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四)

《达摩血脉论》释义(四)

— 慈诚罗珠堪布

 

3.佛性恒常在,因迷不得见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施为运动”,指我们所有的行为,包括身体的运动,意识的运动等。“一切时中”,即过去、现在、未来所有时候。“皆是本心”,这里的“本心”要理解为心的本性、佛性。

这句话是弟子向上师提问:既然行住坐卧、吃喝玩乐等一切时候,佛性、光明的心都始终未曾离开我们,那么“色身无常之时”,当肉体消失、死亡之际,“云何不见本心?”为什么仍然看不到自己心的本性呢?

在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比喻。比如,将一盏灯放在壶中,从外面看不到任何灯光,但若是某天把这个壶砸碎了,里面的光就会照射出来。所以提问者认为,既然佛性就在自己的肉体中,而现在无法看见,那么,当肉体消失、死亡的时候,本心不就出来了吗,这时候应该能看见吧,为什么这个时候还是看不到呢?

“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他的师父回答:实际上,本心永远都存在,并且永远都现前,你自己没有看到,并不代表本心不存在。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云:“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 

弟子进一步追问:“心既见在,何故不见?”这里的“见”应该是前文“现前”的“现”。意思是,既然心的本性光明、佛性一直都现前,为什么看不到呢?

于是,他的师父用了一个比喻来回答这个问题。

“师云:‘汝曾作梦否?’”师父问:你曾经做过梦吗?

“答:‘曾作梦。’”弟子回答:当然做过梦。

“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师父问:当你躺在床上做梦时,梦中的这个人是你自己,还是另一个人呢?

“答:‘是本身。’”弟子答:当然是我自己。

比如,我们在梦中打球的时候,虽然真正的身体在床上躺着,但梦里的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一点,以为就是自己的身体在打球。这位弟子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回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师父又问:你在梦中说话、做事、运动,这些与你自己是否为同一个呢?

“答曰:‘不别。’”弟子答:是的,就是我自己。

这是从梦者的角度而言的。实际上,梦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当然不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梦里的人永远都不知道还有一个身体躺在床上,始终认为梦中正在说话、做事、运动的身体就是自己的身体,这些行为就是自己的行为。

 

师云:“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师父借用梦的比喻让弟子明白,虽然佛性永远都存在,但是我们却并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一点;但哪怕不知道佛性的存在,佛性却还是与我们不别,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心。也就是说,佛性从未离开过我们,现在即与我们无二无别,只不过我们自己看不到而已。就像做梦的时候,虽然真正的身体就躺在床上,但是梦中的人却不知道。

躺在床上的这个身体就好比是佛性,而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事件等,则好比是梦中的人。虽然梦中人从未离开过躺在床上的身体,但是梦里的他并不知道。同样,虽然我们都有佛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不见佛性到底在哪里。因此,正如梦中人和躺在床上的身体并非两个,我们现在的各种情绪以及贪嗔痴烦恼等,也与佛性无二无别。

“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既然此身与梦中的身体是一个,那么此身就是法身。这里的“此身”是指哪个身体呢?梦中的身体不可能是法身,所以应该是指躺在床上的这个身体。

可是,法身不可能是肉体,为何说这个肉体是法身呢?应该这样来理解:虽然我们的心里有法身,但自己却看不到,这就像我们做梦时感觉不到躺在床上的肉体一样。这是用借喻的方式说肉身是法身。如果这么理解就通顺了,不仅内容上不矛盾,逻辑也很清楚。

“即此法身是汝本心”,这个无始无终存在的法身,就是你的本心。所以,不要以为法身和你的本心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

总而言之,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的心里存在着这么一个法身,它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心的本性、佛性;尽管法身与自己无二无别,但我们却看不见,就像我们在梦中看不到躺在床上的身体一样。看不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无明。

  Continue reading “《达摩血脉论》释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