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三)
— 慈诚罗珠堪布
2.见佛需见性,莫落“无记空”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如果证悟了心的本性,众生便成佛了;如果不能证悟的话,本质上虽然是佛,但表面上仍是众生。简言之,悟即是佛,迷则为众生,众生与佛的区别就在于此,别无其他。
对于未证悟的人来说,“见性即是佛”“烦恼即菩提”这类的话太过深奥,有时会难以相信和接受;而对于有稍许证悟体会的人而言,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之前讲过,当我们证悟的那一天,就能大概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样的,佛经里讲的光明究竟为何,佛又是怎样自动化地完成度化众生的事业,等等。在此之前,尚停留在学习理论的闻思阶段时,对于“心的本性是佛”“烦恼是智慧”等,确实难以体会。
这与空性不一样,空性相对容易理解。佛说万事万物如幻如梦,这个我们可以通过中观的方法,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来确定。但佛性有点不同,它不但包含了空性,而且多了一个内容——光明。到底什么是光明?如果自己没有体会,那光明就是光明,用再多的词汇也一样。想要彻底地明白这些内容,就必须要证悟,证悟的时候自然会明白。
“证悟”二字我们已经听过无数遍,简单地说,直接了解自己心的本性就是证悟。何谓“直接”?第一,不是通过理论来推断、推测,更不是猜测;第二,不是听由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感觉体会到了。假如因为佛、龙树菩萨、达摩祖师,自己的上师或者根本上师等都说心的本性是空性、光明,所以我也认为心的本性是空性、光明,这不是证悟。虽然他们确实这样说了,但最终如何仍需自己亲自确定。如果自己缺乏切身体会,全要依靠佛和上师的语言,那最后还是一无所得。这样的话,无论口头上讲得再好,理解得再深、再广,实际上仍停留在文字层面,这些都不叫证悟。
禅宗也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亲自喝一口水,便能知道它的温度,此时还需要用逻辑来推理、证明吗?不需要;还需要说“为什么这个水是温水?因为某某人说它是温水”吗?不需要。因为自己已经体会到了,这种体会就叫做证悟。
可以这样来理解,比如,人可以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部分,物质的部分主要是由成千上万个细胞所构成。请问,其中哪个细胞是“我”?任何一个细胞都不可能是“我”,这里面绝对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那么,把这些统统排除之后,还找得到一个所谓的“我”吗?找不到的。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已了解,佛教里也讲得非常清楚。
那么精神的部分呢?虽然我们每天都有很多情绪,但情绪只是精神的表面现象,不是它的本质。譬如一张桌子,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手能够触摸到的,只是物质的表面现象,而不是它的真实情况(本质)。同样,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比如一会儿高兴,一会儿难过等,这些也不是精神的本质。穿越情绪的层面,看到它最深的地方才是其本质。当我们非常清楚地发现或者感受到它的本质时,这就叫做证悟。
因此,当我们特别愤怒的时候,静下来,看看这个愤怒的本质是什么,到底什么叫做愤怒。有生以来,我们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平时也觉得没有必要去想这件事。但是,现在我们确有必要深入地去了解,一旦了解之后,看到了它的本质,这个愤怒就转化为佛的智慧了。
尽管用了“转化”一词,但这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愤怒的本质原本就是佛的智慧,只不过从前我们只看到它的表象,从来都不懂看它的本质。当知道它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后,我们就突破了表象,进而看到了它的本性。
佛经里时常会讲“断除烦恼”“转化烦恼”等,这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假如一开始就用非常准确、直接的词汇来表达的话,大家会不知道在讲什么,因此便用“转变”“转化”等这类词汇来形容。实际上这不是转化,也不是转变,更不是断掉烦恼,而是看到了烦恼的本性。
当我们看到愤怒的本性时,会发现它的本质与表象有很大的差异。在表象层面,愤怒会让我们非常痛苦,甚至是去骂人、打人、杀人等。但是,一旦看到了它的本质,这个愤怒的负面力量便立刻消失无余,然后给我们带来另外一种力量。
另外一种力量是什么?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力量。密宗里讲得非常清楚,无论是众生还是佛,意识的几个功能一直都存在。但是,将这些功能用在什么范围、什么问题上,则以个人的境界来决定。尚未证悟、没有什么境界的时候,我们会因此而造业;证悟以后,则可以以此利益众生。
比如欲望,当我们是众生的时候,一旦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就会痛苦,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我们做了许多欺骗、偷盗等事。而欲望转变、净化之后,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接受、接纳的力量,如果缺乏这种接纳的功能,佛无法摄受众生、度化众生。作为普通凡夫,我们现在也会接纳,接纳什么呢?接纳自己喜欢的人、物等。成佛以后这种功能还在,这个时候接纳什么?接纳度化一切众生。
同样,傲慢、嫉妒等排外的情绪,当我们是普通人的时候,它就是负面的;成佛以后,佛的智慧中也有这样一种排外的力量,即把伤害众生、对众生无利的烦恼,主动地排除在外。
总之,精神的五种功能,无论现在还是成佛以后都一直存在。成佛以后叫做五种智慧,现在叫做五毒——未证悟时是毒,成佛以后就是智慧。这个转化、转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付出、锻炼的过程,用佛教的话讲,就是修行。一言以蔽之,悟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迷了,所有问题都来了。因此本论一再强调“见性即是佛”,只要见性便足矣,无需其他。
这些法确实讲得很精彩,虽然内容有些重复,但重要的事情就需要重复,这是有意为之,多反复几次大家就记住了。不过,因为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在讲这个,所以也没有必要每一句话都这么解释。密宗的大圆满或者是大幻化网讲的也是同样的内容,但深度和细致程度有些不同,以后大家有机会学习的时候就会知道。
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
若离开了众生心的本性,也就没有什么佛性可得。如果一直都认为佛在外面,是一个外在的佛,那佛在哪里呢?
许多人会说,在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其他刹土还有许多不同的佛,等等。但达摩祖师肯定会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佛的形象,不是真正的佛,二者的区别就如同一个真人和一张他的照片一样。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不就跟人一样有形有相吗,《金刚经》里说得很清楚,凡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语言可以表达的,都不是真正的佛。
如果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不是佛,那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才是佛。佛的法身在哪里?如果想在外面找一个佛的法身剎土,肯定是找不到的,因为佛的法身就在自己的心中,心的本性即是佛。
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达摩祖师反反复复地追问:如果认为佛在外面,那请问佛在什么地方?
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众生性即是佛性也。”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性。
“性外无佛,佛即是性”,佛性,也是我们心的本性。
“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这个大家已经明白了,道理都一样。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
接下来是一个问答。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如果不能见到心的本性,通过努力行持善法,比如帮助他人,当义工,修路铺桥等,这样能不能成佛呢?答案是否定的,“答曰:‘不得。’”不会得到的。
又问:“因何不得?”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
“又问:‘因何不得?’”为什么得不到佛果呢?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法”指万事万物;“得”指内心的执著,比如说持戒,如果心里有一种持戒的想法,这些想法就是执著、妄念。意思是,哪怕对微尘许的事物有所执著,这都不是佛。为什么?因为妄念和妄念的对境都属于有为法,法身佛没有这些。
关于有为法和无为法,佛教里是这样解释的:由因和缘创造出来的事物即有为法;因和缘无法创造的即无为法。如果有一丁点儿执著的对境,因为这个对境是由因缘而生,有因有果,凡是在因果范畴内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属于有为法,凡是有为法都虚幻不实、变化无常,都是靠不住的,所以都不是佛。
佛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丁点儿属于有为法的东西。反之,一个普通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部都是有为法。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每一种情绪,身上的每一个细胞,皆由因缘而生,所以都是有为法。
佛不是因缘创造的产物,而是一个永恒存在的本性。这里讲的佛是法身佛,佛的法身当然不会有所谓的头和脚、里和外,这么说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如果认为释迦牟尼佛就是佛,那在我们普通人眼里,他不就是一个觉悟的人吗?既然是人,当然属于有为法。
因此,从小乘佛教开始,佛教皈依的就是智慧,即佛陀的境界或证悟的境界,而不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也是由父精母血产生的普通肉体,本身也是靠不住的。所以,除了大悲和大智慧以外,其他世俗层面的物质都不皈依。
“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有因有果就肯定要受报,这些都是轮回法,但佛怎么可能是轮回法呢?
“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不能脱离生死苦海的话,那什么时候能成佛呢?
达摩祖师讲的佛始终是法身佛,法身佛不会有因和缘等,因此,凡是有执著的这些都不是佛。
“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成佛须是见性。”成佛必须要证悟,明心见性。
“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如果不能明心见性,讲轮回痛苦、人生无常,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这类的话,统统都属于外道法。
难道这些都不是佛教?不是这个意思。外和内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界线。平时我们认为,凡是皈依佛、法、僧的就叫做佛教,除此之外都属于外道。但这里所讲的并非这种外道,达摩祖师讲的内是禅宗的最高境界,他们这种内行的人肯定是内,不懂这种境界的人都是外道。这样一来,小乘佛教也是外道,大乘显宗中除了讲佛性的一些经典以外,大部分也属于外道。
“若是佛,不习外道法。”如果是佛,不会修外道法。佛怎么可能修外道法呢?! Continue reading “《达摩血脉论》释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