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十)

《达摩血脉论》释义(十)完结篇

— 慈诚罗珠堪布

 

 

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心动。 

“若自心动”,如果一个人起心动念,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举个例子,我想说“一杯咖啡”。首先,意识会产生要表达的内容——一个抽象的意象;然后,身体中的气流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大脑;大脑引发声带振动,再经由空气传播而说出“一杯咖啡”四个字;最后,对方听到声音,心里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内容。就这样,我表达完毕,别人也听懂了。

假如我说完“一杯咖啡”时,对方心里没有出现一杯咖啡的概念,则双方无法沟通。语言不通的人之间就是这样,能听见声音,但无法传递思想。可见,声音只是一种载体,沟通主要依靠的是心,即意识。

密法和藏医都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功能在大脑。大脑有500个特殊的脉(“500”指数量很多,并非具体数字),这些脉控制着人体的各项器官,器官通过大脑认知外面的世界。这一原理在密法中有着详实的阐述。简单地说,心里先冒出念头,推动气脉明点的气进行流动;气作为推动力,使大脑的某个部位发生变化;最终,大脑使眼睛、耳朵等器官感受到外面的世界。

“乃至语言、施为运动”。“乃至”二字,表示中间省略了从念头产生、气流运动、大脑变化到眼耳鼻舌等器官感知的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心动”之后,经过中间这些运作,产生了说话、做事、走路等运动。

“见闻觉知”,运动包括看、听等感官的觉知。

“皆是心动”,这一切都源于心的活动。心若动,大脑及其他器官会随之而动,人们可以谈话、运动等;心不动,则无法感受外界。如果没有心,所有器官的功能当下消失,身体就会立即变成一堆毫无知觉的物质——尸体。

此处的“心”,指心的本性。虽然让我们看、听、说的不是心的本性,而是心的外表——意识,但意识与心的本性关系密切,其本质即是佛性。因此,也可以说产生念头是佛性在动。准确地讲,佛性当然不会动,但概括而言,这些都是佛性的作用——因为有佛性,所以产生了念头;有了念头,从而可以感知外面的世界。

 

心动用动。动即其用。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 

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在逐句讲解之前,我们先整体了解一下这段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几个关键字的含义。

达摩祖师在这里想要阐明的是:从感官世界即世俗谛的角度而言,所有的说话、运动、做事等都是真实的;但从心的本质来讲,我们从没说话、运动,从未做过任何事情。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如此,在我们眼里非常真实的东西,其实根本不存在。

像这样分成两个角度,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种观察方式。举例而言,电影《黑客帝国》中有一个场景,男主角在大街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与物,都与现实生活一模一样、毫无二致;但在他看的同时,这一切根本不存在,全部是电脑程序。

有与无同时存在,互不矛盾,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现空无别”。“现”指各种各样的现象,凡是我们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人、动植物、山川大地,大至宇宙太空,小至一粒微尘,这一切在我们的感官里都是存在的。从这一层面讲,有善恶因果,有天堂地狱,有现实生活,有你我他……。“空”即空性,是所有现象的本质。从这一层面看,上述一切现象当下都不存在。以上是达摩祖师在这段所阐述的主旨。

这段有三个要点,就是反复出现的心、用、动三个关键字。我们需要明白其基本含义、因果关系,这样才能了达词句的意义,否则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这里的“心”指光明的心,即佛性、如来藏、心的本性,而非我们现在的意识。若理解为意识,虽然也能解释得通,但层次要浅薄很多,所以不能这样理解。

“用”,字面意思是作用。它不能单独成立,准确讲,是谁在发挥作用呢?是意识。因此,“用”是指凡夫的意识,包括阿赖耶识、末那识(即我执)等。

“动”,即运动。佛性不会运动,因为它没有因果,不是无常的。直接运动的是意识。意识的本质、本体是佛性,因而有时也会说佛性在动。

了解了心、用、动的概念,下面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心动用动。”心动就是作用在动。

所谓“用动”,是指意识从最初尚未发挥作用,到开始发挥作用、产生效果乃至最后消失这样一个从诞生到消失的过程。

何为“心动”?人能看、能听、能说话做事,都是心在运动;心若不动,这一切无法发生。实际上,心动就是用动,即意识在发挥作用。

“动即其用。”“动”,意识的运动,即起心动念;“其”,指代前文的“心”,即佛性、光明、如来藏。这句话的意思是,起心动念是佛性的作用。

下面通过几个比喻来说明心、用、动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比喻。将“心”即佛性比作大海,“动”即意识比作海面的波浪。谁在“动”?确切地说,不是大海而是海浪。但海浪是大海的一部分啊,因此既可以说“大海不动,海浪动”,也可以说“大海在动”。两种说法都可以,而前者更为准确。

这个比喻让我们明白,所有的见闻觉知都是表面现象,一如海面的波浪。所谓“动即其用”,是说这些表面现象都是心的本性所产生的作用。

第二个比喻。古筝上的弦,静止时没有声音,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但只是琴弦在振动,此外并没有一个叫做振动的东西。所谓振动,仅仅是琴弦的一种运动。真正发出声音的是琴弦还是振动呢?两者都是,没有弦或弦不振动,都不可能发出声音。

“心”——佛性、光明的心,好比琴弦;眼耳鼻舌身意及其运动好比琴弦的振动,是“动”,同时也是“用”。具体讲,琴弦振动产生的效果是作用,具体发挥作用的是振动。

琴弦的作用是发生振动,是振动产生了声音,没有振动不会有声音,而没有琴弦不可能有振动,因此源头是琴弦。同理,我们现在的意识及一切见闻觉知,都是佛性的作用,全部来源于佛性、光明的心。心开始发挥作用或者说心有了运动以后,如同琴弦振动后发出声音,意识及见闻觉知的一切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动即其用”所表达的含义。

反过来讲,我们说话、做事、发怒的当下,本质上这些并没有发生。就像琴弦发出声音,其实是琴弦的振动使周边空气产生压力波,波传进耳朵振动耳膜,才产生了声音,琴弦本身是没有声音的。又如第一个比喻中,当海面上波涛汹涌时,只有海面的水在动,其下大部分海水依旧宁静。同样,无论我们多么悲伤、愤怒,此时此刻,心的本性上面都没有这些烦恼,它始终如如不动、纤尘不染。

“动外无心”。“动”,指意识;“心”,即光明的心、佛性。除了意识以外,没有佛性。为什么?因为佛性就是意识的本质。没有意识,怎么可能有本质?意识与其本质佛性肯定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分析、表述的时候,可以将其分开,但实际上并非两个,而是一体。

对此,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曾用冰和水的比喻加以解释。当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水会凝结成冰,而冰的本质永远是水;当温度升高,冰又融化为水,其本质从未改变。“动外无心”中的“动”即意识,好比是冰;“心”即光明的心、佛性,好比为水。水结冰时,除了冰,没有水,此时水以冰的形式存在,二者形式不同,本质一样。因此,可以说冰外无水,“动外无心”——意识以外没有佛性。

烦恼即菩提,也是同样的意思。仇恨、嫉妒、傲慢等烦恼,就像冰一样。当内心充斥着这些烦恼时,心的本质却是光明,如同冰的本质永远不会离开水,只是我们自己未能感受到而已。“烦恼即菩提”蕴含着极其深奥的意义,借由冰与水的比喻,就比较易于理解了。

从本质上讲只有佛性,没有其他。佛性本身具有很多功能,可是在凡夫的感官世界里,佛性成了另外的模样:欲望、愤怒、嫉妒……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无明,导致我们不见本质只见错误的表象,好似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见到的并非真实的颜色。然而,在这些情绪肆虐的同时,它们的本质永远都是智慧和光明。

每年冬天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中,都会展出形形色色的冰雕,它们看起来与实物毫无二致,但其本质始终是水。同样,当我们的心变成仇恨之时,其本质永远都是光明。遗憾的是,普通人无法看到本质,只能感觉到表面的愤怒。佛教所谓的修行,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训练自己,当烦恼涌现时,有能力直接看到它的本质——没有烦恼,只有光明。

“心外无动”,佛性、光明的心之外,不存在意识的动。借用前面的比喻,可以理解为“海外无浪”。人的意识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有时表现为菩提心、慈悲心、出离心等善念,有时表现为欲望、仇恨、嫉妒等烦恼。无论是善还是恶,其本质永远是光明。

简单地说,“动”即运动;具体而言,是意识在运动,“动”指的是意识。“动外无心,心外无动”,意识之外没有光明,光明之外没有意识。这岂不等于说,光明就是意识,意识就是光明吗?是的。所谓烦恼即是菩提,轮回即是涅槃,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动不是心,心不是动。”水结成冰的时候,虽然冰的本质是水,但其形式不是水。水为液体,冰为固体,液体和固体并不相同。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烦恼不是菩提,菩提也不是烦恼。

尽管心的本质是佛性,但世俗人看到的永远是仇恨、嫉妒、傲慢等负面的一面,而无法见到其本性清净的一面。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凡夫只能看到其中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

从究竟意义上讲,胜义谛和世俗谛并不存在。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普通人看不到心的真实面目,只能看到它的一种形式——心的现象。此外,即便谈及现空无别时,现象与空性也不尽相同,有必要分开观察。假如不加分别,很多时候逻辑上是很难讲通的。比如,喝水可以解渴,这是从现象的角度讲。若不分二谛,单从空性来讲,水自然离不开空性,空性能用来解渴吗?空性表示一无所有,怎么解渴?可是二谛分开以后,一个是现象的部分,一个是空性的部分,能够充饥解渴的是现象,而非空性。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形式虽然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

“动”与“心”,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完全一体;但从凡夫的角度看是两个,此时现象与空性不能混为一谈。空性和现象是为未证悟的人划分的,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分别。达摩祖师之所以有时说二者不是一体,有时又说是一体,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动本无心,心本无动。”从空性的角度讲,动本来就没有心,心也没有动。“心”——佛性、光明的心,当然不会运动,否则佛性就变成了无常的。无常的肯定不是佛性,因为佛性是永恒不变的。

动不离心”。“动”指八识,主要是第六意识,其本质不离佛性、光明的心。这句话和“色不异空”是一个意思,相当于冰不离水、浪不离海。心不离动”,对于未证悟的人而言,虽有八识,但其本质是佛性,因此光明的心始终存在。成佛以后,八识消失,只有佛性。《心经》有几句话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动无心离”,“动”没有什么“心”可以离开的;“心无动离”,“心”也没有什么“动”可以离开的。因为,它们本质上是无二无别的。

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八识是佛性光明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佛性、光明的心的运动。确切地讲,光明的心没有运动,但由于意识的本质是光明的心,意识会运动,所以也可以说光明的心会动。

“动即心用,用即心动。”八识的运动是佛性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佛性的运动。这两句与前两句意思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不动不用。”“动”和“用”都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既没有动,也没有用。

之所以“不动不用”,原因在于“用体本空”。“用”——意识,其本体为空性,因此是不动的,即“不动不用”。但在凡夫的世界里,有动也有用。

“空本无动”,“空”即空性,它远离所有的无常法,故而本身没有运动,没有作用。这是从空性的角度讲。

“动用同心”,无论运动还是作用,二者的本质同样都是光明的心,最终归于光明的心。这是从现象的角度讲。

如同现实世界和梦中世界一样,我们的内在精神也有一真一假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永远在一起:一个是本质佛性、光明,另一个是它的现象、假象。

每个事物都有这样的两面性。譬如一张桌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的物体,这是现象;其本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逐层分析,桌子的本质是分子,分子的本质是原子,原子的本质是原子核和电子……直至基本粒子,其本质又是更小的物质。佛教认为,一切物质的本质,最终都归属于人的意识。外界所有大大小小的物体,包括最基本的粒子,都是我们内心投射出的画面。

对此,目前科学的结论与佛教已非常接近,但是科学家仍在试图寻找一个更具体、更基本的东西。佛教的观点是,基本粒子并不存在,只有相对的基本粒子。因为,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所构成,最后一切都会化为能量,而能量也是我们内心投射出来的。简而言之,物质世界跟梦境一样,是由意识创造的一种幻觉。这是佛教的终极答案。

众所周知,物质有宏观和微观两个世界。人们肉眼可见的宏观世界中的物质,绝不是它们的本质。对于这一点,佛教和科学不存在任何争议。其实意识也是如此,我们感觉到的各种情绪,与看到的桌子、砖头、建筑物等宏观世界的物质一样,都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表面现象。

意识的本来面目,好比物质的微观世界。物质最后可以分解为能量;意识最基本的本质则是光明的心,佛教称之为光明——这与物理学的光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以说,意识也有宏观和微观两个世界,宏观不是它的本质,微观才是。

物质的微观世界,透过显微镜等可以得知。为此,科学家研发出不同类型的显微镜、粒子对撞机等仪器,用来分解物质,找寻物质的基本构成。而意识的微观世界,只有通过禅定的力量、证悟的智慧才可以感知。佛教徒通过打坐观照自心,寻找内心的本质。一旦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当下就会明白所有的想法、念头都是错误的、虚幻的表象,从而可以立即断除由此导致的众多烦恼——这是佛教追求的目标。

以上讲完了“动用同心”,无论动还是用,二者的本质都是心。心又是什么样子呢?“心本无动”,心的本质没有任何作用,也没有任何运动。

实际上,“心”“用”“动”是同时存在、无法分离的。人们与生俱来只懂得看“动”“用”,不懂得看“心”,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烦恼。现在,我们要通过佛教的修行去看“心”,不看“动”和“用”。

当我们烦恼炽盛,比如正值火冒三丈之际,从“动”和“用”的角度讲,恨不得要打人、骂人,而当下的“心”——烦恼的本质,依然是一片清净、光明。此时,若能看到这个“心”,则愤怒立即变成佛的智慧,人当下就会开悟,这叫做烦恼转为道用。实际上,也不存在转,因为本就如此,“心”永远清净,并非从不清净变成清净。“烦恼转为道用”也就是密法讲的“烦恼即菩提”。达摩祖师反反复复使用“心”“用”“动”三个字,最终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大家先从理论上了解,然后再学习方法——如何回避“动”和“用”,直接去看“心”,这叫做观心的修法。若能真正做到三者只看其一,不看其他,则烦恼立即消失,当下就是佛的智慧。

稍微有一点大圆满、大手印境界的人,也会有愤怒等烦恼,但他们会马上去看心的本性。一见到心的本性,仿佛沸水注入冷水后立即平静一样,怒气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想找也找不到了。有境界的人通过观心消除烦恼,这是对治烦恼的最佳方法。

对于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当遭遇情感波折、亲人离世、事业不顺等坎坷,感到伤心难过、茫然无措之际,虽然用不上观心的方法,但一定要记得用菩提心、出离心,至少是无常的心去面对,这样也能很快打开心结,走出困境。希望大家能从《恒河大手印》《法界宝藏论》等大圆满、大手印的著作,或者《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等般若经典中挑选一两个偈子背诵下来。每当感到愤怒、郁闷或焦虑时,背一下偈颂,思考一下它的含义,然后静一静,便能很快化解烦恼。

当然了,若是缺乏一定的修行能力,几分钟后烦恼又会卷土重来,但力量会大为减弱。成佛确实不易,然而解决眼前的情绪,只要找对修行方法并稍加努力,并不是很难。

当前,人们的精神疾病日益严重,无论有钱没钱、有名没名,所有人都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不开心。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自己层出不穷、无限膨胀的欲望在作祟。对此,以其他方法很难化解,用佛教的方法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

我们一定要把佛法的每一句话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当自己遇到烦恼时,若能用佛法予以对治,修行就成功了。假如学了很多、修了很多,烦恼袭来时却仍然束手无策,这种闻思修行无疑是失败的。

佛教的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它讲的不是鬼神等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一个人真实的经验和感受,并且已经由无数修行人体验过。我们若能真正学以致用,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同样实实在在的感受。

学佛修行的意义,在于通过佛教的方法解决自己的烦恼,并且将这些方法分享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能藉此消除烦恼,这就是自利利他。很多人认为,做慈善帮助他人,必须依靠物质。对有些人来说,物质是很重要;不过对如今大部分人来讲,精神上的救助比物质更重要。我们学佛、发菩提心的目的,不正是为了自利利他吗?成佛可以绝对地自利利他,目前我们虽然没有这么大的力量,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利利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家要好好修行,将所学的方法转换成自己的经验。否则,只有理论知识,没有亲身感受,不仅自己需要时用不上,讲给别人听的时候,语言也是苍白而缺乏说服力的。

  Continue reading “《达摩血脉论》释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