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3、究竟观想佛陀之法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三

— 索达吉堪布

 

我们若能观想、供养具无量功德之释迦牟尼佛,则已等同于观想、供养一切如来。《幻师妙贤请问经》中云:“妙贤若人供一佛,则供十方一切佛,诸如来与我法界,恒时无二无别故。彼等如来亦接纳,供养诸佛功德增,彼获清净平等性,诸佛本性无分别。”

《华严经》中则如是说道:“仅仅见如来,能断诸业障,远离众魔业。”又云:“何人忆念佛,乃佛诸功德,此人定远离,恶趣痛苦怖。”“众生之利乐,皆从佛力生,当知佛福德,无能相等同。诸佛遍法界,利益众生故,化身无量数,为众宣法理。”“如虚空遍布,如水中影像,为利益众生,诸佛时现身。”“佛一毫毛许,功德无等伦,世人难了知,浩瀚如虚空。”……

故而我们实应依靠了知佛功德后所生信心,一心一意观想佛陀、念诵佛陀名号及心咒,且需时时刻刻励力行之。若无法做到每时每刻都能观想,则应于七日等短暂时日内,一心观想圣尊,如此行持亦有极大功德。《圣宝云经》中云:“若能以猛厉信心于七日内远离其他作意,唯恒时观想功德不可思议之佛陀,七日过后之第八日黎明时分,自己身着清洁衣服,并做供品且念诵仪轨,当晚即能亲睹如来;若所诵仪轨不完整,或无专心致志之意,临死时也必能以此善根而面见佛陀。”

同样,《现今如来住世等持经》中亦有此意,此经大意部分摘录如下:

“在家、出家菩萨住于寂静地时,应再三观想如来,即便仅听闻别人宣说如来身相,亦应将其观在心间,且持诵名号。如此作意观想并守持清净戒律,从一日至七日均能心不散乱地如理作意,七日过后应能于昼时亲睹如来慈颜。若白昼时未能面见世尊,夜晚降临后亦可于梦中瞻仰世尊颜貌。”

“同理,若已听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住世之讯息,闻已即应再三以如上所述之方式作意、观想。就如贪欲炽盛之人听闻某地有一绝色妓女,虽未亲睹其容,但内心早已垂涎三尺、爱慕顿生,竟能于夜梦中与其行不净行,且获安乐;同样,具有现今如来住世等持之人,于此世界听闻无量光如来名号后,立即随念如来名号,观想如来功德、等持,定能亲见无量光佛等诸如来,并于其前请问法理。如此观想佛陀当能目睹佛陀,此乃因佛神威加持及自己善根力、等持力所致。正如我们自己之容颜呈现于镜中时,自身色法并未移至镜中,但凭因缘依然可现前镜中影像,与之类似,依上述方式精进修持亦可见到如来并亲聆法义,尚能得到授记而心生欢喜。”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请佛入灭

“究其实,如来从未从别处来至此处,自己亦未从此处前往如来处,但以自己清净心则可于心间现前如来身影。与之相同,三界一切万法均为心之显现,至于心之本体则于心内心外遍寻都无有实法可得。心亦凭因缘而产生,实为如梦如幻之缘起性,无有任何实质可言。所谓无实之法从本体而言,从未曾产生,亦无有所缘,了达此理即获得远离一切假立之智慧。”

“诸菩萨,现今如来住世等持可以四法获取。何为四法?坚定不移之信心、永不退转之精进、不依他人之智慧、依止善知识。”吾等若能精进于此四种获取等持之因,必能现前现今如来住世等持之果。“得此等持后,此人轻而易举就能亲瞻十方如来;且同时获取听闻、忆念、智慧、证悟、六度、等持、总持、神变等无量功德;并能于无上菩提道中永不退转;再无转生无暇之处之可能;还可获取诸如生生世世相好庄严、种姓高贵、眷属众多、梦中亦不离如来等种种不可思议之功德。”有关此方面之论述,本经典中有广说。

此经又云:“未来若出现令人恐怖之情形时,何人若听闻后行持此等持,则此人已供养我及过去、未来诸佛。”有一菩萨曾问护贤:“大菩萨如何修持此等持?”如来对此则回答说:“护贤,我现今正住于你面前宣讲佛法。护贤,菩萨应观如来正等觉之身相,每一相好皆以百般福德形成,对如来一切相均应如是了知。”

“心中如是观想佛陀形象后,尚应如此观想作意:奇哉!三世出有坏如来正等觉之身相竟如是庄严、稀有。同时亦应心中发愿:我于未来亦当身成如是庄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经中有众多关于如此作意之论述。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3、究竟观想佛陀之法”

《六祖坛经》释义(九)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一

 

 

坐禅品

《坛经》的精华与核心是智慧品、定慧品和坐禅品。通过前两品,我们对《坛经》有了一定了解并体会到了其中的深义,但若仅仅知道内容非常殊胜、深奥,却不懂怎样实际运用,那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如何将其深奥的意义落实到修行中非常关键。坐禅品介绍了禅宗顿门的一些具体修法,能值遇这样殊胜的法门非常难得,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要去修行!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 

“善知识”,惠能大师称呼当时的听法者,也就是他的弟子们;“此法门中”,禅宗对佛法的理解及修法不同于一般显宗,有其独特的殊胜之处,故而六祖一直强调“此法门”。

此法门有何独特之处?下面开始具体介绍。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这三句话意义深奥,对实际修行尤为重要。不仅禅宗,修持大圆满、大手印等任何一个深奥的法门,都要牢记这三点。

第一句“坐禅元不著心”。“元”,本来、原本。意思是打坐时本来就是不著心的。比如一个证悟者打坐,进入禅定境界时,他是不会著心的。实际上,打坐的时候,无论面对内在的心还是外在的显现,但凡有所执著都是不对的。

第二句“亦不著净”,即打坐时也不要强调清净。第三转法轮中,“清净”二字用得特别多,我们平时也常说“心的本性是清净的”等等,但这里又否定了,说打坐禅修的时候不能著净。意思是,对任何东西都不能执著,不管净还是不净。

通俗地讲,就是不要给心的本性贴标签,说这是“清净”、这是“本净”、这是“本来清净”等。因为这些都是自己的意识妄想出来的,佛性或心的本性远离所有标签,语言也无以表达。既然如此,怎么可以贴各种各样的标签呢?因此,打坐的时候不要强调清净。

第三句“亦不言不动”。这一句旨在否定世俗禅定,即通常所谓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是无色界禅定,彼时一丝一毫的杂念都不存在,但也仅此而已。因为缺乏智慧,什么也悟不到。这样的平静就是“不动”。虽然这种禅定没有错,也是一个标准的禅定,但是禅定有许多不同的层次,这种世间的禅定与禅宗、大圆满、大手印无法相提并论,即使修得再好,也不过是进入了阿赖耶识的状态,于解脱无益。像虚空一样的空性境界中根本就不存在心、净、动或不动等一切事物。

所谓的心,即八识的总称。虽然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和意识更加平静,但并没有超越心的范畴,仍属于八识之一。“坐禅元不著心”,而这种世俗的四禅八定实际上就在看心、著心,因此,单纯的“不动”不是禅宗的禅修。

禅宗不强调不动,也不鼓励修这种禅,所以说“亦不言不动”。

不著心(不看心)、不著净(不看净)、不言不动,以上三句是坐禅品的大纲,涵义深奥,对实修非常重要!看心、看净、不动与禅宗境界相违,都不是真正的禅定,修空性时一定要排除这三种情形。

这些话,只有在大圆满、大手印等非常具体的实修引导文中才会出现,很多关于密法的普通书籍,也未必讲得这么具体。如果学了大圆满、大手印,再来看《坛经》,会发现里面讲得既深奥又精彩;假如没有《坛经》的传承,也没有学过大圆满、大手印,恐怕难以挖掘到其中的深刻内涵。

这三个要点是具体修法的大纲,尤其在修空性、大圆满、大手印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它们也是衡量自己修行境界的重要标准,假如没有这些标准,在证悟之前,我们就不清楚应当如何取舍。

在证悟者看来,普通的世间禅定尽管非常平静,但与证悟境界相比却有天壤之别;对未证悟者而言,因为从未体会过真正的证悟境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证悟,所以难以分清二者的界限。因此,很多稍微有点世间禅定功夫的人,在坐上,心很平静、不动时,误以为这就是证悟的境界,然后给它贴个标签——这是光明、佛性,认为自己见到了光明、佛性,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是很大的误解,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敦煌三个版本此处为“著”字,有的版本则是“看”,即“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用“看”字也对,因为后文讲到“若言看净”,说明“不著心”也可以是“不看心”,二者文字上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都一样。

“亦不言不动”,敦煌三个版本为“亦不言动”,缺少了一个“不”字,应该是“亦不言不动”。因为第一,少了“不”字,内容上不太解释得通;第二,后文解释的时候,“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中有个“不”字,这说明“亦不言动”这里少了一个“不”字。

接下来进一步阐述这三个问题。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九)”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2、佛刹广大清净 佛陀寿量无边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二

— 索达吉堪布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其大悲心及发愿力,虽于五浊兴盛刹土中示现成佛,但如来秘密、不可思议之境界,绝非凡夫及声闻根基众生所可测度。因此我们就不应以世间观念、自己所谓之耳闻目睹,来衡量决断释迦牟尼佛何时成佛、寿量八十、所化刹土不清净等情况,此种断言实非应理。

虽为调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如是显现所化刹土、住世寿量、行事传法之时间等状况,但一切佛陀平等智慧身之功德,除佛之外的所有众生都无法揣度。诸佛刹土原本清净无垢、广大无边,佛之寿量以虚空边际都难以比拟。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之刹土实为毗卢遮那佛佛刹之一部分,其弘法时间绝不仅仅只在浊世时间内,亦绝不在短暂时间内即显示涅槃,此中道理正如《妙法莲华经》所云:“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我复于彼中,为说无上法,汝等不闻此,但谓我灭度。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恋慕,乃出为说法。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诸天击天鼓,常作众技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骄恣心,放逸著五欲,堕于恶道中。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

正如上述道理所示,诸佛已获最究竟智慧身,于法界无边时空、刹土中,恒常、周遍显示种种智慧游舞。对此等正理生起殊胜定解,是不退转菩萨能拥有不退转信心之根源。对此,我们一定要坚信不疑。《宝积父子相会经》中云:“过去无量劫时,有一根顶如来,彼如来即为释迦牟尼佛。”

又如云:“为度诸有情,示现大勇士,虽八十俱胝,已成如来相,尚除法之念,亦发菩提心。三千六十亿,佛刹皆清净,如来方便力,汝已早成就,依然初发心,随顺其他相。汝于将来时,示现众如来,也以种种相,行持大士事。”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姨母涅槃

《圣宝源经》中宣说了不空成就如来佛刹清净无垢、广大庄严,及如来身处因地菩萨位时所行种种稀有行为、事业,并揭示道:不空成就如来等诸多名号不同之如来,及其所住名号各异之刹土,皆为释迦牟尼佛所化现。

《首楞严经》中云:“文殊菩萨前往众多如来刹土中时,见上方有一刹土名为一灯,住持此刹土之如来功德经劫亦难以言尽,且此刹土无有声闻名。文殊菩萨向此如来询问其名号,如来答言:‘汝可返回问于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随即回来询问释尊,释尊答曰:‘住持彼刹土之如来号宣说诸法幻化王如来,亦即是我,我在彼处正转不退转法轮。’”

又云:“离此往东越三万两千世界,有一世界名为摄集刹土,住持此刹土之如来号普明光严幻化王如来,寿量可达七百无数劫,此如来亦为释迦牟尼佛。”而《狮吼经》中则说道:“从此往北过六十恒河沙微尘数世界,有一显喜刹土,住持此刹土之如来号法胜。有一菩萨名为胜蕴来此刹土后,法胜如来对其宣示道:‘释迦牟尼佛即是我法胜如来,于娑婆世界中,以种种化现为众生开示佛法。’”《指鬘经》也说在无量无边之其他刹土,有无数正住世之如来均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乃至未来众生未空尽之前,释迦牟尼佛将不断示现成佛。正因如此,我们理应了知:一切如来皆具如是殊胜功德。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2、佛刹广大清净 佛陀寿量无边”

《六祖坛经》释义(八)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三)

— 慈诚罗珠堪布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 

“境”,是外境,指眼耳鼻舌身能接触到的万事万物,以及意识能想象、思考的一切事物;“染”,即执著。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一切外境不产生念头或执著,叫做无念。

这个“无念”,不仅是没有念头,还要没有执著。人们深度睡眠或昏迷时,对外境是没有念头的;修寂止的禅定,尤其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禅定,意识非常平静,没有任何波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念头。但这些只是没有念头而已,并没有做到“不染”。

比如昏迷的时候,所有意识都已经停止,此时有没有执著?有,这时候的执著就是我执。我执不是向外,而是往里,是针对阿赖耶识产生自我的执著。无论深度睡眠,还是禅定、昏迷时,都是有执著的——尽管没有念头,但这种执著一直存在。

平时有人会说,不要执著,不执著就没有问题!许多人对此理解为,当心里有愤怒、欲望、嫉妒等情绪,或产生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念头时,只要不执著它们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心里产生了愤怒,当第一个念头出现后,第三个、第五个、第八个……后面的念头接连出现,然后又冒出一个念头,对前面的这些念头产生执著,认为它好或者不好等等——许多人认为,只要没有这样的执著就没关系。

其实不是这样,未证悟时,我们的念头都是有执著的。比如,心里产生一张桌子或一尊佛像的念头时,内心早已默认这张桌子、这尊佛像是真实存在的,因此这个念头本身就是执著,不需要刻意去想桌子、佛像是否真实。假如必须追加一个“它是真实的,不是如幻如梦”的念头才叫执著,那我们24小时的无数念头中,基本上都没有执著——从未学过空性的世间人,根本没有空性的概念,不会有“这个是如幻如梦,那个是真实”的想法。难道他们99%的念头都没有执著?当然不是。因此,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做不执著,什么叫做“只要不执著就没有问题”。

“只要不执著就没有问题”的真正意思是,证悟者虽然也有念头,但其中没有任何执著的成分,也就是说这些念头不会造业,因此不会有问题。念头何时才会彻底消失?直至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没有念头,只有智慧,通过智慧完成所有事情。八地之前的菩萨都有念头,不过他们的念头是“不染”的。

什么是“染”?比如看到一张桌子时,没有证悟的人心里就想着一张桌子,这时已经被染上了——因为他有执著,默认是真实的一张桌子,所以叫做染;证悟之后,同样看到一张桌子,但不会把它当作真实的——心里虽然有个这样的念头,但这个念头没有执著,所以“不染”。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无念”有两种理解:

一是有念头,但没有执著。比如,修行人从禅定中无我的境界出来,处于日常生活状态时,他们也会有念头,但这些念头是没有执著的。

二是没有任何念头,只有禅定的智慧。比如一地以上菩萨入定后,就是非常标准的无念。这时他们没有任何念头,只有非常纯正、纯洁的佛性——大圆满或密法称之为“赤裸的觉性”。普通人虽然达不到这种层次,但是证悟之后,安住于证悟境界时,也不会有执著,甚至连不执著的念头都不存在。

以上两者都叫无念,都是“于境上不染”。

进入无念的状态,实际上也就是无住。“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对任何东西没有执著;如果有住,那就是“染”。无住、无念均无外境,自然也就无相。这三者本体其实是一个,只不过从三个角度来阐述。

 

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

“于自念上离境”。“自”,自性、本性;“念上离境”,每一个念头都没有对境。

“念上离境”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每个念头都是心的本性,与外境不产生任何联系。因为没有对境,所以自然没有对对境的执著,这就是“离境”。二是证悟之后,虽然产生了念头,但对这个念头没有执著。意思是每个念头产生之际,当下就看到它的本性,时刻不离开智慧,这叫做“于自念上离境”,与之前的“于念而不念”“于相而离相”意义相同。

“不于法上念生”。“境”和“法”都指万事万物。如果分开理解,“境”主要指眼耳鼻舌身的对境,即感官的觉知;“法”主要指意识的对境,如抽象的思维等。“不于法上念生”,意思是对任何一个法都不产生念头。

这又是一个危险的误区。之前说过,修寂止的禅定,尤其四禅八定后面的无色界禅定,心境非常细微、平静,根本不会有什么念头。修行人往往会误以为没有念头就是禅宗讲的无念,所以惠能大师又开始解释这个问题。

“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要什么都不想,停止、断除所有念头。

“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断”,指念头全都停止,就像昏迷、深度睡眠时一样;“受生”,佛教中多指人死后再投生,但也不一定仅限于此。如前念消失之后,后面的念头接着诞生,如果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可以称之为“受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念头都断了,便不会有任何念头再出现于其他地方。这实际上是一种断见。此处,宗宝本和曹溪原本是“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

佛教中,“断”与“常”相对。“常”即永恒存在,比如人们认为造物主是永恒的,灵魂是永恒的;“断”是以前有,之后断掉了,再也不会出现。佛教认为,一切既不是常,也不是断。为什么不是常?因为一切都是生灭无常、变化无常的。为什么不是断?因为因消失之后,果一定会出现,所以也不是断。如果认为无念就是念头断绝,后续再也不出现,这种观点属于断见,是需要破除的四种错误边见之一。

敦煌的三个版本都是“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有人认为“无”说不通,于是根据后来的曹溪原本改成“死”。我个人觉得这里不需要改,“无”也讲得通。

当然,把“无”改成“死”也没有错。此处“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断绝念头,念头“死”了,但“别处受生”就有点不好解释;二是把“死”理解为死亡。如前所言,如果认为无念是断绝念头、百物不思,像砖头、石块等无情物一样,不就跟人死了差不多嘛!人死亡的前期也是没有念头的。但即便这样也达不到解脱的目的,因为人死之后还会继续转世轮回,还要“别处受生”,所以这样的无念毫无意义。

“无”和“死”哪个是惠能大师的本意?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敦煌的版本因为没有太多后人附加的东西,“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应该比较接近六祖的本意。大师之前说过,断绝念头的禅定是断见;既然是断见,自然不会有延续,即“无别处受生”,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诞生、出现。从实修的角度看,两者最后理解的意思是一样的,改与不改没有什么差别。

有人会有疑问:《坛经》有时说念头断绝后即证悟法身,有时说断绝念头就跟砖头、石头等无情物一样,有时又说断绝念头则是死亡,这些该如何理解?

大家一定要注意,《坛经》中“断绝念头”,有时是正面的,指法身、开悟、证悟,有时则是负面的、错误的。总结而言,共有三种“断绝念头”:

第一,指证悟空性,即所有念头消失于法界,不产生任何念头。

第二,念头还在,但每个念头出现之际就看到了它的本质,从而断除了对念头的执著,其实就是见到了法身。

以上两者是正确的“断绝念头”。

第三,就像昏迷、深度睡眠时一样,没有任何念头,如果把这个无念当作证悟就是错误的。

以上三种“断绝念头”,大家一定要善加辨别,不仅在理论上区分清楚,实修时更要善自把握。

 

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六祖劝诫修行人,一定要谨慎、用心,不能太随意。如果不懂佛法的意义,“自错尚可”——自己错了就算了,影响还有限;但是“更劝他人迷”,若把错误内容传递给更多人,问题就严重了。因此,学道之人一定要谨言慎行,对佛经奥义不要随意乱讲、乱改。

“不自见迷,又谤经法”。自己不能见到自性、本性,即为“迷”;又因此毁谤佛经——传递错误信息给别人以后,大家都无法证悟自己的本性,导致人们对心的本来面目、佛性产生邪见,最后反过来诽谤佛法。

“是以立无念为宗”。因此,必须把“无念”作为禅宗的本原。

简言之,禅宗的无念跟断绝念头完全不同,千万不要把它理解为停止念头,或没有念头的昏迷状态,等等。这类无念属于四禅八定,除了佛教,外道也有类似的禅定。

以上“无住为本”“无相为体”“无念为宗”都已阐释完毕。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八)”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1、佛法功德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一

— 索达吉堪布

以上宣说了释迦牟尼佛广行布施等种种事迹。有关佛陀于三大阿僧祇劫中厉行不可思议之六波罗蜜多,并以此殊胜因缘而致后得佛果时拥有不可思议之智慧、功德等道理,可于《趋入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智慧经》、《佛力幻变经》、《宣说如来不可思议法经》中详细了知。

在如此殊胜难遇之佛陀前,我们首先要生出信心,此点断不可缺,如云:“佛说诸善法,根本为意乐。”《十法经》中亦云:“信心乃胜乘,以此得佛果,世间信最胜,具信不能毁”。“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宝多罗经》中则云:“如对佛与法生信,对佛子行为生信,对无上菩提生信,大士胜心则生起。以信心力成大士,广大难思作供养,供养佛法僧三宝,则生殊胜菩提心。信心前行如母亲,摄受增上诸功德,遣除怀疑度生死,信心犹如安乐城。信心无垢令心净,断除我慢恭敬因,信心如足如宝藏,亦如双手持善法。信心令人喜布施,以信心对法生喜,能了达智慧功德,且终获如来圣果。能令利根更聪慧,有信心者无能毁,信心遣除烦恼因,自生功德能寻觅。信心能令不贪执,各种妙欲享乐境,信心断除懈怠因,实为最殊胜精进。具信心者离魔境,开示解脱殊胜道,信心因地功德种,不坏且令智慧增,具信心者见诸佛。”

若对如来生起信心,暂时则可恒享人天安乐,最终则能按各自意乐、根基而发愿,并且于三菩提道中皆可获得果位。最初即便得声闻果位,最终亦必于无上菩提道中取得佛果。

《妙法莲华经》中有云:“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最初造像
造像经云。佛在天宫安居三月。为母说法。优陀延王渴仰思佛。发愿造像。毗道羯磨天化身为匠。于佛诞日起工。不日而成。
佛化三道宝阶。从天而下。诸天翼从。威德炽盛。光明赫奕。如满月在空。众星共绕。梵王执白盖在右。帝释持白拂侍左。虚空音乐。妙香雨花。四大天王献微妙供。时优陀延王顶戴佛像。并诸国王。咸以珍异妙供。奉献佛前。
尔时佛像合掌。为佛作礼。佛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付嘱汝。
佛告优陀延王。汝于我法中。初为轨则。更无有人与汝等者。令诸众生得大信利。已获福德。广大善报。天帝告王。佛在天上赞王造像功德。宜自欣庆。
佛言若人以土木胶漆。金银铜铁。缯彩香石。雕铸绣画。佛之形像。乃至极小。如一指大。获种种福。灭种种罪。不生边地下贱贫穷之处。永离三途苦报。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此经又云:“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硨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樒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苇,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稳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今我亦如是,安稳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如是宣示一乘法实乃罕有无比。又此经中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迦叶大尊者曾请问过佛陀:“世尊,三界众生意乐各不相同,他们所得涅槃究竟为一抑或二、三有别?”佛陀对此回答说:“三世万法一切等性,所得涅槃唯有一种,何分二、三!”正所谓:“诸法平等空,无二亦无一,彼等无分别,诸法无可见。以此大智慧,现见诸法身,无有三乘法,唯持一乘道。诸法皆平等,恒时无不平,如实了达已,无死即涅槃。”《妙法莲华经》中又云:“于如来前听闻《妙法莲华经》,即便仅听闻一偈,能对之生随喜想者皆可获菩提心。如来虽已示现涅槃,如能听闻此法门,仅闻一偈并发心、随喜,善男子善女人,此人即已获菩提授记,此人则为供养承侍过无数如来。”

又云:“若读诵、缮写、受持、恭敬、供养、顶礼此经,甚或一偈,此等众生皆已获无上菩提授记。未来若有人言:‘成就佛果者到底是何景象?’彼时即可指此类人为发问者决疑道:‘受持此经之人皆当作佛。’何以故?因受持此法即使一偈,人天众生皆已如恭敬如来般恭敬此人;能受持全部法义,所得功德更不待言,应知此人必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经还宣示道:“慈悲世间之世尊涅槃后,悲悯赡部洲众生之大悲心使其不住涅槃,再以人形应世为众生宣此法门。宣流者可为他众广泛分别开演,甚至秘密说与盗贼之流。善男子善女人,汝等当知,此说法者正为如来信使,此人正行如来事业,此人即为如来所派遣。”《妙法莲华经》中尚且如是宣示:“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如欲具体了知受持此经之功德,则应仔细参阅此经。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