日、无义造业的无愧者,自己应该好好反省,否则下场非常可怜!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现量见到了圣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正规,但既不生起欢喜心,也不产生追求心,这种人也属于无愧者。

有善根、有智慧的人,如果见到殊胜的经典论典,就会觉得非常珍贵,希求心不断地引发。但现在世间人好多不是这样,他们见到非法的活动、非法的场面,就兴奋不已,而对真正的正理、圣者的论典却毫无兴趣。

当然,现在是末法时代,这种现象也是正常,毕竟在佛陀时代都有这种情况。当时佛陀示现涅槃之际,迦叶尊者正带着五百比丘在各处云游,游至半路遇一尼犍子外道,手持佛陀入灭时的白莲花。迦叶尊者询问佛陀之事,外道答言:“世尊已涅槃七日。”迦叶尊者闻后非常悲伤,随行五百比丘有未离欲者,如圆木一样倒地痛哭。而六群比丘中的跋难陀说:“你们别难过了!佛在世时,天天教我们这个应做、那个不应做,种种约束使我们不得自由,而今世尊入灭,无人管束,我们可以自由了……”迦叶尊者闻后很不欢喜,待佛身荼毗后,集中僧众告之跋难陀途中所言,提出结集毗尼的建议,说:“佛在世时,以戒摄僧;佛灭度后,比丘不学不持教法,会如烟云一样转瞬即逝,并遭外道讥嫌。”经大众同意后,五百罗汉结集了三藏。

佛陀在世时,尚有弟子对佛理不感兴趣,现在有这种现象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这种人的生活的确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大家应当学习好的论典、好的教规,如果实在没有兴趣,就要励力地忏悔、祈祷,这样自己的行为才会逐渐规范起来。 Continue reading “《二规教言论》讲解07”

《二规教言论》讲解06

《二规教言论》

— 麦彭仁波切 著

— 索达吉堪布 讲解

第六节课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

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对所选择的道路不退失信心,并对信赖自己的人始终坦诚相待、从不欺惑,这种人可谓稳重者,在人中是最殊胜的。

稳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智慧认定自己的所行之道后,永远也不会退转。比如我们依靠深深思维,选择了大乘佛法,在这个道路上,对自己所学的法和所依止的上师,哪怕是舍弃生命,也不能轻易舍弃。如果今天趋入大乘佛法,明天觉得这个不太殊胜,又改学另一个法门,这就是不稳重的表现。

另一种就是对依赖、信任自己的人,不管受到多大的困难和痛苦,都要坦诚相待、不欺惑。佛陀在因地时即使舍弃生命,也愿意帮助别人,这方面的公案在《释尊广传》中不胜枚举。可是不稳重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根据自己的情况,说话变来变去,做事也是此起彼伏,今天对信赖自己的人非常好,明天就去欺骗他。尤其是现在的世间上,不稳重的人特别多,骗父母、骗儿女、骗朋友……一旦遇到更好的对境,就把原来所承诺的全部抛之脑后,这种人就叫不稳重者。

我们学习佛法,首先要做一个稳重的人。有了智慧当然最好,但没有也不要紧,只要有了稳重这一功德,其他的功德自然会具足。如果有了以上两个特点,不管人们认不认可,实际上你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

下面分析稳重的功德: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

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

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

稳重可从身口意三方面来分析:

一、身体:若身体稳重如狮子,则不会受到他人的随意欺辱,且具备大威严,令大家都害怕。

狮子是兽中之王,百兽都十分畏惧它,看见狮子的威严,它们一动都不敢动。同样,稳重的人无论住在哪里,任何人都不敢随意欺负他,由于感受到他的威严,像猴子般的不稳重者,一见到他的身体就特别害怕,不敢轻举妄动。上师如意宝在学院时就是这样,大家见到上师的时候,即使没有犯错也非常害怕,因为稳重者的身体有一种威慑力,下面的人看到就会敬畏万分。

二、语言:语言有庄重、不庄重之别。语言不庄重者,整天说说笑笑,有意义的话说不出来,没有意义的话一直滔滔不绝,全部都是无稽之谈;而语言稳重者,说话就像仙人的谛实语,一般不会随意开口,一开口就是真实语,没有狡诈欺诳的成分,人们听后也会非常信任、欢喜。

三、性情:性情稳重的人就像如意宝一样,依靠他的证悟和智慧,能给当地众生降临所欲求的东西,满足自他的一切愿望。

这些教言,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觉得特别惭愧,但非常羡慕里面的境界。作为一个人,身口意稳重是相当重要的,若能如此,别人对你有信任感,你自己也很快乐。如果没有稳重的功德,哪怕一天能背诵一百部论典也没有用,今天背得很好,明天又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种人是不可靠的。

当然,我在讲解本论时,并没有详细参考其他资料,只是字面上大概解释一下。我想也不用其他的分别念来添枝加叶,先把字面意思搞明白就可以了,有智慧的人应该会对照这些内容,对自己作一番仔细的观察。

接着讲不稳重的过失:

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

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这里说得非常好!如果你们不能背其他的,只背这几个颂词的话,也有非常大的必要。

一、身体:身体不稳重者,就像是掉了双角的牦牛,一定会遭受众人欺侮。

牦牛若有了锐利的双角,打架时非常勇猛,别的牦牛也害怕它。而一旦它的角掉了下来,作战的能力就消失了,其它牦牛便趁机群起而攻之。所以,没有角的牦牛,在牛群中经常会受到欺负。

同样,有些人的身体不稳重,今天跑色达、明天到洛若、后天去炉霍,整天飘来飘去的;或者这家串串、那家逛逛,今天去这家吃一餐、明天去那家蹭一顿,即使别人当面不说,心里也会特别烦感。现在世间上有很多人,平时不愿呆在家里看书念经,一有空就出去逛街购物,每天游游荡荡的,身体没有一点自控能力,这种人就跟没有角的牦牛一样,迟早会受到众人的欺负和厌恶。

二、语言:乌鸦发出的声音很不吉祥,会给人们带来恶兆,所以大家都讨厌它。同样,语言不庄重者,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就像乌鸦一样,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

三、性情:性格不稳重的人,就像秋风中的落叶般飘浮不定。今天想学这个,明天又想学那个,最后自己也不知该学什么,始终没有一个定准。

身口意不稳重者,不要说学佛,恐怕连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难以维持。这种人的一切都建立在虚空中,天天在云上飘来荡去,非常可怜。因此,解脱的基础就是稳重,然后还要一点智慧,有了这两点,才有希望修学佛法。否则,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身体这样做,语言也跟着这样说,这种人有什么可靠性呢?

《二规教言论》是麦彭仁波切的智慧结晶,法王如意宝在学院讲过多次,尤其在五台山清凉寺旁边的树林里,给我们讲得比较广。依靠这些传承上师的教言,我们首先要做好人,然后再修行,最后才证悟。可是现在很多人的修行已经颠倒了——人没做好就想证悟,证悟以后再修行,修行后再做一个好人,这是根本不现实的。所以这次我没人请求就传这部法,原因就是感觉到很多人修行有问题,没有意识到先做好人的重要性。他们若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再进行修学,效果肯定会好一点。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

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如果具足无误取舍的智慧,身口意能安住于稳重的善道中,则已扎下了殊胜的世规如意妙树之根。

前面已经讲了,一个人的品行就像是一棵树,这棵树依靠树根而成长,稳重与智慧就是它的树根。有了这两个根,世规的妙树才会高高耸立,并有机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否则,没有根的树不可能生存,出世间的功德果实更是无从谈起。 Continue reading “《二规教言论》讲解06”

《二规教言论》讲解05

《二规教言论》

— 麦彭仁波切 著

— 索达吉堪布 讲解

第五节课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

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智慧狭窄、目光短浅之人,在成办自他一些事情时,虽然尽心尽力,下了很大功夫,但犹如孩童们造土房一样,所取得的成效却很少。

没有智慧、鼠目寸光的人,只在乎眼前利益,根本没有长远打算,不管是说话、事情,收效都微乎其微。所以一个人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小圈子里,尤其是做事情、想事情时,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应该稍微扩大一下智慧的境界。

这一点,不仅出世间的成功需要,世间上的成功也不可缺少。“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正因为他的狭隘自私、目光短浅,致使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迅速夭折;还有明末闯王李自成,其失败也跟他自身的这些缺陷有关。而现在的有些高僧大德,显现上可能轰动一时,但后来在弘法利生方面也是命不久矣,原因多是因为目光只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凡事考虑不周到。这些人暂时的辉煌事业,就像孩童在河边用沙石堆砌的高楼大厦一样,一股大风或一阵大雨便可将其毁坏无余。

因此,大家今后应当多想到众生的利益,多想到自己生生世世的长远利益,不要总顾虑眼前那点生活。就像有了火、灰会自然产生一样,只要有了长远的利他心,自己的利益无勤当中即可成办。你们学到一些佛法后,也不要常想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果总在这方面考虑,人人都知道你的动机,你也不一定会成功。一旦有了弘法利生的缘分,应当时时不离利他之心,千万不要目光短浅,始终想着保护自我。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

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具足辨别是非的智慧后,应通过智慧来详细观察,大多数问题可凭自己的智慧来抉择,但有些问题若搞不清楚,可虚心向他人讨教,不要不好意思,古人常言:“智者不问执为耻,愚者询问执为耻。”

其实,不懂的问题应该问别人,问过之后,才可以得到准确无误的答案。但有些人却不懂装懂,不愿向他人请教,唯恐这样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让人觉得自己很笨,所以宁可死守似是而非的答案不放,也没有面对别人的勇气。这种态度不太好,应该把问题敞开来探讨。我们这里有些法师,经常互相提一些问题,把不懂的地方拿出来辩论,如此对自他都有很大收益。以前三国的刘备德行高崇,但智慧不足,为成就一番霸业,不惜三顾茅庐,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军师,最终感动了诸葛亮,出山助其建立了蜀汉。如果他当时顾及面子,不愿意不耻下问,又怎能成就日后的大业?

每个人的智慧有高低,问别人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萨迦格言》中说:“对待智者,倘若不询问也不辩论,就无法了知他学识的深浅。譬如最好的鼓,若不用槌子来敲打就不能发出声响一样。”所以,只有通过互相辩论提问,才能知道智者的渊博学识,自己也会藉此提高知识水平和处事能力。

近来学《入行论》的很多人,经常互相探讨、辩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我听后感到非常高兴。刚开始大家担心会产生矛盾,后来逐渐习惯了,不懂的就大胆提出来。当然,在研讨的过程中,你们不要有蔑视别人的语气:“连这一点都搞不清楚,真笨得跟猪八戒一样,你是不是猪八戒的儿子啊……”若用这些恶语侮辱别人,自己也会生生世世堕为旁生。以前有的人稍微有点智慧,就爱用不干净的语言讽刺别人,这是非常不好的。别人有问题来请教你,你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要一直藏在肚子里,生怕别人知道。

除了向智者讨教外,还应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比如智悲光尊者没见过无垢光尊者,但通过阅读无垢光尊者的教典,完全领悟了诸法实相;法称论师也是拜读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之后,成为了世间的量自在;月称论师看了龙猛菩萨的论典后,成为了中观的一代祖师。所以有些人虽然没有见过前辈大德,但通过阅读他们的论典,自己的智慧和见解完全改变,这也是智者的一种行为。

我在上学读书时,有空就喜欢看《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大圆满前行》。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的运气真是不错,学生时代乱七八糟的书都有,但我并没有浪费时间去看这些。最喜爱的这些书,后来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的作用相当大。

阅读智者论典的同时,还要想一下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格言宝藏论》中专门有一品讲智者与愚者:无论说话、做事、发愿、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摄持,而愚者则以愚痴来指导。看了这些教言之后,我们虽不敢说是大班智达、大智者,但也知道二者有哪些差别。

你们最近有时间的话,希望多看看《君规教言论》和《格言宝藏论》,里面详细宣说了智者与愚者的区别。经常对照一下自己,看你具足了愚者相还是智者相,若能这样思维,就不会堕入愚者的群体当中。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

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依靠上述方法,比如向智者请教、阅读智者的论典,自己的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如此一来,行为也会随之越来越如法。即便原来是妓女、屠夫等下等人,通过学习智者的行为,也有机会变成了不起的大德。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的佛教历史上都有,所以我希望能让现在的人多懂一点佛法,只有越来越了解佛法真理,才会越来越增上高尚行为。

今年觉姆们非常精进,不久前的考试成绩也很不错。通过闻思,僧众的纪律比往年大有改进,用不着天天拿着棍棒监督,只要道理上明白了,素质肯定会提高,行为也自然规范起来。

总之,智慧非常重要,没有智慧的愚者相当可怜。现在有些人特别想学佛法,但什么都不懂,不知道从何入手。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提高大家的佛学水平,水平提高了以后,不用特意地去提醒,行为上也会如理如法。 Continue reading “《二规教言论》讲解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