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二)
— 慈诚罗珠堪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分。若也不信,自诳无益。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如果你说心外还有佛,那么佛在哪里?
“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既然心外无佛,为什么你会有“除了自己的心以外还有一个佛存在”的执著呢?
“递相诳惑”。“递相”,相互、交替;“诳”,欺骗。欺骗与迷惑交替不断,烦恼和痛苦此起彼伏;或者不单自己如此,又将这些传给其他众生——六道众生就是这样彼此相互欺骗。
“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如果不知道心的本性是佛,就不能证悟心的本性;非但不能证悟心的本性,还会被外在的泥塑木雕的佛像乃至于生活中诸如房子、桌子等各种无情物所控制。比如许多人追求豪车、别墅,名牌的衣服、包包等,用现代的话来说,最后变成了一个物质主义者、拜金主义者,这就是“被无情物摄”——表面上是人被物质控制了,实际上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
然后会怎么样呢?“无自由分”,一点儿自由都没有。整天为了这些物质而奔忙,得到以后又怕失去,一辈子身心都束缚在这上面,没有半点自由可言。这种人不仅不能证悟、解脱,连在世俗中过一个稍微幸福、安稳的生活都做不到,即“无自由分”。
“若也不信,自诳无益。”如果讲了这些以后还是不信,那就没办法了,自欺欺人毫无意义。
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
可是,我们心里不就有佛吗,为什么佛不告诉我们?这是不是佛的错呢?
“佛无过患”,虽然心的本性是佛,但心无法告诉我们佛就在自己心里。
“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心的本性,所以最后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血脉论》从头至尾都在强调,除了自己的心之外没有其他佛,心的本性实际上就是佛,这是它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如果通达了“心即是佛”这句话,其余都不需要讲太多,因为其他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的。
不仅是《达摩血脉论》,所有禅宗祖师大德们的语录、诗作等,还有弥勒菩萨的《宝性论》、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以及《维摩诘经》《大涅槃经》等许多三转法轮的内容,乃至于大圆满等所有密法,都在表达此意。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三转法轮以上的所有经论皆在讲佛性。然而,无论语言和文字讲得再多、再深,最后还是无法让我们知道真正的佛性是什么样子的。在关键问题上,常用的就是光明、佛性、空性等这几个词汇,但想要真正理解它们并非易事。
未证悟时,“心的本性是佛”“心即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等说法离我们很遥远,想要明白它的真正含义很难。我们只能在理论上笼统地、抽象地对佛性有所了解,并不明白具体的情形,哪怕说得再多、学得再多也是一样——即便把第三转法轮的大乘佛法、密法一本本地全部学完,最终也不过如此。
若是对证悟有稍许体会,基本上自己就会知道:“哦,佛性大概是这样的,光明是这样的,心的本性应该是这样,那么最终的佛的境界也应该是这样……”也就是说,从开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才真正了解心的本性、光明、佛性等这些词的含义。虽然这个感觉刚刚开始,证悟的层次还很低,但层次再低也是一种证悟。通过这种证悟的智慧,我们基本上能够明白佛的境界大概如何。
我们现在没有福报见到释迦牟尼佛的色身,因为佛已经圆寂了。但如果能够证悟,就能够见到佛的法身——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佛的法身都是无二无别的。所以,假如我们现在证悟了自己心的本性,也就等于面见了十方三世一切佛。
“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如果知道自己心的本性是佛,就不应该到心外寻找佛。佛就在自己的内心当中,还找什么呢?因此,需要的不是去心外找佛,而是要了解自己心的本性是佛。
什么是“心外觅佛”?多数人认为,我们现在的这个心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以及无数的杂念,这些全都是有漏烦恼,毫无益处;成佛就是把现在这个烦恼重重、有漏的、非常糟糕的心铲除、抛弃,然后再重新创造一个佛的境界。这种想法就是心外觅佛。小乘佛教和绝大多数大乘佛教显宗都持此观点。
为什么是“绝大多数”?因为显宗中比较明显提到佛性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大涅槃经》等,加起来也不过二十多部;第二转法轮主要讲空性,尽管偶尔会提及佛性、光明,但不会强调;其余佛经大多是讲世俗的六波罗蜜多,比如布施、持戒、忍辱等。也就是说,真正的核心内容只有在第三转法轮中才有,而第三转法轮的佛经也并非全都在讲佛性,只有其中的少部分佛经才涉及此内容。
这部分佛经的主要观点是:烦恼本身就是佛的智慧,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所以无需心外觅佛,因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藏传佛教著名的智者麦彭大师认为,尽管这类佛经出现在第三转法轮,但从内容上看,非显非密,处于显和密之间;或者说既是显又是密,虽不及大圆满法等清晰、深入,但较之其他大乘经典又更加深奥。
一般的大乘佛教认为,愤怒、嗔恨、仇恨等情绪非常糟糕,对个人、家庭、社会也不利。然而,如果我们证悟了心的本性,就会发现这些情绪或烦恼的本质其实是佛的五种智慧——显宗一般讲三身四智慧,密宗大多讲四身五智慧,意思都一样。
未开悟时,五毒就是烦恼,令我们造罪、堕地狱;一旦证悟,五毒即变成佛的五种智慧,它所投射出来的外在形象就是五方佛——在内叫做五智慧,于外叫做五方佛。在密法,尤其是宁玛派的大圆满里,这五种智慧的总体就是普贤王如来,又称第六佛。
若有一点儿开悟的体会,我们会对禅宗典籍里的每句话都深有感触。但未开悟时,我们对“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等说法困惑重重:烦恼为什么是菩提?轮回怎么可能是涅槃呢?我现在是不是已经成佛了?如果已经成佛,为什么还要学佛?等等,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疑问。而证悟之后,所有问题都将烟消云散。比如,当我们特别愤怒、生气的时候,如果当时证悟了,那么这个愤怒就不是愤怒,而是佛的智慧。为什么?因为此时的愤怒与佛的智慧没有什么区别,完全具足与之相同的所有功德,所以烦恼即是菩提。
证悟之后,将来还可以把这种境界带到中阴身,所有中阴身的修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修。不过,如果活着的时候都未能证悟,死了怎么可能证悟?自欺欺人而已!届时很多中阴身的修法根本用不上,还不如好好念阿弥陀佛。
大家一定要好好修行,如果能够即生成佛,或者成为一地菩萨当然非常好,否则至少也要争取此生对“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等内容有稍许体会。这个体会就叫做开悟,虽然它的境界、层次不高,但也算是一个初步的证悟。此生必须好好把握,否则一切都将沦为空谈。
佛不度佛,将心觅佛,而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
“佛不度佛”,心的本性就是佛,既然本身是佛,自然不需要他佛来度,即“佛不度佛”。
“将心觅佛,而不识佛”,如果我们用现在的这个心,去寻找此心之外的佛,这就是尚未认识自心本性的表现。
“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只向外求佛、不懂得向内寻找佛的人,都是不认识自己心的本性的人。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
“亦不得将佛礼佛”,假如证悟了心的本性是佛,那么,佛不需要礼佛。
礼佛即顶礼,也就是磕头。修五加行要磕十万个头,这是我们对佛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是行为上的顶礼;而佛境界中的顶礼,是知道自己心的本性原本是佛,这是无上殊胜的顶礼,除此之外,不需要其他顶礼。
“不得将心念佛”,因为我们心的本性就是佛,所以,假如认为心外还有其他佛存在,如极乐世界等其他世界的佛,然后我们的心去念这个佛的佛号,也是不对的。
这里千万不能误会,以上都是针对证悟的境界而言,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修行过程中不需要礼佛、念佛,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在现阶段,礼佛、念佛是修行的一种方法,达到最高境界时,才没有礼佛、念佛。
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这里的佛指法身佛,也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法身佛当然不会念经、守戒、犯戒。
“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佛不会持戒、犯戒,也不会造善恶业等。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如果想寻找佛,就必须明心见性,也就是证悟,之后才能找到佛。
“见性即是佛”,见性就是开悟,禅宗经典里常讲见性即是佛,彻底见到自己心的本性就是成佛。这句话没有错,但我们不能理解为证悟就是成佛。见性只是成佛的开始,证悟了第一地之后还有很远的路,二地、三地……直到十一地才成佛。十地菩萨为什么还没有成佛?因为还有最后的一点点障碍,会影响到他彻底看清心的本性。当最后的这一点点障碍断除之后,他便彻底地看到了心的本性,然后就成佛了。因此,“见性即是佛”这句话永远都不会有问题,虽然并非一见性即成佛,但与之前相比一定会更快。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若不见性”,如果不能见到心的本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诵经、持戒这些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如果没有证悟,仅靠诵经、持戒不能成佛。
梁武帝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十分支持佛教事业。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时,他向达摩祖师汇报了自己的善行,比如建了很多寺庙,持斋、受戒等,然后问有多大功德。达摩祖师一句话就否定了——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当然不会否定善恶因果,他的意思是,以证悟的标准来看,建庙、持斋、受戒这些都属于世间福报,与证悟的境界没有一点关系,因此谈不上什么功德。不过,这并不等于持斋、念经等没有功德,只是因为站的高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这里也不能理解错了。
这时候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是证悟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存在,因此可以说这些世间善法没有什么功德利益。但如果从世俗谛的角度讲,持斋、诵经等当然有功德!所以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开。
世俗谛和胜义谛也分两种,一种是第二转法轮时讲的世俗谛和胜义谛,此时的胜义谛指空性,也就是《坛经》里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本来无一物”;另一种是第三转法轮时讲的世俗谛和胜义谛,此时的胜义谛即敦煌版《坛经》里讲的“佛性常清净”,指心的本性是光明。
无论是二转法轮的“本来无一物”,还是三转法轮的“佛性常清净”,从胜义谛的角度看,因果、善恶都不存在,持斋、念经等毫无功德,在这个层面上没有这些东西。那什么时候会有呢?只有回到世俗层面时,才有因果、善恶等,这个一定要区分清楚。
胜义谛和世俗谛就像打开佛经的一把钥匙,如果不懂得区分二谛,那我们永远无法了解佛经的真正涵义。比如一会儿说因果不虚,一会儿又说这些都不存在,令人颇为费解。所以,平时对佛法的学习非常重要,这样以后看任何一本书就能明白佛的意思是什么,不容易乱套。
很多人虽然身为佛教徒,但并未系统地学习,所以不一定能明白二者的区别。再早一百年,普通老百姓的知识储备、文化水平有限,学佛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那时候想要普及佛教理念很不容易,大多以念佛、持斋、行善积德等劝人向善方面为主。其他诸如四谛、二谛,空性、光明等内容,只有少部分专业人士可以学习。
现在,大家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学佛并不难。只要自己有兴趣,再稍微投入一点时间精力的话,任何一个人都很容易明白佛陀所讲的这些理论。只不过许多人无缘接触到这些,故而不知道佛教是什么,对佛教的认识还停留在封建迷信的层面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
以上讲了念佛、诵经、持戒这些没有什么用处,接下来解释其中缘由。 Continue reading “《达摩血脉论》释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