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九)
“若于生死中得大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
“若于生死中得大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如果于生死中得到了这种大自在,那么,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幸福或痛苦,遇到任何境况都可以通过修行的能力,将其转化为圣人的神通。此处的“神通”,并非平时常说的神通或特异功能,而是指通达一切。
“无处不安”,当断掉执著和分别念以后,不管身处天堂还是地狱,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不会感到丝毫不安。
“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如果对心的本性还有疑问,确定自己对世间万事万物还未看透,仍有执著,就最好不要做任何违背因果之事,也就是不能造罪,否则必定辗转轮回,不得解脱。
这里的“疑”,是指对心的本性的疑问,意思是尚未证悟心的本性;“透”,指没有任何执著,通达无碍;“透一切境界不过”,即透不过一切境界,指看不穿名利等世俗万物,对此心怀执著。
反之,像前面讲的“若不执,即一任作为”,如果心不执著,确定自己看透了包括自我在内的万事万物,那么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戒律可言。从本质上讲,他已经超越戒和不戒的约束,突破一切羁绊,行为上也没有任何限制了。密法里最重要的密乘誓言是法性誓言,法性指一切法的本性,法性誓言即看透了万事万物的本性,也就是彻底证悟了空性。对于这种境界的人来说,安住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就是密乘戒,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戒律。只不过,为了度化众生,他表面上仍会和我们一样生活、劳作,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以人的形象出世,也要吃喝、睡觉,也会生病、吃药一样。佛示现这些顺应世俗的行为,完全是出于保护我们善根的需要,这样才能继而度化众生。彻底证悟以后,就是这样的。
但在尚未证悟时,“不作最好”。与其说不作最好,不如说一定不能作!作了,必定无休止地轮回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循因果规律,断恶行善。
“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如果旃陀罗开悟了,也可以成佛。
印度自古存在种姓制度,旃陀罗是所有种姓中最低贱的阶层,男的叫旃陀罗,女的叫旃陀利,他们大多以杀生为职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一辈子只能从事杀生这类卑贱的工作。即便如此,旃陀罗只要开悟了,同样可以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他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他何。”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问:旃陀罗一辈子杀生无数,作业众多,怎么可能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旃陀罗确实很难开悟,但假如开悟了,也可以成佛。旃陀罗能开悟吗?当然有可能。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他放下屠刀,励力忏悔,然后学佛修行,这一生当中完全有可能证悟。
佛教的观点非常开放。当初,佛陀的僧团汇集了印度各个阶层的人,其中很多来自最底层,为此常被外道嘲笑(即便是现在,不少印度最底层的老百姓也很向往佛教,但仍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阻碍),因为当时印度教等许多外道都是由出身高贵的婆罗门组成的。而佛陀认为,性别、种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慈悲和修行。当年惠能大师所说的“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与之类似。那时的小乘佛教,就已经持有了这种观点。大乘佛教则更加开放,认为无论旃陀罗,还是同性恋者、性工作者等都可以学佛,也能够证悟、成佛。佛经有记载说:不分性别、种族、阶级,只要能够证悟心的本性,就拥有了大智慧;有了大智慧,任何人都可以成佛。
因此,达摩祖师说:“只言见性,不言作业。”只谈能否证悟,不谈业障。只要能够证悟、见性,无论过去再大再多的罪业,诸如十不善、五无间罪等,当下就会清净。
问题是,业障过重是很难证悟的。那怎么办?有办法。发菩提心既可以积累巨大的福报,也能够清净无量罪过。此外,密法的方法更多,比如通过殊胜的金刚萨埵忏悔法,清净杀盗淫妄、五无间罪等所有罪业,然后继续修行就可以证悟。对于旃陀罗这样的人来说,修密法更有希望。
“纵作业不同”。举例来说,假如一个人为了证悟努力用功,而另一个人根本不想证悟,不想解脱,那么即使两个人同样造过杀盗淫妄等罪业,罪业的轻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另外,前者一旦证悟,再严重的罪业也可以立即得以清净,从这个角度讲,两个人的罪业也是不一样的。
“一切业拘他不得”,证悟以后,所有的业都不会再对他产生影响。
确切地讲,初步证悟时还是会造业的,因为境界不是很高,证悟的力度和智慧比较薄弱,有时难免会控制不住烦恼;再继续修行,当证悟境界提升到一定程度时,基本上不会再造新的罪业了,只有过去遗留的罪业;证得菩萨一地之后,则彻底不再造业。
造业需要几个基本条件,当修行者达到较高证悟境界时,其中的大多数条件都已不再具备,所以表面看似乎造了业,实际上并没有。因此,只要能够开悟,并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一切都好办——过去再重的业都有办法清净,未来也不会再造新的罪业;即便造了罪,与未开悟者的罪业相比,轻重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说“一切业拘他不得”。小乘佛教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无始以来,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轮回,正是缘于没有证悟,未能见性。
“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因为没有证悟,所以造下各式各样的业:造善业,转为人、天人、阿修罗;造恶业,则堕入地狱、恶鬼、畜生道。造业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证悟。没证悟就会有执著,有执著就会造业,如此在轮回中流转不息。
“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自从证悟以后,就永远不会再造业了。
达摩祖师的文字非常简练,没有展开讲开悟到何种程度才不造业。若要深入细致地了解,需要参考其他佛经。我在前面讲了,其实最初开悟时仍会造业,开悟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不造业。
“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若是没有证悟,念佛不能避免因果报应。这里是用“念佛”代表磕头、烧香、参加各种法会等行为,仅靠这些是无法避免生死轮回的。
若稍加思考,也许有人会有一些疑问:未证悟的人通过念佛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往生之后,能否避免善恶报应?能。正常往生的人,都可以在西方极乐世界得到菩萨一地的果位,自然不会再有善恶果报。可见,通过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可以免报,是因为往生后获得了证悟,而不是因为念佛。
“非论杀生命”,未证悟时,念佛都不能免报,更何况杀生?也可以顺着前文理解为:不谈是否杀生,只谈能否证悟。只要证悟,便能清净过去的杀生罪业;证悟提升到一定境界后,就不会再杀生;即便杀生,也是以慈悲心救度他人,本身并不是罪过。
“若见性,疑心顿除”,一旦开悟了,对于本来清净、证悟等的疑心会瞬间消失。现在之所以持怀疑态度,恰恰说明还没有证悟,不明白万事万物的真相。
虽然用了“顿除”这样的字眼,但其实初步证悟时只能断除一部分疑心,不可能立即全部消除。如同自己喝水时知道水是冷是热,不会有丝毫怀疑一样,证悟的当下清晰了解到自己心的本性,以此能解决一部分疑心;其他更为根深蒂固的疑心和烦恼,则要随着修行的提升逐步予以断除。
“杀生命亦不奈他何”,已经证悟的人,即使造过很多杀生的罪业,但这些业已经不能再控制他了。因为他证悟了因果的本质,超越了因果,所以杀盗淫妄任何业果,都不会影响到他。