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三)
— 慈诚罗珠堪布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
“境”,是外境,指眼耳鼻舌身能接触到的万事万物,以及意识能想象、思考的一切事物;“染”,即执著。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一切外境不产生念头或执著,叫做无念。
这个“无念”,不仅是没有念头,还要没有执著。人们深度睡眠或昏迷时,对外境是没有念头的;修寂止的禅定,尤其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禅定,意识非常平静,没有任何波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念头。但这些只是没有念头而已,并没有做到“不染”。
比如昏迷的时候,所有意识都已经停止,此时有没有执著?有,这时候的执著就是我执。我执不是向外,而是往里,是针对阿赖耶识产生自我的执著。无论深度睡眠,还是禅定、昏迷时,都是有执著的——尽管没有念头,但这种执著一直存在。
平时有人会说,不要执著,不执著就没有问题!许多人对此理解为,当心里有愤怒、欲望、嫉妒等情绪,或产生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念头时,只要不执著它们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心里产生了愤怒,当第一个念头出现后,第三个、第五个、第八个……后面的念头接连出现,然后又冒出一个念头,对前面的这些念头产生执著,认为它好或者不好等等——许多人认为,只要没有这样的执著就没关系。
其实不是这样,未证悟时,我们的念头都是有执著的。比如,心里产生一张桌子或一尊佛像的念头时,内心早已默认这张桌子、这尊佛像是真实存在的,因此这个念头本身就是执著,不需要刻意去想桌子、佛像是否真实。假如必须追加一个“它是真实的,不是如幻如梦”的念头才叫执著,那我们24小时的无数念头中,基本上都没有执著——从未学过空性的世间人,根本没有空性的概念,不会有“这个是如幻如梦,那个是真实”的想法。难道他们99%的念头都没有执著?当然不是。因此,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做不执著,什么叫做“只要不执著就没有问题”。
“只要不执著就没有问题”的真正意思是,证悟者虽然也有念头,但其中没有任何执著的成分,也就是说这些念头不会造业,因此不会有问题。念头何时才会彻底消失?直至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没有念头,只有智慧,通过智慧完成所有事情。八地之前的菩萨都有念头,不过他们的念头是“不染”的。
什么是“染”?比如看到一张桌子时,没有证悟的人心里就想着一张桌子,这时已经被染上了——因为他有执著,默认是真实的一张桌子,所以叫做染;证悟之后,同样看到一张桌子,但不会把它当作真实的——心里虽然有个这样的念头,但这个念头没有执著,所以“不染”。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无念”有两种理解:
一是有念头,但没有执著。比如,修行人从禅定中无我的境界出来,处于日常生活状态时,他们也会有念头,但这些念头是没有执著的。
二是没有任何念头,只有禅定的智慧。比如一地以上菩萨入定后,就是非常标准的无念。这时他们没有任何念头,只有非常纯正、纯洁的佛性——大圆满或密法称之为“赤裸的觉性”。普通人虽然达不到这种层次,但是证悟之后,安住于证悟境界时,也不会有执著,甚至连不执著的念头都不存在。
以上两者都叫无念,都是“于境上不染”。
进入无念的状态,实际上也就是无住。“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对任何东西没有执著;如果有住,那就是“染”。无住、无念均无外境,自然也就无相。这三者本体其实是一个,只不过从三个角度来阐述。
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
“于自念上离境”。“自”,自性、本性;“念上离境”,每一个念头都没有对境。
“念上离境”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每个念头都是心的本性,与外境不产生任何联系。因为没有对境,所以自然没有对对境的执著,这就是“离境”。二是证悟之后,虽然产生了念头,但对这个念头没有执著。意思是每个念头产生之际,当下就看到它的本性,时刻不离开智慧,这叫做“于自念上离境”,与之前的“于念而不念”“于相而离相”意义相同。
“不于法上念生”。“境”和“法”都指万事万物。如果分开理解,“境”主要指眼耳鼻舌身的对境,即感官的觉知;“法”主要指意识的对境,如抽象的思维等。“不于法上念生”,意思是对任何一个法都不产生念头。
这又是一个危险的误区。之前说过,修寂止的禅定,尤其四禅八定后面的无色界禅定,心境非常细微、平静,根本不会有什么念头。修行人往往会误以为没有念头就是禅宗讲的无念,所以惠能大师又开始解释这个问题。
“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要什么都不想,停止、断除所有念头。
“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断”,指念头全都停止,就像昏迷、深度睡眠时一样;“受生”,佛教中多指人死后再投生,但也不一定仅限于此。如前念消失之后,后面的念头接着诞生,如果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可以称之为“受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念头都断了,便不会有任何念头再出现于其他地方。这实际上是一种断见。此处,宗宝本和曹溪原本是“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
佛教中,“断”与“常”相对。“常”即永恒存在,比如人们认为造物主是永恒的,灵魂是永恒的;“断”是以前有,之后断掉了,再也不会出现。佛教认为,一切既不是常,也不是断。为什么不是常?因为一切都是生灭无常、变化无常的。为什么不是断?因为因消失之后,果一定会出现,所以也不是断。如果认为无念就是念头断绝,后续再也不出现,这种观点属于断见,是需要破除的四种错误边见之一。
敦煌的三个版本都是“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有人认为“无”说不通,于是根据后来的曹溪原本改成“死”。我个人觉得这里不需要改,“无”也讲得通。
当然,把“无”改成“死”也没有错。此处“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断绝念头,念头“死”了,但“别处受生”就有点不好解释;二是把“死”理解为死亡。如前所言,如果认为无念是断绝念头、百物不思,像砖头、石块等无情物一样,不就跟人死了差不多嘛!人死亡的前期也是没有念头的。但即便这样也达不到解脱的目的,因为人死之后还会继续转世轮回,还要“别处受生”,所以这样的无念毫无意义。
“无”和“死”哪个是惠能大师的本意?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敦煌的版本因为没有太多后人附加的东西,“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应该比较接近六祖的本意。大师之前说过,断绝念头的禅定是断见;既然是断见,自然不会有延续,即“无别处受生”,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诞生、出现。从实修的角度看,两者最后理解的意思是一样的,改与不改没有什么差别。
有人会有疑问:《坛经》有时说念头断绝后即证悟法身,有时说断绝念头就跟砖头、石头等无情物一样,有时又说断绝念头则是死亡,这些该如何理解?
大家一定要注意,《坛经》中“断绝念头”,有时是正面的,指法身、开悟、证悟,有时则是负面的、错误的。总结而言,共有三种“断绝念头”:
第一,指证悟空性,即所有念头消失于法界,不产生任何念头。
第二,念头还在,但每个念头出现之际就看到了它的本质,从而断除了对念头的执著,其实就是见到了法身。
以上两者是正确的“断绝念头”。
第三,就像昏迷、深度睡眠时一样,没有任何念头,如果把这个无念当作证悟就是错误的。
以上三种“断绝念头”,大家一定要善加辨别,不仅在理论上区分清楚,实修时更要善自把握。
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六祖劝诫修行人,一定要谨慎、用心,不能太随意。如果不懂佛法的意义,“自错尚可”——自己错了就算了,影响还有限;但是“更劝他人迷”,若把错误内容传递给更多人,问题就严重了。因此,学道之人一定要谨言慎行,对佛经奥义不要随意乱讲、乱改。
“不自见迷,又谤经法”。自己不能见到自性、本性,即为“迷”;又因此毁谤佛经——传递错误信息给别人以后,大家都无法证悟自己的本性,导致人们对心的本来面目、佛性产生邪见,最后反过来诽谤佛法。
“是以立无念为宗”。因此,必须把“无念”作为禅宗的本原。
简言之,禅宗的无念跟断绝念头完全不同,千万不要把它理解为停止念头,或没有念头的昏迷状态,等等。这类无念属于四禅八定,除了佛教,外道也有类似的禅定。
以上“无住为本”“无相为体”“无念为宗”都已阐释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