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七)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二)

— 慈诚罗珠堪布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即有数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有人教别人打坐,这时他怎么说呢?

“看心看净”。这里各版本略有不同,敦煌本是“看心看净”,宗宝本是“看心观静”,还有些版本是“著心著净”

“看心”,观察自己的心,或在很平静的状态中看自己的心;“著心”,执著。二者文字上虽然不同,但实际内容没有区别。为什么没有区别?因为对未证悟的人来说,每天24小时中念念都离不开执著——只要看到、想到任何一个事物,便已陷入执著。比如,我们心里想房子、车子等,虽然没有刻意去想这是真实的车子、房子,但只要冒出这样的念头,便自然而然地默认为是真实的房子、车子等,这就是执著。

然后“看净”。“净”,清净,指心平静下来,没有明显的贪嗔痴念头,或这些念头全部消失,心处于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未证悟的人,误以为这就是佛经里讲的本来清净、佛性等。因此,有些人教禅定时会说,当心里没有杂念,非常平静的时候,这个就是本来清净;安住于这样的“看心看净”即禅修,这就是证悟,无需其他。

“著心著净”的意思也一样,就是执著自己的心,执著自己心的平静。

如前所述,已开悟的人看这两者截然不同,但对于仅在理论上听闻、未曾亲历证悟境界的人来说,真正的证悟是什么情况尚不得而知,因此很容易把自己体验到的这种禅定,误以为是佛性的本来清净。

佛经里有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刚成佛时,想找几个印度当时比较德高望重的人,通过他们的影响力传播佛法。佛陀当然不需要这么做,这只是一个示现,寓意未来我们弘法时,可以依靠一些这样的力量。

佛陀找的人叫优楼频螺迦叶,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是阿罗汉,他自己也认为已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但佛陀知道,这个人其实还没有达到阿罗汉的境界。由于对方根本不接受这个事实,佛陀于是为他示现了许多神通、神变,然而这个人依然固执己见,拒绝承认自己不如佛陀。他认为,虽然这位大沙门很了不起,但我也是阿罗汉啊!

这种人到处都有,藏传佛教中也不乏其人。他们自认为已经证悟,但其实根本没有。此时理论派不上用场,需要的是切身感受;而这种感受,没有证悟的人很难辨别。因此,《坛经》里反复强调这种误区。

总之,光“看心”是没有用的,还要看心的本性,因为心的本性才是佛性。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到的意识并不是佛性,而是其表面现象,即各种各样的情绪。看这些情绪毫无意义——当它们全部消失时,不就是阿赖耶识的状态吗?看阿赖耶识是没有用的。

当然,有用、没用都是相对而言。从《坛经》的角度,凡是证悟的、有智慧的都有用;凡是没有证悟、有执著的这些,无论心平静或浮躁,都没有用。

不过,修四禅八定的时候,看自己的心、念头或阿赖耶识则是有用的。因为那时的目标不是证悟,而是让心静下来,看心可以使之逐步平静、沉淀,最后进入禅定的状态,所以这时候看心是有用的。

因此,先禅修、看心,然后藉此进一步了解心的本性,这种做法是可行的,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但若始终只“看心”,看不到心的本性,就没有用。

“不动不起,从此置功”。“不动不起”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身体坐着不动,不起来走动;二是内心不动,不起妄念。这句话的意思是,未证悟的人教导他人禅修时说,从“看心看净”开始努力用功,便可以证悟,这是真正的智慧、禅定。

“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很多教禅修的人本身没有开悟,不懂什么是禅定和智慧,只是执著于“看心看净”,认为禅修就是“看心看净,不动不起”;学禅修的人也认定这个就是真正的禅修,并对此产生执著,最后的结果,就是把内心稍微平静一点的状态误以为是证悟,这显然颠倒了。

“即有数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这样教禅修的人不是一两个,也不是一两百个,而是“有数百般”,有很多很多人。他们认为“看心看净,不动不起”就是佛性、光明,其实大错特错。

禅宗在唐朝非常兴盛,修禅者众多,不仅出家人,社会上许多文人雅士等也爱好打禅,其中不乏开悟者。但现在,不只禅宗,整个佛教很多传承都已断层,证悟者越来越少,真正懂禅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当年六祖在世时,尚且有这么多人颠三倒四地教禅修,更何况千年之后的今天!

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禅修的目的是证悟,就必须把这些问题搞明白;如果只是为了化解压力,疗愈精神疾病,那么“看心看净,不动不起”还是有用的。但是,佛教徒的禅不应仅限于此,佛教徒应该修更高一个级别的禅,即证悟的境界。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禅,比如动中禅等,它们真正的来源其实都是佛教的禅修。我觉得,未来类似的禅可能会更多,但无论修哪种禅,大家一定要知道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譬如,佛教高标准的动中禅,前期必须要静下来打坐、修禅定,在具备一定禅定基础后,再结合走路、吃饭、说话等各种运动,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假如没有任何禅定功夫,一开始就在说话、吃饭、走路中修行,这种所谓的动中禅不会有什么效果,顶多对一些心理疾病有一定帮助。比如有焦虑症、抑郁症的人,平时对未来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担忧,修这种动中禅可以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运动本身,如脚的运动、说话时的声音等。如此一来,便没有太多时间胡思乱想,因而减少了对未来的种种担忧,这就是它的治疗原理。

因此,目前流行的这些名目繁多的禅,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禅,如果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治疗方法来用,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而且多少还有一些帮助;如果目标不是心理治疗而是证悟,那么修这些禅就无济于事,只有修正统的佛教的禅,在此基础上修光明、空性才真正有用。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接着讲,“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定”和“慧”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应该是什么样子?

“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就好像灯和光一样:有灯,肯定有光;无灯,肯定没有光。意思是,有定就有慧,因为定和慧是一体的,犹如灯与光一样。这是指惠能大师所说的定与慧,而不是四禅八定的禅定。

小乘佛教《阿毗达磨俱舍论》中,也介绍了有稍许智慧的禅定,但这个智慧,不过是知道如何打坐而已,还不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实际上,除了灯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光。灯是光的来源、本体,光是灯的作用。

这种比喻在佛教中经常出现。比如有些佛经里讲,寂止像灯,没有风的时候,灯焰很稳定,这就是禅修;智慧如光,光能遣除黑暗,智慧可以断除烦恼、无明。寂止即禅修,胜观即智慧,寂止和胜观的关系就如灯与光一般。

“名即有二,体无两般”,从名称上看,一个名为禅定,一个名为智慧,但表述的对象其实是一个。

“此定慧法,亦复如是。”惠能大师所讲的定和慧,就像灯和光的关系一样。

这与大圆满法如出一辙。大圆满法一般不讲四禅八定的定;大圆满的定,指在证悟的境界中持续安住时,其间一直平稳、稳定的部分。什么东西很平稳?当然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它本身没有动摇,一直都安住在空性中。因此定就是慧,慧就是定,二者无法分开,这才是禅宗真正的定与慧。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七)”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10、最终得菩提授记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四

–索达吉堪布

 

此外,《如来法藏经》等经典中又云: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转轮王等国王时,于名号相同之无数如来前供养并受持佛法。既如此,供养名号不相同之如来数更不待言。也即是说,释尊因地时转生为转轮王,曾于名号皆为释迦牟尼佛之诸佛及其眷属前供养资具并承侍,且于无上菩提道中修持不断;又于百千皆名为燃灯佛之佛陀前、百千皆名为炽燃佛之佛陀前勤行供养;尚且于六千万名号皆为萨拉王如来之佛陀前多次出家;于五百万皆共名为圣支佛之如来前,则以转轮王之身份供养承侍;还于五千万名皆为炽燃佛之如来前、九十俱胝皆共名为郭芝雅那如来之佛陀前、九千俱胝同名为迦叶佛之佛陀前尽心供养。

当众多如来皆不出世时,则于九百万独觉前,于有生之年全力供养;于五百劫中,又供养成千上万缘觉;于五百劫中转生大梵天,后又来到赡部洲转生为国王,然后又转生天王,接着又转生人间无数世,彼时除缘觉外无有如来出世;十三劫之后,隐藏如来出世传法,释迦牟尼佛再从梵天转生人间,并成为善见转轮王。当时人寿九万年,他即于有生之年尽心供养如来。

如是过七百无数劫后,他又供养承侍一千名号皆为瞻结如来之佛陀,然后又相继供养六万两千如来、八万四千如来、五百如来、六万两千如来等佛陀,也均未得授记,因其当时有执著心及我所见之故;见燃灯佛时之所以能得授记,是因他在见到燃灯佛之当下即获无生法忍。《大解脱经》中云:“久远之前于清净劫时,我于九十二俱胝如来前供养承侍,但始终未得如来授记。若宣说未曾授记我之如来名号,则多生累劫亦难穷尽。过如是无数劫后,不变光如来出世时,我于其前听闻《大解脱经》,闻已受持,并终获无生法忍,同时亦得如来授记。”

释迦牟尼佛于《圣僧伽吒经》中亦云:“九十九无数劫之前,胜宝如来出世传法,我于彼时素喜布施,曾于十二俱胝月亮如来前供养种种资具,又相继于十八俱胝宝贤如来、十八俱胝精部如来、二十俱胝顶髻如来、二十俱胝迦叶如来、十六俱胝无垢光如来、九十五俱胝释迦牟尼如来前行广大供养,并精心承侍。接着再于九十俱胝拘留孙佛、十八俱胝迦那迦牟尼佛、十三俱胝吉祥贤佛前广行供养,再于二十五俱胝劫胜佛、十二俱胝毗婆尸佛前尽心供养,最终得此圣僧伽吒法门,诸如来均为我授记。此前因种种因缘,我未得如来授记;闻听《圣僧伽吒经》后,赡部洲天降七宝雨,我当时即获菩提授记;再过漫长时日后,我又不得授记。又是一大阿僧祇劫后,燃灯佛出世,我当时转生为一婆罗门子,名为妙云,彼时我方得授记。当下再忆念自己过去无数劫中所行之六度万行,竟仿似近在昨日。得授记后,我令很多众生均趋入正法法门。”

至于释迦牟尼佛如何于燃灯佛前得授记,则如下文所述: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历经两大阿僧祇劫后转生为一婆罗门子,名为智贤童子。当时燃灯佛正受明灯国王迎请,住于灯煌王宫中。明灯国王下属有一财子国王,于十二年中一直广行布施,他那时正准备行最后一次广大布施:财子欲以金杖、金瓶及金盘、四宝卧具、五百银币、盛装美女等五大布施品上供下施。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为母说法

此时于另外一城市中有两婆罗门子——智贤、智慧,正于一上师前学习吠陀论典,按当地习俗,弟子应以财物供养报答上师恩德。当两人正为供养之事苦思冥想时,忽听闻财子国王欲行最后一次以五大供品大布施之消息,且国王亦已明确布施对象为精通吠陀之人。二人不由想到:我们精通吠陀,又广闻多学,若前去索求,想来也许能满愿。

财子国王此刻也受天人劝请道:“近日有智贤、智慧婆罗门子欲来你处,望你能将五大布施品赐予智贤婆罗门子。如此一来,你十二年中所行之广大布施定可获得极大果报。”国王闻言不禁想到:天人都为二人前来劝请,想必他们定是与众不同之大尊者。

其后不久,国王即远远看到两位相貌端严之婆罗门子向自己王宫走来,这二人后于准备接受供施之婆罗门行列中安坐。财子又暗自思忖起来:天人所谓之智贤婆罗门子可能是两位中那一人吧。于是他便主动走到两人面前指着智贤问道:“你是否即是智贤婆罗门子?”“正是我。”智贤回答道。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10、最终得菩提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