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五)
— 慈诚罗珠堪布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
此处“自心”指的不是意识,而是心的本性,即佛性、光明。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
第一,“分别”即分类。圣人有各种分类,如大乘佛教的佛与菩萨,小乘佛教的声闻和缘觉等。虽然声闻、缘觉的证悟境界不及佛菩萨那么深广,但至少他们证悟了无我,因此也属于圣人。
凡是圣人,就离不开证悟自心。虽然众生内心的本质都是佛性,但如果不证悟的话,仍是一介凡夫,证悟以后才叫做圣人。
第二,“分别”指分别念,即各种各样的念头。圣人的种种念头都不离开证悟的智慧,也就是心的本性。
有些人会想,圣人也有念头吗?当然有。八地菩萨以下都有念头,但圣人内心成千上万的念头都不离开证悟的智慧,所以没有烦恼,不会造业。
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
“心量广大”,证悟之后,心量广大,能够容纳所有一切。
《坛经》讲过,证悟之前,即使心胸再宽广的人,也会因为执著而无法容纳太多东西。当内心执著于你我他、内外、高低等,就永远达不到平等的状态。比如,当我们心中装不下自己比他人优秀,就会产生傲慢;由于攀比,尤其是嫉妒,当别人与自己一样或是超过自己的时候,便会不开心。
举个例子,在不知道同部门同事的薪资情况时,我们对自己不菲的待遇感到心满意足,但如果有一天,当得知自己的薪资比所有同事都低时,我们立刻就会不高兴,即便自己的薪水分毫未减。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心量不够广大,装不下别人的好,尤其是别人比自己好。而心量之所以不够广大,是因为内心有太多执著。
有时朋友之间也存在类似情况。原本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过得很好,但若有一天对方真的过得很好,甚至于超过自己的时候,很多人就不高兴了。其实朋友比我们过得好,并没有给自己造成任何损失,我们照样可以很好,为什么见不得别人好呢?这也是因为自己的执著,所以这也装不下,那也装不下,最后导致自己内心总是怏怏不乐。
佛经里讲得很清楚,心里若有一丁点儿执著,也会像毒瘤一样随时产生负面作用,令人难受不已。虽然在世间人的游戏规则中,上述情况被认为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其实这并不正常。不正常的原因,不是不符合某一个人、某一宗教或是某一学派的观点,而是这种想法会令我们痛苦、不愉快——即便对自己没有任何损害,依然能令我们的情绪陷入低谷。我想,大家对此都深有感触。
有了执著以后,我们即使再努力,也无法真正敞开心怀。普通人往往因为无法容纳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从而毁掉了自己的幸福感;世界上那些有权有势之士,也因为内心装不下种种,导致人类历史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悲剧。
然而,若有一天我们有机会进入内心深处,清晰地看到心的本性时,我们的心就会被彻底打开。此时的心就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可以容纳所有的一切——这就是佛菩萨的心!证悟之后的内心是一个大平等的状态,因为心量广大,所以能够容纳下所有人。如果有人比自己强,我们可以努力迎头赶上或者超越于他,决不会因为他人胜过自己而感到痛苦。
当我们真的能够容纳所有一切的时候,生活中还能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呢?除非是基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导致身体产生了痛苦,进而使精神受挫而不开心。一般而言,大家都有吃有喝有住,生活条件已经相当不错,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许多烦恼无法控制的话,那就是因为还没有证悟,所以心量不够广大。如果心量广大,这些烦恼根本不会出现。
可见,心量狭小是导致我们不开心的主要原因,而在没有证悟之前,因为执著的缘故,导致我们的心量无法广大。所以大家要努力证悟。
“应用无穷”,证悟之后,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内心可以无休止地成长、发展,最后完全可以达到没有任何局限的佛的境界。如果内心修好了,在生活、工作、利他等各方面的应用都将是无穷的。
平时人们比较看重物质,原因是只要我们得到某样东西之后,随时都可以对其进行使用,效果来得既快又明显,所以大家在物质方面都非常投入、重视,不太注重精神。但其实精神同样具有非常广大的作用,只不过,一是我们不太了解精神的功能;二是不清楚该如何训练精神,以及训练之后可以发挥何种作用。此外,我们还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物质,认为物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如果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像重视物质一样重视精神,那么精神在很多方面绝对可以应用无穷。例如健康方面,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类76%的疾病都与情绪有关。虽然早期的西方医学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但后来许多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一点。现在,西医普遍承认情绪的作用——正面的情绪会给身体带来正面的影响,负面的情绪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是心在健康方面的应用。
不仅如此,心还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一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人活在世界上,真正的存在感来自哪里?来自利他,来自对人类、社会和所有生命的贡献。这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先有利他的慈悲心,才会有利他的行为。
我们千万不要忽略内心的作用。一个人的幸福,尤其是生命的意义,根本不可能全部依靠物质来实现。虽然我们永远不会否认物质的价值和作用,但精神的价值更大,而且其应用是无穷的。
具体而言,是怎样应用无穷呢?
“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五种感官所认知的外面的世界,“乃至施为运动”,以及行走坐卧等所有运动,“皆是自心”,都处于证悟、智慧的状态。
尚未证悟时,当我们的眼睛看到某样东西时,通常会有三种结果:一是贪心,看到喜欢、悦意的东西,产生欲望;二是嗔心,看到不喜欢的事物心生厌烦,乃至发展成愤怒;三是痴心,既不高兴也不讨厌,没有非常明显的反应,处于一种无明、无知、愚昧的状态——虽然感官接触到了,但内心没有进行分析、判断,实际上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尚未证悟的人,看到事物时内心就是这三种状态。
而已经证悟的人,虽然感官同样在起作用——眼见物、耳闻声等,但内心没有贪嗔痴,完全处于一种智慧的状态。这在大圆满或密宗里叫做“六根自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