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 (一)
— 慈诚罗珠堪布
一、《达摩血脉论》相关介绍
自佛教传入中国,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何以佛教能在中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因为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许多学者与智者发现,佛教中有一个人们亟需的、超凡的智慧,这个智慧不但能够自利利他,而且对大家的生生世世都有帮助,是任何世俗的金钱、权力、声望等都无法取代的。所以,无数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不惜一切代价将这些思想一代代地传播至今。尤其是早期到印度求学、翻译佛经的人,由于条件艰苦,许多人在此过程中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超凡的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它涵盖了佛教最顶级的智慧。《六祖坛经》及《达摩血脉论》(以下简称《坛经》《血脉论》)讲的就是最直接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但它并非为禅宗所独有,佛教所有宗派的顶尖修法其实都是如此。比如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汉传佛教中唐密的最后修法,以及其他宗派最高端的修法……所有宗派最终都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因为在最顶级的层面上,所有教法宣讲的都是同样的内容。
我们若能学习、吸收这样的智慧,便可以彻底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实现自利利他。如果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至少可以把这个智慧应用到生活中,让自己拥有一个比较幸福快乐、有意义的人生。
达摩祖师,汉传佛教称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摩多罗,藏传佛教译为Bodhidharma,全称是Bodhidharmatara。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的开宗鼻祖,关于他的电影、书、故事等随处可见,只要是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这个人物。在藏传佛教中,仅有他的一些相关记载,并未提及他的论著。
作为禅宗最重要的人物,达摩祖师留传下来的著作,只有目前看到的几本小册子。因为禅宗历来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在书籍文献方面并未留下太多东西。可这为数不多的小册子中,却含藏着非常深奥的大智慧。尽管这是1500多年前的语言和文字,但今天的人们基本上也能看懂,相信大家学习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尤其是学了藏传佛教的大圆满、大手印之后再看这些禅宗书籍,理解会更深入、更全面。
佛经的命名有多种方式,有的根据当时传法者的名字,有的根据传法的地点,有的则以佛经的内容或比喻来命名。本论的题目就是一种比喻,藉此让人们了解这本书的内涵。
此书以“血脉”命名,让人一听就明白这部论典有多么重要。就像人的身体,任何一个部分如果缺失了血液和氧气,那个地方的细胞就会死亡,人也就无法存活了——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达摩祖师在这本不到20页的小册子里所讲的,正是佛教精华之所在,尽管文字不多,但它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不可或缺。任何一部佛经,如果缺失了达摩祖师《血脉论》中所讲的这些要义,必将黯然失色、了无生气。
《血脉论》有多个版本,只是用词略有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出入。我们现在所用的版本,是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对的。
佛教的传播方式分两种,一种是窍诀派,另一种是理论派。
理论派对佛教的阐释非常全面、到位,不但逐字逐句对经文进行分析、研究、展开、归纳,对于深藏文字其后的内容也阐释得清清楚楚。
比如,佛教里有一个词叫立宗,即建立自己的观点。意思是在阐述佛经的时候,首先要建立自方观点,假如有人质疑,要尽可能对这些问题一一予以解释、遣疑,其中会引用许多佛经教义、理论来印证,并通过严密的逻辑进行推理、分析。这方面理论派做得很好,无论文字表达还是解释方法,都极尽规范,言之有序。
窍诀派则不同,他们不会过多地去观察、谈论外在的现象。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和小乘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把这个世界的物质结构阐释得非常透彻——整个宇宙乃至于一粒微尘,统统剖析得一清二楚。尤其在微观世界领域,某些方面一直领先于现代物理学。但窍诀派认为,不需要去关注这些。因为这些物质的结构,大至整个宇宙,小至一个粒子、微尘,都不过是内心的投影而已。只要明白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明白了万事万物,所以没必要去研究、分析外在的物质世界。
因此,窍诀派讲解佛经时,不会引用太多的教证、理证,也没有过于复杂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等,而是直接把佛经的核心要义,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方式告诉大家;并且,他们不会空谈很大的理论,所讲内容完全可以与实际修行相结合。这种非常接地气的讲法方式即窍诀派,也称实修派。例如,《坛经》解释“禅定”“坐禅”的方式就属于窍诀派,这对修行人来说极有助益。
达摩祖师共撰写了四部论著,并称为“达摩四论”,都属于窍诀派论典。尽管文字不多,少的只有两三页,多的也不过二十几页,却浓缩了所有佛经的精华。
接下来是本论的正文部分。
二、正文释义
(一)心外无佛
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三界兴起,同归一心”,这八个字含义特别深奥。佛教常说三界和六道——我们眼耳鼻舌身能够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就属于六道轮回,它可以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个层次,即三界。之所以会有三界的划分,是因为人的心有三种不同层次。
第一个,欲界。
未修禅定、不具备任何禅定功夫之前,内心往往非常浮躁甚至暴躁,贪嗔痴等各种烦恼亦处于粗暴乃至野蛮的状态。这样的心投射出来的世界,会呈现出战争、瘟疫、饥荒,以及地狱、饿鬼等各种非常糟糕的境况。其中稍好一点的是人道和天道,但仍然会有痛苦,尤其是人有生老病死的痛苦。简言之,因为内心处于非常粗暴、粗大的状态,所以投射出来的世界就是这么恶劣。
第二个,色界。
心再平静一些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四禅八定中的一至四禅。四禅是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心在这个状态下所投射出来的世界也非常细微——虽有物质,但这种物质就像能量一样极其细微,以此构成的世界就是色界。色界的面积要比欲界大成千上万倍,但我们的感官根本感受不到。
举例而言,宇宙中,我们能看到的各种物质,全部加起来也只占总数的4%。另外的96%是什么?是暗物质和暗能量。虽然这些也属于物质,但我们的感官根本无法看见。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大多少倍,相信大家都一目了然。
色界仍属于物质世界,这个世界也有不同层次的生命,也有轮回,但没有战争、瘟疫、饥荒等。因为是平静的心所投射出来的世界,所以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
第三,无色界。
无色界的众生也有身体,但因为构成身体的物质特别细微,所以,不单普通人的感官看不见,他们相互之间也感觉不到。
无色界的众生从出生到死亡,始终处于禅定中。他们一生只有一种状态——只感觉到自己内心的平静,直至生命在禅定中结束。这是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世界。
佛教认为,在这个多维空间,不同世界重叠在一起,每个生命用各自感官去看时,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比如,阳光中有紫外线、红外线、伽马射线、X光,以及可见光等各种光,但人的肉眼只能看到可见光,其余统统看不见。同样,虽然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存在,但是我们仅能看到其中一个——欲界。
为什么称为欲界?因为相对而言,欲界中的众生欲望非常强烈,故以“欲”命名。六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都属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则包含在天道中。天道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种,其余五道则没有这样的划分。
为什么会有六道?答案就在自己的内心。心有不同功能,贪嗔痴慢疑是最为突显的五个,因为烦恼不同,投射出来的世界也就不同。比如,愤怒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力度足够大时,就会在我们眼前制造出一个糟糕的世界——地狱道,地狱就是嗔恨心投射出来的世界。再如,假如有钱也舍不得布施,这种吝啬心强大到一定程度,所创造的世界就是饿鬼道。六道的因和果都是对应的:嗔恨心是因,果就是地狱;吝啬心是因,果就是饿鬼……其余可以此类推。
尽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成千上万个烦恼,但频繁出现并对自他伤害最大的几种情绪,就是愤怒、吝啬、嫉妒等。当它们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世界。比如,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会做各种各样的噩梦;白天遇到一些恐怖的事情,梦境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景象……这些现象与内心之间都有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